中考文言文所以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1. 初中文言文中“所以”的一词多义

“所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1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2用此,用来. 3表示“.的原因”. 4表示“.的方法”. 5实在的情由,适宜的举动.例如:1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而成的名词性词组,解释为“……的原因” 今义:今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3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靠他来.今义:略)。

2. 文言文中考是什么意思

考kǎo

【形容词】

[1](形声字。从老省,丂(kǎo)声。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本义:老,年纪大)

同本义:

考,老也。──《说文》

富贵寿考。──《新唐书》

又如: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

考kǎo

【名词】

[2]去世的父亲

父为考。──《尔雅》

考妣延年。──《苍颉篇》

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礼记·祭法》

五曰考终命。──《书·洪范》。按,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又如: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

考kǎo

【动词】

[3]假借为“考”。敲,击。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

[4]假借为“拷”。拷打

幽囚考掠,五毒参至。──《后汉书·戴就传》

又如: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

[5]查核,考试

略考其行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又如: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6]审察,察考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争略》序

又如: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

[7]完成;建成

考仲子之宫。──《左传·隐公五年》

又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3. 中考文言文翻译

一、重点复习

1、《桃花源记》

2、《陋室铭》

3、《三峡》

4、《记承天寺夜游》

5、《送东阳马生序》

6、《小石潭记》

7、《岳阳楼记》

8、《醉翁亭记》

9、《陈涉世家》

10、《唐雎不辱使命》

11、《出师表》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鱼我所欲也》

14、《曹刿论战》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翻译技巧

1、不要望文生义: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理解为 “没有出路的境地”。从全文看,“绝境”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落实关键词:《狼》 “其一犬坐于前”, “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为“像狗一样”。

3、补充省略词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击鼓”。

4、主要用直译,不便表达时则用意译补充:如“明察秋毫”,直译为 “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有些词可以略去不译:助词一般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多数可以不译;有的助词表示停顿,也无需译;有的字只是辅音,可不译;有的字是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发语词可不译。

6、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或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照抄不译。如尚书、大学士、山阴(县)、正德年间….可照抄不译。

7、语序:文言文有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定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注意按现代语序调整。如“屠惧,投以骨”(《狼》),应译为“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啃)”。

8、语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境,如陈述、赞叹等都应该统一。

4. 中考文言文各种字的翻译,要常考的

之(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这(件)事”等,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也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字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其(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唐睢不辱使命》)(三)作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以(一)作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饥畅观堆攥瞪硅缺亥画》)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二)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前。(《出师表》)(三)作动词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

5. 【古文翻译方法】

最好是平时多积累通假字,多义字和被字句形,宾语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

6. 求中考文言文及翻译

你加我QQ:973901971,我发给你。

七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⑴《郑人买履》⑵《刻舟求剑》⑶《幼时记趣》⑷《三峡》⑸《以虫治虫》⑹《梵天寺木塔》专题⑺《狼》 ⑻《论语》八则

七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⑼《赵普》⑽《黄鹤楼》⑾《于园》⑿《黔之驴》诵读欣赏:⒀《两小儿辩日》专题⒁《爱莲说》

八年级上册:讲读课文:⒂《晏子使楚》⒃《人琴俱亡》⒄《小石潭记》⒅《记承天寺夜游》⒆《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讲读课文:⒇《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诵读欣赏:(26)《山市》

九年级上册:讲读课文:(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诵读欣赏:(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讲读课文:(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中考文言文:“盖”在古汉语中都有哪些意思

①名词,用草编的覆盖物。引申为器物的盖子。《项脊轩志》:“庭有枇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矣。”又特指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相属于魏。”

②动词,遮盖;掩盖。《孔雀东南飞》:“枝枝相覆~,叶叶相交通。”

③动词,胜过;超过。《垓下之战》:“力拔山兮气~世。”

④副词,表下边说的话带推测性,用在句首,相当于“推想”、“大概”。《游褒禅山记》:“~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⑤副词,大概;大约。用在句中,表示推测、推断。《谏太宗十思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寡。”

⑥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解说原由。相当于“本来”、“原来”。《出师表》:“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⑦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答司马谏议书》:“~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8. 谁知道中考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呀~~~~~~

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归纳 1——4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题省份 2004年出题省份 〈为学〉 泉州P80 〈桃花源记〉 海淀P40、北京P65 〈爱莲说〉 维坊P13 〈公输〉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峡〉 益阳P25 吉林P31、南京P85 〈记承天寺夜游〉 广东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传〉 安徽P36、山西P62 维坊P17、河北P61、广州P66 〈孙权劝学〉 上海P41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南宁P50 广东P18、包头P21、安徽P39 〈核舟记〉 南昌P55 〈马说〉 厦门P77 福州P42 〈与朱元思书〉 南通P86 〈小石潭记〉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黄冈P77 第五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广州P2、南京P4 济南P72 〈醉翁亭记〉 安徽P36、天津P44 哈尔滨P5、温州P61、长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兴P89 烟台P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重庆P47 四川P33 〈岳阳楼记〉 辽宁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长沙P75、大连P82 第六册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鱼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师表》 镇江P18、上海P41、兰州P73、黑龙江P90、哈尔滨P92 四川P35、厦门P56、沈阳P70 《曹刿论战》 桂林P20、嘉兴P89 重庆P27、黑龙江P29 《上枢密韩太尉书》 大连P57、济南P69 南昌P12、济宁P23、昆明P45 《送东阳马生序》 天门P83 佛山P55、广州P66 诗词鉴赏题 题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广州P3 〈渔家傲〉 桂林P21 《题破山寺后禅院》 河南P34 《破阵子》 天门P83 〈春望〉 四川P35、扬州P48 〈浣溪沙〉 广州P6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黄冈P7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桂林P81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

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

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

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

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

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

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

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