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测试”的谬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01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斯坦福大学于上世纪60年代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棉花糖测试。

简单说,就是研究人员请了很多四、五岁的孩子,让他们到一个只有桌椅的房间里待着,然后在桌上放一块棉花糖。研究员给孩子两个选择:直接吃掉这块糖;或者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忍住不吃这块糖,之后就可以得到两块糖。

这名研究员的孩子也参与了该测试,很多年之后,研究员在和自己的孩子聊天中发现,当年通过了棉花糖测试的孩子大都成绩优异,并且在今后长达数十年的人生中取得的成绩也更为出色。

所以,能够延迟满足感的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比较容易成功。

02


如果你听过的是这个版本,那恭喜你,你听的是最为简化的版本。

再来看看叙述者给出的另一个版本:

经过观察,那些经受住了棉花糖诱惑的孩子们并不是一味地对抗将棉花糖整个塞进嘴里的冲动,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有的孩子开始研究起了桌椅的材质、有的孩子玩弄着自己的手指、有的孩子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所以,在面对诱惑时,不要与诱惑正面碰撞,而是应该选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面对诱惑懂得自控的孩子,在将来的人生中比较容易成功。

03


如果你听过的是这个版本,那你对这个实验的认知显然更为深刻。但遗憾的是,这也并非“棉花糖测试”的全貌。

其实试验场景远比广泛流传的那些版本复杂,比如,研究人员不光用棉花糖对孩子进行考验,还有水果糖、巧克力、小饼干等等,不同的孩子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程度不同的诱惑时,所表现出的渴望显然也是不同的。

04


除了将真实的棉花糖放在桌面上,研究人员还尝试了将棉花糖的影像投射在墙上的方式进行测试。虽然规则一样,但这次孩子忍耐的时间长了许多。这又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冷认知与热认知的内容。

热的认知是建立在情绪上的,更容易带来冲动;而冷的认知则是一种客观的描述,面对冷认知,人更容易保持冷静。

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的成就真的与延迟获得满足感有关,那么,在面临“热的”诱惑时将其想象成“冷的”就更能抵御住诱惑。

佛教中有一条关于如何“戒色”的心法——观想腐尸清心法:见外色而心生淫念时,立刻闭目,观想对方死亡的惨相,脸肉腐臭流脓,全身皮肤疮痘溃烂,很多蛆虫在身体中钻行爬动,十分可怕!此刻欲火全消,内心清净。 这即是将眼前的热认知转化为冷认知的实践。

05


你看,这么多影响实验结果的细节就在传播中被漏掉了。可以想象,如果照搬网上流传最广的版本,得出的结论将会千差万别。要么是以偏概全地高喊要“延迟满足”,要么是缺少方法论而无从下手。

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的传播前所未有的便捷,随便一条信息拿来,掐头去尾、断章取义一番就能收割大量的注意力。而最便于传播的就是那些经过不断简化的所谓“真知灼见”。

06


被经过大量精简的信息当然远比只字不差的信息更便于传播,但读者若是缺少静心求证的能力,那很多时候获取的也就只是以讹传讹的谬误信息。

当然,在人们看惯了140字的微博后,对于长文的接受度也是越来越差,我原本码了一篇长文,想想还是切成了两部分,下一篇再让我和你聊聊大家耳熟能详的“温水煮青蛙”。

En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