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珠三角以及粤语文化圈起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改革初期,珠三角发展得天独厚,一骑绝尘。毗邻的港澳地区又是同源同文,无论是从经济、文化、观念等各层面上,均为融洽。激荡三十年,犹如命理学中的十二长生,连续渡过临官、冠带、帝旺之运,意气风发,不可一世。

其实,即使是此时,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龙头之争,还未尘埃落定。但从文化思想角度,珠三角代表的粤语文化圈,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衰落。

想当年,电视中漫天遍地般放送的港台影视、粤语歌曲,以及港台特色元素的渲染;古惑仔、警匪斗、赌场、殖民史、偷渡者、股市风云、奋斗创业……

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是龙蛇共舞的江湖!

在那个时期的荧屏中,四大天王风靡于世,粤语歌曲的靡靡之音,伴着南方改革的潮流,席卷而上……

同时期,金古温梁的侠气,传遍大江南北,其中一些作品,也曾传到总设计师的床头书案。

关于经济方面的影响力,我个人认知较浅,因此不敢妄言,只谈娱乐文化方面,虽然这一切皆是建立在经济成果之上的繁荣。

而这一切的巅峰,乃是荧屏中的小马哥经典一幕,他潇洒的点燃了一张面值100元的dollar,看似风淡云轻,仅为剧情表现需求。但也可以看出,那时的香江傲世环宇的经济形势,已然令他们从心理、文化层面上,对于欧美这种国际发达经济体,体现了一种后者居上、居高临下的藐视感。

同时在此期间,流传粤府曾经妄言,可以一隅之地包揽五军都督府体系……

因此可见,当年粤语文化圈的各方面影响力,俱为巅峰时期。如果将这一切归纳于一件作品中,我想当时流传的那一首闽南语「爱拼才会赢」,较为合适。

虽然,珠三角的机遇本质上乃是顺应大势,以及地域上的优越性。只是此曲只是体现了个人奋斗,未能体现天地皆同力的大机遇。

说来关于本篇文章的契机,乃是因为我最近听到了一首同为闽南语的「大田后生仔」……听来联想不断,感触颇多,故而动笔写下此文。

从  爱拼才会赢  到  大田后生仔,这两首闽南语歌曲见证了时代的起落。那时的年轻代意气风发,不可一世。现在的后生仔们,虽然歌里唱着  敢打拼,但从歌词中的潜在表达里,却顺应了当代佛系的消极、迷茫……

这两首歌曲的差异性,便是代表了两个时代的机遇和共鸣。当下社会的阶级固化、996福报、无可避免造成的结局。

时过境迁,已是沧海桑田。

千禧年过后,珠三角的经济优势逐渐消逝。港澳台的娱乐圈仿佛候鸟般飞往北地,求得养命之源。而思其本质,当年战乱之际,北方文化、经济体集体南下,也因此造就了粤语区域的繁荣昌盛,只不过地域的优越性,彻底同化了迁移体。

那么地域优越性的衰落,恰恰出现在「大田后生仔」中的一句歌词。

「00后的同学,你不会说方言。」

虽然地域方言普遍存在消逝情况,但粤语圈的格外警醒,也代表了他们恐惧的是地域优越性的丧失……

一如「大田后生仔」的另一句歌词;

「做人一辈子,快活没几天。一条大路分两边,随你要走哪一边……」

往前走是暗淡前程,往后走是辉煌岁月。是选择逆流而上,还是顺应躺平……因为即使辉煌不再,他们所拥有的地域残余优越性,还可以让一代人过上看似体面的人生。

最终,浅谈一下关于珠三角和长三角之争。个人浅见,从前些年湖畔书院的诞生,可以看出某种文化意识形态,已入长三角彀中。虽然近期关闭,但长三角并未彻底丧失影响力……

「题外话:湖畔书院的名称,总令我联想至水浒……或许以后能另作一篇,只是兴趣无几。」

可见天下熙熙,今已攻守易势也。

「乡下野夫,一些浅知拙见,我亦不知所谓也,供方家一笑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