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怕认真二字,如果努力没有结果,那么就请再努力一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最近,一则年薪60万清华学霸宅家日常场景刷爆网络,视频中的一个小伙子穿着居家睡衣,坐桌前神情专注看网课,不时低头抄抄写写做笔记。

视频配文:“表哥清华毕业后年薪60W,我一直觉得他考上清华靠的是智商。后面才发现光鲜亮丽的背后,付出了更多的努力!”

想起网上看过的一组华为公司夜间组图:

晚上8点半,相信我们很多人已吃完晚饭刷剧游戏聊综艺、过早进入颐养天年模式,而华为写字楼里依然灯火通明。

23点25分,第一波下班的人,陆陆续续走出华为大楼。

过了24点,大多数员工们才一波波走出大楼往家赶。

2019年春节,任正非发表的那封总裁邮件“华为员工平均年薪达110万元”,惹全网眼红。

年薪60万,清华学霸、110万,华为员工......放到哪里都足够吸引眼球,令人艳羡。

但许多人只看到了学霸光芒的标签,只看到了那动辄几十超百万的高额收入,殊不知,那些光鲜亮丽背后,是暗地里孜孜不倦的刻苦努力,是全年加班加点的高强度付出。

作家刘同说: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你永远也不知道,可能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还在坚持每天学习,为什么有人能够把加班加点当成人生的常态,当成是成长历程中的乐事。

有人说,终身学习的人会越来越优秀,拉开同龄人一大截;而总是糊弄自己的人,则会逐渐落后。

处世越深,感触越深。

我在研究生毕业后,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很快熟悉工作并成为了业务上的骨干。

拿着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收入,在众人的称赞中,做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在工作到第二年、第三年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足够有资格安然享受岁月静好。

直到第四个年头调到北京,才发现自己“井底之蛙”式的思维非常可笑,身边比自己优秀的人比比皆是,自己惯常以为的优势换个环境,反而成了劣势,而时常被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所谓加班根本就算不得是什么。

直到那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往工作中,更多的只不过是躺在以往受教育基础上的“吃老本”。

自己工作的头三年除了时间沉淀增加了一点点经验之外,其他几乎毫无长进。

因此,置身新的环境中,有一段时间里,我感觉到非常难捱。

我知道这种难捱的原因,不过是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匹配更加严格的工作要求。

而想要突破这样的难捱,首先必须摒弃曾经狭隘和局限的认知,必须调整心态,一切归零,然后重新开始。

做出这样的调整和努力,在后续再次调整工作的时候,我发现开端比自己预想的顺利的多。

思路决定出路,认知决定层次。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靠运气;但是运气赚到的钱,之后往往又会靠着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而造成的。”

很多人,工作之后就不再去汲取新的知识,久而久之,变得目光短浅,思维陈旧。和那些坚持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眼界的人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而想要通过努力改写自己的人生,就必须突破思维局限,不断学习,持续升级自己的认知。

想必大家每次打开公号,这样的消息都会扑面而来:

95后毕业3个月就买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毕业3年,年薪超100万:赚钱,是一种修行;一线城市财务自由门槛2.9亿,看看你还差多少…

我们不敢辞职,不敢生病,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吃泡面挤公交住破旧的房子。

在忍受着各种委屈与鄙夷的同时,在讨厌的领导或者客户面前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

但很多时候,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工作整日忙忙碌碌,却依然穷得要死?

《奇葩说》中,有一期蔡康永透透露:“罗振宇连续7年每天坚持读一本书”。

无论场内外的人都深受触动,每天坚持读一本书是什么概念?

我们普通人,别说一本,一天能坚持读一次书吗?

有人曾总结了当代废物的五大表现:

评论区点赞最多的留言:“每条都中,你为什么要偷窥我的生活?”

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如此,每天在家一边刷新闻一边焦虑,无所事事刷剧打游戏;看到别人健身写作搞副业,脑海中一遍遍列着下半年的任务清单,却在第二天8点闹铃响起时怪手机太吵。

面对超过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情,一边质疑一边嘲笑,一边羡慕,自己内心火热的像是宇宙喷发,但行动上始终无动于衷。

再等等吧,再看看吧,等到了某一天,你看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你们,同伴早已抛你而去,而你已不可能追上人家的步伐,只能暗自兴叹,望其项背。

而我们浑浑噩噩,忙忙碌碌,却感觉一事无成,一无所获, 根本上都是认知有所欠缺,缺乏持续让自己保值增值的严格自律。

我们总是佩服那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进步耀眼的人,殊不知他们的背后,都是果敢和坚决,都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积累。

如果你赚不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那么就努力提高自己的认知宽度和深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有学习意愿,几乎可以在网上学到任何东西。

真正的牛人,都已经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点。

面对不懂的问题,学习;面对新生事物,学习;面对趋势潮流,学习。

世界在变,唯有学习不变。

作家李尚龙说:“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本身,只有每天进步才是最稳定的生活。”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建议你每天睡前问自己一个问题:今天我是否比昨天多学了一点东西?

拿出一本日历,有就在上面打个勾,没有则画个叉。

坚持一个月,我想会触动你去思考:每天我们都吃饭,睡觉,却没有每天学习,为什么?

千万别小瞧了日积月累的力量。

曾经网上流传的一张图:

若是把每件事看作是1,1.01就是在完成1的基础上再认真一点点,0.99则是在接近1的时候选择敷衍一丝丝。

乍一看,1.01和0.99差不多,只差了0.02而已。可365天之后,坚持的人有了质的飞跃,敷衍的人渺小到根本看不见。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起点很低,却能通过自己的认知升级,持续努力,实现逆天改命。

有些事,与其担忧未来如何,不如先学起来,先做起来再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装样子的人多了,认真变成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

室友整天打游戏,你泡图书馆,结果被孤立;

同事扎堆聊天打诨,你埋头苦干认真做事,结果被排挤;

朋友聚会聊的全是家长里短娱乐八卦,你想说点深刻话题,结果被冷场。

“差不多就得了”成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成了所有人堂而皇之的借口。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电影《大赢家》获赞无数。

大鹏饰演的银行职员严谨,为我们完美诠释了“认真”的力量。

当过兵的他,在一家银行工作,职位虽不高,但他万事都要做到一丝不苟。走在路上,看见矿泉水瓶要随手捡起来;

银行大堂保安的帽子歪了,他要上前去扶扶正;

这样的人,在职场最不受待见。

但严谨坚信,凡事认真一点,总没有错。

在银行和市公安局联合开展的一场抢劫特情演习中,所有人都觉得走走过场、差不多就行了,但他异常重视,并全情投入扮演起“劫匪”来,甚至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增强体力、统筹布局、敲定细节“三步走”战略。

全方位统筹研究考虑如何实施此次抢劫。这研究的劲头,比真劫匪还认真几倍。但他的认真,在实际演习开始后,换来的却是群嘲和辱骂。警察劝他:只是一场演习,有必要搞得这么认真吗?

谁都没想到,众人眼中“有病”一样的严谨,竟因为认真演习,真的找到了银行安全系统的漏洞。他用口香糖粘住摄像头;要求每个人质都交出手机;交换人质时,一个孕妇等于两个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一个个成了他“负隅反抗”的关键。

最后,“成功”打败6名警察,控制8名人质。

为了对付他,特警也出动了,狙击手也安排上了。

原定半小时的演习,拖到了晚上,那些起初嘲笑严谨“死脑筋”的人,接连被他折服。

以为“5分钟就能搞定收工”的警察,输得心服口服;想拍领导马屁、做做表面功夫的银行行长,被“一枪爆头”;原本嫌严谨多事的同事们,看他的眼神里都多了一分尊重。

就连公安局局长都由衷夸他:“认真工作的人,就是大赢家。”

《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说过一句话:

“别逼我认真,因为一旦我认真了,你就输了。”

是的,在当下,这世界里“聪明人”越来越多,捷径越来越好走。

但我始终认为,越是认真稀缺的年代,越要认真前行,唯有如此,你才能在看似的不经意间一鸣惊人,甩别人十几条街。

褚时健80岁为种橘子翻烂几十本科普书籍,成了行业专家;

黄渤为拍摄一个角色跑烂37双鞋子,成为百亿影帝;乔布斯为了一个PPT演讲,现场模拟上百遍......

你要相信,当社会开始变得浮躁,那些认真的“笨人”反而都会成为赢家。

因此,无论你做着什么样的工作,有什么样的目标和梦想,都请认真对待,都请认认真真的拼搏努力吧。

“差不多行了”“认真你就输了”......这些不过是弱者的说辞,是降低你水准的敷衍,如果你真的信以为真,等待你的必将是一个凡事凑合、马马虎虎的人生。

想要好的身材,就认真对待饮食和锻炼;想要好的成绩,就认真对待作业和课程;想要工作业绩,就认真对待产品和客户。

当这个社会变得虚伪,坦诚你就输了吗?

当这个社会变得邪恶,善良你就输了吗?

当这个社会变得浮躁,认真你就输了吗?

这个答案,其实就藏在电影《大赢家》最后,严谨的独白里:

我所经历的事情,现实里有很多人都在经历着。

被家人冷落,被领导误会,被同事排挤,感觉自己与整个社会都格格不入。

无论自己怎样努力,生活都不会有起色。

于是我开始不满、抱怨,想要不劳而获。

希望现在的我,能够成为你们的前车之鉴。

努力如果没有结果,那么就请再努力一点。

若你想要的精彩缤纷的人生,那么就请你打破所有的桎梏,开始认真而努力的活着。

一直认真下去,不管有多少人曾经嘲笑过你的认真、你的无趣,终有一天,他们会对你的认真望尘莫及。

世界最怕认真二字。

很多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开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