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贺知章的诗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1. 关于李白赠贺知章的诗句
关于李白赠贺知章的诗句 1.李白与贺知章金龟换酒的诗是什么
贺知章与”八仙”之一中的李白相交最厚,留下了金龟换酒的千古佳话。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应玄宗诏初至长安,一时未得进见,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李白也“由是声誉光赫”。他在《对酒忆贺监二首》的小序中也写道:“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由此可见,金龟可指龟符或龟袋,乃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身份的标志和象征。也只有狂放如知章者才能将其质酒为乐。 贺知章“金龟换酒”,后人竟纷纷模仿。李白就说:“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女侠秋瑾也高唱:“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甚豪”;清代敦诚也曾与曹雪芹质刀沽酒,其《佩刀质酒歌》序中说道:“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诗中开头就是:“我闻贺鉴湖,不惜金龟掷酒垆”。足见敦诚质刀沽酒也是受了贺知章的影响。因为贺知章的知遇之恩,李白感佩一生,写了很多怀念之作。《对酒忆贺监二首》诗曰: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2.对酒忆贺监二首,哪句诗体现出了李白思念贺知章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第一首以“金龟换酒”事为中心,追忆与贺知章的情谊。“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宁波府志》:“四明山发自天台,屹峙于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绵亘明、越、台三州之境,为三十六洞天之一。”《会稽记》亦载:“县南有四明山,高峰迭云,连岫蔽日。”贺知章家于此,故自号“四明狂客”。“风流”二字,本陆象先语,《旧唐书》卷一九〇引陆氏语云:“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可见李白用“风流”二字,并非仅仅用以形容贺知章的言谈风姿,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点明所忆之人,接下来回忆:“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见诗序。“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贺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写这两首诗之后,还有《重忆一首》诗云:“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似乎李白与贺知章情谊的凝聚点就在于“酒”。而贺知章也的确是离不开酒的,前引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明了这一点。“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金龟换酒”,可以说是李白与贺知章交往中最难以忘怀的一幕。这里的“换酒处”与下句的“却忆”是倒装句,本应为:“却忆金龟换酒处”,但诗人为了强调“金龟换酒”事,以突出贺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对友情的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对酒,诗人难免会想起昔日“长安一相见”的情形,也更不会忘记“金龟换酒”那令人惬意的一幕;尤其是当诗人在今与昔的反复对比与追忆中,其中也不排斥诗人自身的遭际,不能不倍加思念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泪盈满巾。

第二首从贺知章归乡后着笔,进一步抒发诗人内心的怀念与悲凄之情。“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贺知章是“请为道士还乡里”,故云“道士迎。二句虽同为遥忆,但前句实写,后句虚拟。“归”、“迎”二字概括了贺知章还乡的整个过程,容量极大。“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贺知章归乡时,皇帝曾下诏,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作为放生池。“为君台沼荣”,即为这一片池塘增添了荣耀和光彩。以上四句平平道来,似无深意,但它却很自然地把读者带回到了当初长安送别的场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当时赠行的两首诗:“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茅氏得,恩波应阻洞庭归。”(《送贺监归四明应制》)“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完全是一种乐观的、恭贺的态度。对于贺知章来说,这种“辞荣禄”而“遂初衣”的结局,的确是功成身退、荣归乡里。而这正是李白所羡慕、所追求的。但诗人感情一转:“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贺知章还在世的话,此时二人的相聚,应该是怎样的情形。“荷花生”不仅点明了此行的季节,而且还带有无限的情韵,尤其是“空有”二字,更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对酒怀人,往事历历在目,然而“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如幻似梦般的往事,空余故宅的现实,不仅有睹物思人、对酒怀人之念,也更有萧条异代、物是人非之感,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泪沾巾、凄然伤情。

这两首诗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随着镜头的一再转换,展现出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心绪。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对昔日的追忆,但后四句却是在今——昔、今——昔的反复重迭之中,来加强感情的抒发。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同样是在对比之中展示出诗人那极不平静的心绪。这一手法的运用,无疑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取于百度百科
3.贺知章写给李白的诗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今湖北省安陆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4.贺知章和李白的诗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白:

军行

诗人:李白 朝代:唐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秋浦歌

【其一】[1]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⑴。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

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其三】

秋浦锦驼鸟⑵,人间天上稀。

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

【其四】

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⑶。

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

【其五】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⑷。

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

【其六】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

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⑸。

【其七】

醉上山公马,寒歌甯戚牛⑹。

空吟白石烂,泪满黑貂裘⑺。

【其八】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⑻。

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⑼。

【其九】

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⑽。

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⑾。

【其十】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⑿。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其十一】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⒀。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其十二】

水如一匹练⒁,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⒂,看花上酒船。

【其十三】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⒃,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其十六】

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⒄。

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⒅。

【其十七】

桃陂一步地,了了语声闻⒆。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