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树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0-16
白杨树多生于低山平原土层深厚的地方,生长习性为强阳性树种。喜凉爽湿气候,在暧热多雨的气候下易受病害。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深厚肥沃、沙壤土,不耐过度干旱薄,稍耐碱,PH值8—8.5时亦能生长,大树耐湿。耐烟尘,抗污染。深根性,根系发达,萌芽力强,生长较快,寿命是杨属中最长的树种,长达200年。 - 通过这些可以看出白杨树坚韧不拔、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 这个是这篇课文的说明——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一起笔,就直接照应题目,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礼赞,意思就是崇敬而赞美)。这样直抒胸臆,造成的效果非常明显,使人感觉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样写也有点明题意、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说,文章一开头就卓尔不凡。 然而文章的第二段,作者却笔锋一转,抛开白杨树,描绘起了高原景色。高原是怎样的呢?“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些描写成功地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所以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点出一般人都会有的感受:雄壮或者伟大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文笔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另外一种感受:看久了,也许会有单调、厌倦之感。这样写高原景色,真可谓是一波三折。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好了铺垫,积蓄了气势。 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白杨树正式出场了。“刹那间……猛抬头”,看到了前方像哨兵傲然耸立的几株树木,顿时使人的情绪从恹恹欲睡中惊醒过来。读者的视线由高原引向远处的树木,文章也由低潮转向高潮。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点明白杨树,而把突出点放在“我”情绪的转变上,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了渲染。问答句的方式提醒了读者的注意力,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紧接着,作者用一个简洁的过渡段,点出了白杨树,既是对上文“惊叫”的补叙,也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此处二赞白杨树的不平凡,照应开头。 白杨树正式出场了。这一段仅七句,却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以高度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但肯定的却是“伟丈夫”。以此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非常自然。在这里,文章连用了四个反问句,像剥春笋一样一层深似一层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引导读者去思考。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导读者思索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做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本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而这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赞美之情到这里也发展到了顶点。同时,此处也是思想内容的精华所在,展现了一种更为阔大更为深远的境界。 最后两段,在完成对白杨树形象刻画的基础上,展开议论,进一步强调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又一次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从正面点明了主题。两个“相似”是排比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有变化,与文中感情的波澜相适应。文章以昂扬的调子高声赞美白杨树,有力地结束了全文,与开头形成呼应。作者所描述的白杨树的意义,由于抒情性的议论的点染,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颇具独到之处。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贯穿起各个部分,但中间又起伏有致。它起笔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但并没有直接说明理由,而是紧接着写了高原景色。写高原景色,又是一波三折,先有雄壮伟大之感,然后又产生倦怠单调情绪,一扬一抑,才让白杨树出场。写白杨树,也错落有致,步步深入。如文章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到一排乃至一株白杨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中的一点,这是由面到点;从抬眼望见前面远远有傲然耸立的哨兵一样的白杨树,到对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的近距离细致描写,这是由远及近;从白杨树站立的姿态,联想到白杨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性格,再从白杨树的外形特征联想到北方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这是由树及人,托物抒情。就这样,文章一步步深入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形散而神不散。 本文语言也非常凝练优美,富有变化。无论写高原还是写白杨树,都能抓住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绘。如用“无边无垠”来写高原的广阔,用“坦荡如砥”来写高原的平坦,用“伟岸”“挺拔”等来形容白杨树的高大笔直。同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每次说法都有变化,层层递进。有些动词,如“扑”“涌”等都用得精当贴切,形象生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16
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