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知其不可为而为”辨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走近古人”系列之 【133】

知其不可为而为,对么?

黄先炳

《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大意是说:子路某次在石门夜宿。早上出城时,守城的人问他从哪里来,他据实回答。守门的人听说是孔子的学生,随口便说原来是那个“知其不可而为”的人。

从字面上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思是“明知行不通却还要去做”。这位守城门的人是谁?子路没有说明,《论语》也没有下文。朱熹推测“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把他说成是隐士了。按照这样的思路,朱熹自然要再进一步说:“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我觉得未必要把“晨门”提到那样的高度去。即使我们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守卫,也可以理解上面一段话的意思。守城之人对城内城外的人多有接触,他的评语可以视为是同时期、同地区(鲁国)的人的评语。他的话透露了孔子当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赞赏,语气中尽是揶揄、嘲讽的味道,简直把孔子当傻瓜看待。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历史上的伟人总是死后才留名的,生前未必为世人所认同。万古留下的芬芳尤甚,圣愈圣、贤愈贤!

孔子的学生把这句话写入《论语》,当然不会是讽刺孔子。相反的,无论是孔子还是他的学生,都会认为这个尖酸刻薄的评论反而准确的概括了孔子的精神。审视孔子一生,他早年就“志于仁”、“志于道”、“志于学”,其后周游列国十多年,向诸侯宣说“仁政”治国,但始终不被采纳。反之,孔子曾经“斥乎齐”、“逐乎宋”、“困于陈蔡之间”,经历多么坎坷的遭遇,处境有多么狼狈。虽然他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过,终其一生他却没有因为道不行而归隐。孔子终身都在奋斗,老而弥坚;他始终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自己的理想的正确性而拼搏,愈挫愈奋,从不退缩。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已。更重要的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精神。孔子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所以,当有人评述他是“知其不可而为”的人,孔门子弟是不会因此而气馁,反而有找到知音的感觉。

今人也非常认同孔子的这种精神。所以,晨门揶揄的话语,现今成了一句表扬的话。

不过,叫我纳闷的是,今人在引用这句话时,常常写成“知其不可为而为”。我觉得多了一个“为”字,这句话的意思完全走样。

我搜索过电子材料,发现《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收录的古籍,都作“知其不可而为”,只有一两处写了“知其不可为而为”。其中,“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意思,和孔子的精神还真南辕北辙。

例如北宋张舜民说:“唯乐天则不然。知其不可为而一切舍之,危行而放其言,怀卷而同其尘,可谓晦而明、柔而立者也。故终其身而不辱。”(《史说》)元代吴师道说:“曾氏之论是书,曰君子之禁邪说者,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皆知其不可为,然后以禁。”(《战国策校注序》)

看来,“知其不可而为”的傻劲是种高尚的精神,为人所钦仰;“知其不可为而为”则是一种傻气,不明事理而蛮干,并不为世人所认同。

原刊:《星洲日报@东海岸》04/04/2010

后记:马来西亚政党马华公会前任会长黄家定先生退休后,突然又以跑步时受到民间鼓励,重披战袍,再次竞选总会长一职。此举获得众多学者专家支持,认为他的重出江湖是“知其不可为而为”,我深有同感。如果知道不可能实现,还要为之,这是可贵的精神;知道自己的行动是不对的,却还要做,这是傻气。学者专家们的幽默,明捧而暗贬,用词之精妙,实突显吾中华文字之奥妙。故作此文。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