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实症怎么治?

如题所述

常用的外治法有以下几种:

洗浴法

常用荆芥、薄荷或鲜芫荽等煎水进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具有散热、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高热,无汗,或疹出不畅、隐而不透。

灌肠法

根据辨证论治所确定的方剂,将药物煎成汤液,用作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以发挥疗效。主治病证比较广泛,尤其适用于较难口服的患者,肠道疾患和肾功能衰竭患者也有较好效果。灌肠液过滤去渣,温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宜取左卧位,肛管插入20~30cm,将药液灌入,灌肠次数依病情而定。如痢疾病证用白头翁煎汤灌肠。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用泻下通瘀合剂作高位保留灌肠等。

敷药法

用药物制成膏药、擦剂、熨剂等在病变局部或穴位作外敷,具有退热和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种温病发热和局部热毒壅滞等病证。如常用大黄、山栀、生石膏、葱白等具有清热、解表、通达阳气的药物研细,用米醋或蛋清调成糊状,外敷涌泉穴或手足心处,包扎固定,4~6小时取下,具有迅速降温的作用,适用于壮热、烦渴,甚至神识昏迷的证候;将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作用的药物研细,和醋或黄酒调敷肿痛之处,具有消肿止痛退热的作用,适用于痄腮、颜面丹毒等的局部肿痛。如用水仙膏外敷(敷后皮肤出现小黄疮者,可改用三黄二香散),用于温毒肿痛。又如温病热盛衄血,可用吴茱萸、大蒜捣烂敷于涌泉穴,以引热下行而止衄;疟疾病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阙穴,或用毛茛捣烂外敷内关等穴。

搐鼻法

把辛窜芳香气味的药物研细,抹入鼻孔少许,通过鼻腔黏膜的吸收,或使病人打喷嚏,达到开窍醒神的目的。适用于温病热入心包或中暑神昏。代表方如朱丹溪的通关散(细辛、皂角按6∶1调配),治疗高热头痛或神昏、呼吸不畅、鼻塞等症。又如用蟾酥、冰片、雄黄各2g、牛黄1g研细,取少许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疗中暑昏迷、卒倒、牙关紧闭等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9
温病就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系列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为温热病,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主要表现是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同时也具有易化燥伤阴为主要的临床表现。

温病范围比较广,一般的外感疾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比如风温、春温、署温、湿温、附属、秋燥、湿毒等。温病属于常见病,它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数起病急骤转变比较快,而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该以温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第2个回答  2021-12-19
临床上可以通过中医中药进行治疗,也可以适当的通过穴位进行泻法,以达到治疗高热等相关症状的目的。中医中药多应用中药方剂,如新雪颗粒、银翘散、玉泉丸、安宫牛黄丸等,这些药物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向,对于患者出现的高热以及相关的精神症状,包括神志昏迷、烦躁,甚至不认识亲人等症状,可以进行很好的治疗。温热病主要是去热,以及化痰、熄风、凉血、解毒等一系列的治疗方法。
第3个回答  2021-12-18
温病可以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总是会在晚上感觉到身体发热,但是却并不会怎么出汗,那么就很有可能是燥热阴虚的体质。如果人体中有阴虚的状态,就会发生阳亢的情况,从而导致阴阳失调。一般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吃一些清热解毒利湿的药物来进行调理。
第4个回答  2022-01-19
范围有点广,有很多种方案,不具体点,不能针对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