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诗?诗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5
究竟什么是诗歌?究竟什么是诗歌?我的定义是:诗歌是诗人的灵感、情感、思维与语言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凝练的语言,一般分行排列.(注1)根据这个定义,诗歌是一种具有音、形、义的语言,表达情感与思维.这是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共性.诗歌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则在于,它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依靠灵感、必须凝炼、分行排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定义中,除了“一般分行排列”,我没有对诗歌提出韵律、格式方面的严格要求.诗歌创作依靠灵感,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首要区别.所谓灵感,指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稍纵即逝的思维与情感状态.根据《词源》:“灵感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指神的灵气,表示一种神性的着魔,当时对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的人,称为神性的着魔者.英语中灵感(inspiration)的意思与希腊语基本相同,它被用来说明艺术家或诗人进行创作时,似乎是由于吸入了神的灵气,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超凡的魅力.” 尽管其他文艺创作也需要灵感,灵感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却是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甚至认为诗歌创作全凭灵感:“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文艺对话录》).自荷马时代始,到浪漫主义时代,许多诗歌的第一节一般都会循惯例,向文艺女神缪斯寻求灵感.许多诗人为了寻求灵感,不惜吸食鸦片,例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Coleridge)与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无“灵感”一词,但历代文论家也有类似说法.例如,西晋陆机的《文赋》一文中,称灵感为“天机”:“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意思是灵感能使诗人文思泉涌.类似的词汇还有“神来”、“顿悟”、“兴会”等.灵感对于现代诗人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郭沫若曾说,“诗思来潮,半夜三更就扭亮了小灯,恐怕稍一迟疑,灵感就跑了”.我曾听一位美国当代诗人的讲座,他认为“在一切哲学、科学、文艺之中,唯有诗歌与宗教,可以超越人类的局限,通向上帝.因为这两者都需要灵感.”在我看来,灵感使得诗歌创作与阅读进入了一种类似“天人合一”的境界.诗歌在文学作品中具有崇高地位,有部分原因正是因为其必须依靠于人类无法控制、无法解释的“灵感”.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语言.相对于其他文体,诗歌篇幅相对较短(某些史诗例外).要在短短篇幅中表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创造特殊的境界,则诗歌的语言必须浓缩(condense)、有张力(intense).中国古典诗中常有的“诗眼”,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正是这种浓缩、张力的绝佳佐证.同样的意思,如果用稀释的长篇文字来描述,则成为散文诗与散文.如果稀释得不好,可能连散文都算不上,只能称为白话文注释.由于文字要求浓缩,诗人在描写情、景、境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作出狠心的裁剪,只选取最重要的精华片断.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并没有讲出行人“欲断魂”的缘由;而“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也没有阐述乘客为何“对愁眠”,都让读者自己慢慢揣摩.在英文诗中,庞德 (Ezra Pond)的印象派诗,结尾往往嘎然而止,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诗歌如同中国国画中的“留白”,让读者对清、景、境都有了想象的空间.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当然,凝练的诗歌相对短小,但短小的诗歌未必就凝炼.比如,像“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十片十一十二片”(乾隆《吟雪》)这样的文字,短则短矣,毫无张力可言.好在纪晓岚把结尾那句改成“飞入芦花都不见”,才勉强使得此诗成为打油诗.当前所谓“梨花体”作品风靡网络,如“我看见一只蚂蚁/和另一只蚂蚁/也许还有更多的蚂蚁”(赵丽华《蚂蚁》).《蚂蚁》的语言并不凝炼,也并未给读者留出对情、景、境的想象空间.这种作品,与“打油诗”类似,因其反传统而能引起读者的新鲜感.但如果作者大量炮制这种作品,则其作品质量遭到读者的质疑、甚至抛弃是必然的.最后,诗歌一般要求分行排列.在我看来,除了约定俗成之外,这也是诗歌语言要求凝炼所造成的.由于语言凝炼,诗句不像散文、或小说的句子那样有完整的语法与连贯的内容,所以必须分行.比如诗人海子的《熟了麦子》最末一段:谁的心思也是 半尺厚的黄土 熟了麦子呀 这样的诗句,如果写在同一行内,显然是不通顺的.在我对诗歌的定义里面,我没有强调诗歌音要押韵、形要有律.这与很多人的诗歌定义不同.比如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声音节奏”是诗与散文的重要区别.我认为声音节奏并非诗与散文的区别,而是诗与歌的区别.中国古代就有“有韵为歌,无韵为诗”的说法.我认为格律于诗,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优点在于“形式美”,而缺点在于过分注重形式.在诗人表达其灵感、情感、与思想的过程中,受到韵律限制,犹如戴着镣铐跳舞,无法自由书写.此外,人类的语言经过漫长的发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韵律.例如英语句子自然就是抑扬格(iambic),亦即“轻重轻重轻重”.中国的文言文发展了几千年,已臻极致.白话文写作兴起不到百年,尚有极大发展空间.我认为,现代新诗对于白话文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