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法则》精华总结+个人感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前言

习惯一:积极主动

影响圈和关注圈 的定义是不同的,关注圈可以范围更大,但是关注圈相对而言是较小的。因此应当把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关注圈,也就是集中于我们能够解决的事情上。如果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原因,也就是从另一个方面在加深自己是弱者的印象,并且位于影响圈之外的任何原因都是没有办法轻易改变的,只有从内到外的改变才能让自己重获新生。减少抱怨,把自己像水一样融入每一个环境,在做小组成员的时候,积极打好辅助;在做领导的时候,擅用辅助。

尽量减少说“如果,怎么样“,而是说”我可以“,这样从内而外的改变带来的将是巨大的。

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马上承认,并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够反败为胜。不要让之前的错误停留在自己的内心里,要勇于承担,并积极改正,不要再让错误再来一遍。这才是错误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每一次的承诺都要认真去履行,并且绝不食言。因此,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请不要随意做下承诺。

确立目标,并坚决实践。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每天给自己设立的小目标是一定要完成的,并且任务一旦开始就必须完全集中,在此过程中,不能够去做别的事情,这种习惯的培养绝对是益处多多的。比如说,我每天规定了在什么时间点回覆邮件,我就只在这个时间点进行检查,不占用其他的时间。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日积月累,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真正养成这一个习惯。

不同的人所处的立场不一样的时候,看待同一个事物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在我们想要去批判别人的时候,可以从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反对共情里会怎么反驳呢?)

原则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东西,原则是地域,而价值观是地图。原则属于做人的基本准则,原则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格局。

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获得新知识的开始,要像水一样,把自己灵活地放入不同的环境或者思维活动当中,这有点像普适性的真理,用原则来生活。

产出/产能原则 :不仅要重视产出的金蛋,同时也要重视生产金蛋的鹅。

习惯二:以始为终

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虚无飘渺的名利吗?难道是死后没有办法带走的钞票吗?我们真正想要带走的,或许应当问问我们的心,在我们过世之后,我们希望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怎么样评价自己,从中归纳出的内容或许才是你真正在意和想要的东西。

以始为终包括两个纬度,第一个是个人精神层面的创造,第二个是行为上的创造。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计划和安排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它们就象是蓝图,确保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发生任何的意外,我们也有时间来充分进行考虑,能够实时采取措施。切记,详尽的措施比事后亡羊补牢要好得多。

每天在头脑里提醒自己:我每天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务之急是什么。用原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而不是以他人或者自己为中心,这样才能在智慧、人生方向、力量、安全感上获得稳定的力量。

要学会付出和给予,这样人的生活才能不成为只进不出的一滩死水,而是极富有生命力的活水。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感。在制作家庭共同宣言和企业共同宣言的时候,把所有工作人员都吸纳进来(甚至是清洁工),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而这种参与感将会转化为自我行动的内升动力,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

心灵演绎(visualization):运用想象力,在头脑中模拟解决问题的全部思路;确认则是(affirmation)应当包括五个要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习惯三:要事第一

目前我认为重要但不紧急,但是能够深刻影响我的生活的事情是运动,学车,学习数据分析以及日语。

有效的管理指的是要事第一,也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集中于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需要自律和有条例。

不屈服于自己一时的欲望和冲动。

时间管理方式的演进:便签和便利条-事例和日程表-讲求先后顺序,具体到每时每点-强调个人管理而非时间管理,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注重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区分重要性的关键在于:是否与目标有关,凡是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事情就是要事。

帕雷托原则 :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拒绝公式 :

这个计划/活动听起来很不错,确实值得一试。我很感谢你邀请我参与这个活动,但是我现在确实不能参加,我想让你知道我真的非常感谢你邀请我。

我很想接受这个任务,但是你看我们之前已经协商过的内容,我至少需要xxx时间才可以完成。如果你坚持这么做的话,你觉得放弃哪个任务会比较好呢?

如何设置周计划

必须要遵循的六个要点:

和谐一致(适合自己的调性)、平衡功能(设置不同的角色)、围绕中心(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以人为本、灵活变通、便于携带

设置的流程:

确认角色🎭- 选择目标(每周最想要做的几件要事,一定要有几个重要但不紧急的)- 安排进度(把这几件事情的时间安排一下)- 每日调整

学会授权也很重要,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应当事必躬亲。其实这是一种不信任别人的表现。就好比说,我妹妹还小的时候,我总觉得她洗不干净碗,所以我宁愿让她去玩也不愿意承受可能用不干净的碗吃饭的可能性。但是,当我们遇到太多的工作或是任务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handle所有的事情,这个时候只有放权才能达成1+1>2的效果。但是针对于不同的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比如说对于一些能力水平没有完全匹配任务的人而言,我们需要做出更为明确的指令,更频繁的监督。但是要注意,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忽略个人的自主性,要给予信任,具体表现为双方应当就期待达成的结果做出共识,提供必要的资源帮助,设置时间限制和奖惩机制,其余如何达成这一个目标可以由其自主选择完成。

目前,通过测试可以知道在大方向上,我正在朝着第二象限(quadrant)方面迈进,但是我目前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第四象限上,因此需要分清楚事情的重要性,做出必要的行动。

情感银行🏦账户

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以个人品质作为坚实的基础。人和人之间的感情需要进行投资,尤其是处于一段亲密关系当中。人们会从你对最亲近的人的相处当中,推理演绎出你对待他们的最好方式。你在一个朋友面前对另一个亲密朋友的印象和判断会影响这个人对你的印象。因此,不要做一个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人,这会让你的信用账户大打折扣。当我们在与他人进行情感链接的时候,要以对方的需求为出发点,不能主观臆断地把适合自己的想当然地认为适合别人。

重视细节,一些小小的行为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别人对你的观感。同时,要信守承诺,背信带来的代价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过失。因此,需要慎重地许下诺言,并认真地执行,一旦出现什么不得已的情况,需要向对方解释无法兑现的原因,直到对方允许我从诺言中脱身。要知道,很多事情为什么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没有就应当执行的问题做出同样的预判,导致存在信息偏差。这种偏差将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

当犯错的时候,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致以真诚的道歉。但是要注意,真诚的道歉一旦积累过多,就会减少你们之间的友情账户的余额。无条件的爱比有条件的爱更高明的地方在于,被爱的人会感到安全感和自信心,并能够鼓励她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并追求成长。由于没有附带任何的条件,没有任何牵绊,被爱者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原则,限度和是非观念,只是无损于爱心。

一对一的人际关系当中,更应当注意坦诚布公地交流,这会升华你们之间的情谊。

把每一次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当作是促进和谐的契机。就好比说在一家公司里,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观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它的信誉度。

习惯四:双赢思维

人际交往有六种模式,分别是利人利己(双赢),两败俱伤(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舍己为人(输/赢)以及好聚好散(无交易)。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当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式,不应当教条式的将某一种方式贯彻下去。但是,唯有双赢模式才能够颠扑不破,因为就长期而言,既维系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结果方面是双方都满意的。

当双方无法达成共识,或者双方的原则不能达成一致的时候,不妨选择好聚好散。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我和朋友在某一次的争论当中,当时气氛陷入了焦灼状态,显然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时候她说:“算了,别聊这个话题了!我们聊一下有什么好吃的和好玩的吧!“我当时心口的怒气瞬间就起来了,我觉得这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但是,我还是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冷静,之后我也就恢复常态和她一起聊一些我们都有的共同话题了。如果继续争论下去的结局会是什么呢,由于每个人有自己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因此在对某个看法的思考上谁也无法说服谁,那么为什么要纠结于这个问题,到最后不欢而散,还一肚子脾气,不如就戛然而止,尊重差异。

双赢思维的五个要领是以“双赢体系”作为培育环境,通过双赢的“双赢过程”来达成目标,从“双赢品德”出发,达成“双赢关系”,最后签订“双赢协议”的一个良性过程。

双赢品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诚信、成熟以及知足(Abundance Mentality)。

成熟包含两个方面,善解人意和敢作敢为,善解人意能够使得“产蛋的金鹅“能够健康,而敢作敢为则能够获得“金蛋”,这是产出-产能的平衡。

知足的对立面是“匮乏心态”(Scarcity Mentality)在作祟,这些人认为资源是有限的,不是你拿到就是我拿到,但是“饼”是会越画越大的。就好比说,一个领域一开始的进入者很少,意味着受众也不会多到哪里去,或者说这项需求还没有被完全开发,一旦有了更多的竞争者,消费者潜力将会被释放,受众市场将会增大,这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是利好消息。

在“双赢协议”中,应当关注于预期结果(包括目标和时间),指导方针(达成目标的原则、方针和行为限度),可用资源(人力、财力、技术或组织资源等),任务考核(绩效评估标准和时间),奖惩机制(金钱、精神、机会以及责任)**五个方面规则的制定。这一协议的目的在于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不以人的主观判断为依据,而是以制定的目标为判断是否符合标准的原则。双赢协议注重的是结果,要释放个人潜力,将协作效应最大化,产出和产能并重。

达成“双赢”结果的四个步骤

1、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真正理解对方的想法、需求和顾虑,有时甚至比对方更了解。

2、认清主要问题和顾虑(而非立场)。

3、确认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4、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路径。

习惯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的核心在于首先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也就是通过全身心的聆听,在此过程中需要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来做出判断,让自己感同身受。全身心地进入对方的心理世界,可能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此时就需要原则和目标作为牢固的基石,确保自己能够保持冷静。

每个人都希望遇到知己,因此在“移情聆听”(Empathatic Listening)能够加深双方的情感连接,也能实现双赢。就像医生需要先诊断才能开出药房一样,我们只有先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才能够对症下药。最近在我身上遇到的一件事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我准备报名一个日语培训班,因此我联系了某一家大平台的客服,我们越好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谈话。谈话开始的时候,她先问了我的相关情况,并询问了我为什么想要学习日语。在我表达完我的诉求以及希望达成目标的周期之后,她提出了她认为最好的方案。这个方案的价格远远高出我的预算,使得我不得不向父母寻求经济支持。如果没有前面的情感铺垫,以及对我的情况的了解,她将无法说服我接受这个方案。如果你对业务员的诊断本身没有什么信心,那么就不会对据此开的药方存在信心。

我们在日常对话当中,经常会存在四个倾向,分别是“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以及“自以为是”是,在没有理解对方需求和真正意图之前,任何沟通都可能是无效的,只会让人觉得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在沟通当中,应当注意品德第一(你的情感账户),感情第二(知彼),理性第三(解己)。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的目的在于发挥1+1>2的效果,在基于高度互信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对待不一样的观点和想法,应当尊重,而不是批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不一样而精彩。善于发现每一个人的优势,去利用他们的优势,用别人的优势来化解这个人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这样整个团体就会变得更好,每个人的优势也能够发挥出来。

用一颗乐观积极,谦卑的心去看待别人,你会发现别人身上很多精彩的地方,如果有用,请把它们学下来。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体现在四个方面:身体、智力、精神、社会交际/情感四个方面。需要关注每一个部分,使得它们协同发展,帮助自己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而这种健康乐观的状态将会持续激发前进的动力。

不断更新的三个步骤分别是:计划、执行、反思,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阅读和写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因为阅读能够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问题,帮助你掌握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你获得更多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而写作能够帮助你想得更加深入,整理和内化你学习到的知识点,使其更加清晰、准确和连贯。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我们需要关注别人的精神状况,帮助别人变得更好,激发他们的潜能。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当中,不要害怕自己不行的,正是因为不行所以才有改变的价值。不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尊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建立适合自己的小目标,用小目标激励大目标的成功。

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的原则:不要刨根问底;在问题过于尖锐或者痛苦的时候,给别人一些缓冲的时间,别人愿意聊的时候再说。

爱情和任何一段感情的核心都在于在思想上相互理解,而这离不开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