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民体育场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7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是一个古老的体育活动场所,千年体育文化积淀孕育出这座体育场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它承载着古城广州的沧桑和文化的辉煌,是中国最早放飞体育梦想的近代体育舞台,是岭南体育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最早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传播地和中国近现代体育运动的发源地之一。这个拥有千年体育文化传统的地方,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留下了许多最珍贵的城市记忆。作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策源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对我国近现代体育运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民族的振兴、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阅武堂”。据史料记载,此地自唐代起就用于开展体育运动,曾是广东人民开展习武健身、武科举、军队校阅和军队开展军事体育训练的地方。唐天宝九年(750年) 鉴真复渡日本未果,暂居广州的鉴真应邀前往阅武堂观看驻军校阅。明景泰五年 (1454年)总督两广军务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马昂主持对阅武堂进行扩建,易名为“演武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对演武场进行修缮,易名为“东较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武科举,此地延续1200年武科举历史结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易名为“广东省运动场”。
1916年,时任广东省长的朱庆澜力荐体育以强固民众体魄。在他的呼吁下, 第七十二号大总统令于1916年12月26日正式颁布,批准此地为“永远公共运动场”,史称“广东省公共运动场”。1932年10月20日,体育场建成投入使用,时占地面积达13万多平方米,建有呈“U”形田径场的体育场一座。更名为“广东省立体育场”。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全面踏进广州,侵华日军掠夺广东省立体育场改作军用物资仓库和军事工厂,古体育场在血与火中苦熬了七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体育场,于1947年易名为“中正体育场”。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这座在血与火中历尽沧桑、饱受磨难的古体育场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根据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把体育归还给人民,广东省人民政府开始着手于战争中遭到破坏的体育场的战后修复与重建。1950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体育场正式命名为“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寓意属于人民自己的体育场。从此,这座古老的体育场成为人民群众愉悦身心的家园,加强青少年工作的的第二课堂,开展对外体育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体育文化走出去的窗口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任何时代的体育,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具体地存在于不同的地区之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存在方式。在清末民初这一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这里成为风云激荡之地,是舒卷风云之色的政治大舞台。辛亥革命、北伐风云、民主呐喊、战争烽火、革命与反革命交织在一起。经历了数次蜕变的东较场在每一次的撞击和融合中,仍持续着自身的发展进程,以体育文化的独特方式,见证了在此发生的许多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体育运动、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演绎了中华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千年沧桑岁月赋予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不仅是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还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中华体育精神。今天,这座享有“岭南体育文化活化石”美誉的体育场,正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崭新的姿态和蓬勃生机,传承体育文化,续写新的辉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