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资岩的西资岩的历史传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一、有关的初建年代争议
过去,对西资岩的初建年代有两种看法:
①寺大门左边的乾隆乙酉年(公元 1765年)《重修西资岩纪德碑》:“相传创始在隋、唐间,岁莫可考。”
②《福建通志》、《泉州府志》:“此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八年(公元 1148年)。”今石壁保存“有宋绍兴戊辰年(公元 1148年)王圆、蔡婆养合出七十千文助筑宝殿”崖刻。
据专家鉴定,西资岩三石佛是唐晚期镌刻(福建省文物局),为福建最早的大型立雕像。央视国际《考古中国 第三部 藏宝现身之沉舟帆影》亦称“西资岩依山凿刻的五尊大佛,是研究晚唐泉州佛教艺术的珍贵实物”。现一般西资岩原来有五尊崖刻石佛雕像,现仅存三尊,是晚唐作品。而两尊石雕护法神是后人再建。
二、后世重修保护
据清代道光《晋江县志》载,西资岩建于宋绍兴十入年(公元1148年),明天顺三年(公元1458年)修葺,后废。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里人陈起鸣、陈起彬。但是,在西面庑廊立的《重修西资岩记》及《重修西资岩纪德碑》日期分别是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和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而佛像右岩面重修寺宇的崖刻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可见,清代时西资岩有重修,时间大概在公元1760年左右。
现代规模较大的一次修葺是华侨蔡本油在1935年重修,后来因为“七七事变”而停滞,但也差不多完工了。
五八年金门炮战,西资岩经历了炮火的洗礼,但损坏不大。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资岩在这场浩劫里也承受着巨大的考验,蔡本油装扮在大佛身上的金箔被刮得干干净净,大佛据说也受到一定了的破坏。
1984年,蔡本油的子孙又将西资岩稍加修葺。
1985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将西资岩石佛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西资岩传说枚举
《范公祠》
范公,名模,清末西资岩岩下小村贫苦农民。范模出生于小户小姓,在那动乱的王朝末期,小百姓备受欺凌。范模在西资岩附近有一点土地,都是旱作,种的都是番薯。番薯收获的秋冬季节,附近常有大姓强人乘夜偷范模的番薯。因此范模便不得不去守夜。一天夜里,天寒地冻,范模去守夜,又有强人前来偷盗番薯,范模知道这些强人是谁,与他们争执,奈何寡不敌众,反而被强人捆缚住手脚,并往口里塞沙,又用小便浇湿,使不易从口中吐出。范模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只能任看强人抢掠,心中无限痛楚。强人将范模的番薯洗劫一空,也不将他解缚,就扬长而去,终以致命。
范模的家人告到县衙,县官因盗贼为大村巨姓人家,且县府都有人,便推说,月黑风高,无凭无据,不能成案,拒不受理。范家又告到府衙,府尹也感到棘手,虽说是要给予查办,又迟迟不予办理,并劝告开导范家,说此案要办,需些时日,且费用不赀。若判彼方有罪,他离官后,恐大户巨族会来报复,反使范家世代受其害。倒不如强自忍耐,将事宁息。而由官府出文书一纸,盖上朱印,在范模灵前焚化,让他凭此官府文书,至阴间告状。范家知是官府在推托,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接受了事。
可是此后,范模竟然时常显圣,那害死范模的强人,入夜即见范模,甚至白日里眼睛一闭,范模也如在眼前,弄得心惊胆颤,以至精神恍惚,终于丧命,而其家道也随之败落。从此范姓这个小村落在西资岩附近的番薯便无人敢再来盗窃。村人感激范模阴间有灵,为之建祠塑像以祀之。(节选自蔡长安《西资岩》)
《鳝鱼听经》
金井西资岩古称“泉南胜概”,原先有十八岩景,其中有一处叫“鳝鱼听经”——白皑皑的石坡上显现一道黄黑相间的水迹,活象一条巨大的黄鳝蜿蜒而上,头朝着大石佛寺,谛听着寺中的晨钟暮鼓。这里还有一段传说:
早前西资岩山林苍郁,泉源丰溥,鳝鱼石下一道水流曲折向西,流经西安、塘东,汇成一条宽阔的圳沟入海,人称西圳沟。山海之水在这里交汇,水族繁衍极多。圳中一条黄鳝,得数百年天地造化,日月精华,早已成了精,善能幻化人形,每常溯流而上,到西资岩听高僧讲经,却不曾只风作浪,作善害人。
忽一日,潜伏在水府的鳝鲁精,惊悸不安,屈指一算,竟是自己有大劫临头,而且克星是西安村人称“善人”的王拾官。王拾官是个海商,置造数条海舶,专走外洋,赚来的银钱真要比村中哪一户农家切晒的蕃薯片要多,比哪一户豪民堆在屋边的豪壳还要多。只是年过不惑,膝下未有子息,因此夫妻每往宫庙求神拜佛,鳝鱼精曾在西资岩见过他几面,打算上门去求他饶过自己,以免此劫。
这一日傍晚,王拾官正在门外饮茶纳凉,忽见一名似曾相识的和尚瞳来,未及寒暄,那和尚纳头便拜,口口声声求“善人饶命”,这和尚正是鳝鱼精的化身。王拾官心中不解,又问不出个所以然,只好指天发誓,声明自己绝不会伤害他。和尚这才转忧为喜,再三道谢,起身告辞,王拾官中已吩咐家人,端来一大碗香菇米粉,招待和尚吃了才送他走。
哪知和尚前脚走,后脚又有一邦村人寻上门来,说是合计要毒西圳沟的鱼虾,只是圳中水多,凑不上买“茶枯”的银钱,求王拾官帮衬。海边的人家历来有用“茶枯”毒鱼来吃的习惯,所以王拾官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村人得了银子,欢喜而去。
第二天下午,趁日头炎毒,村人招来十几篮茶枯粉,用水拌湿了,大捧大捧地往圳沟里洒下,不一刻,清澈的沟水变得浑黄,被毒昏的大小鱼虾一个劲往上飘,白花花的铺满水面。村人守在岸边,争先恐后用网兜、筲箕往上捞。可怜那蛰伏在洞穴里的鳝鱼精,何曾料到人会下这等毒手!早已昏昏沉沉。现出原形,扑腾腾冒出水面。岸上一阵惊呼,几支海锄当头砸下,鲜鱼精顿时鲜血迸流,一命呜呼。众人商议,这么一条丈把长的黄鳝真是罕见,就把它给王拾官送去好了。王拾官走南闯北半辈子,却也没见过这等罕物,心下有些惊疑。待厨子取刀把鳝鱼开膛破肚,发现鱼胜里的香菇米粉,这才恍然想起昨日向他乞命的和尚,只是懊悔已经来不及了!
那一年,王拾官居然喜得麟儿,老来得子,自是疼爱如掌中明珠,锦衣玉食不必说,平时连个大气也不敢呵着。这孩子长大了便不成材,不喜读书,专好赌博游荡。人称王大舍。王大舍赌博专爱扔铜钱赌正反正,正面叫“万”,反面叫“利”,他从来都是把铜钱往脑后一丢,看也不看,一味只叫“万、万、万”。他身边的帮闲,便串通外人赢他的钱,没几年工夫,王拾官金山似的产业就被输得荡然一尽了。老来受穷的王拾官哪里知道,他的心肝宝贝王大舍正是那心有不甘的鳝鱼精来投胎的。(摘自粘良图《“鳝鱼听经”的传说》)
《陈彬官鸽》
相传,清朝时,围头半岛北面上清有个小孩子,名叫陈起彬,大家都简单叫他陈彬。陈彬家贫,从小就给人家放牛,兼掘草(作燃料)卖点钱添家用。有一天,陈彬到西资岩大佛寺附近放牛掘草,将近中午,肚子十分饥饿,在寺门洞休息,想起自己命苦,何时出身!想着,想着,他把锄头竖立地上,向大佛祷告发愿,求佛指示,应到何方谋生,今后出身,一定回来修建佛寺。祷后,说也奇怪,突然一阵风起,锄头倒向西南,他回去后问人,才知道西南有个大地方叫广州,他便辞家,历尽千辛万苦,边做工、讨饭边爬山涉水,终于到了广州。
广州确是繁华的城市,他什么活都愿干,可是一直找不到工做,后来才在一大商行里做一名挑水工人。他挑水很积极,经常供应充足,虽粗重、工资不多,却也单纯。他水挑足够后,行里什么杂活他都干,不惜气力,大家对他印象都很好,东家、帐房、以至上下人等,都和他关系很好,很喜欢他。他有时稍有空闲,就向帐房先生学识字、细心观察打算盘,加上他有一定天资,且学习专心,几年下来,竟成为一个能读、能写、能算“字目算盘通”的人。
有一天晚上,他正静看帐房结帐时,发现帐房先生拨错了一键算盘,心中甚是着急,竟说了出来。帐房先生笑道:“不会错吧!我打了数十年算盘,从来没有错过。”东家在旁边也笑道:“仙人打鼓有时错,不妨再打一次吧!”结果一算,真的错了一个字,相差一千两银子。东家说要把一千两银子赏给陈彬,陈彬大惊失色,慌得说不出话来,好久才说:“我说拨错,不是为了赏钱,这钱我不能要。”东家和帐房都知道他是老实憨厚的人,东家说,把那钱记在陈彬的名下,算是他的股份吧!
那时是乾隆盛世,生意兴旺,可是说也奇怪,自那帐记为陈彬的股份起,竟大发利市,赚了很多很多钱,迷信说是“陈彬的时运到了,该发了”“是陈彬的发财运”,于是,别的行家也来邀他入股,他怎敢呢?辞谢了,可是有人竟记了他的空头份,也同样发了起来,结果全街有十三家,给了他“空头股份”,全都发了,据说,只要有陈彬的股份,都大发市、大赚钱。
不久,陈彬成了十三行首富,他便出钱捐了一个“中宪大夫”的官衔,衣锦还乡,他大兴土木,修建大石佛寺。他还买了许多许多鸽子放生,据传这些鸽子,太多了,飞也飞也,找不到吃的,还是飞回到陈彬官的家中。陈彬还是令家人给鸽子吃饱一顿,久而久之,鸽子饿了就飞回陈家,吃饱了就远飞。所以,后来成了民间一句歇后语,谁家的孩子贪玩,到吃饭的时候才回家,他母亲就会数落他是“陈彬官鸽”叫做“饥来饱去”。(摘自鱼柏《陈彬官鸽,饥来饱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