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对后人的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1-22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第2个回答  2010-11-18
可能不可以一语概论吧
不同时期的苏轼是不同心境的
他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第3个回答  2010-11-18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众眼纷纭看“东坡”
"画船俯明镜,笑问汝为谁?忽然生鳞甲,乱我须与眉。散为百东坡,顷刻复在兹。"(《泛颍》苏轼)

"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 《苏文忠公赠太师制》宋孝宗)

"苏海","波澜浩大,变化不测"(《吕氏童蒙训》),"力斡造化,元气淋漓,穷理尽性,贯通天人"。(《御制苏文忠公集序》宋孝宗)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传》林语堂)

注:原著英文名为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乐天知命的天才:苏东坡》

"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苏轼传》王水照)

"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法国世界报2001"一千年的12位东西方英雄"专版)

"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苏诗研究史稿序》王水照)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看法却相反,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他们各说对了一半,苏轼恰恰是这看似矛盾的二者的统一。"(《苏轼研究史》前言曾枣庄)

"当我一旦认识了东坡先生之后,就将他作为偶像加以崇拜。他是中国的一位天才和通才,也是宋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艺家和科学家。"(《苏东坡在黄州》后记饶学刚)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丙子(1036),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1101),虽经仁、英、神、哲、徽五朝,然主要活动期却正当熙宁变法与元佑更化间。此乃苏子之大不幸,亦乃苏子之大幸。当变法时,新党目之为旧;当更化时,旧党又视其为新;为旧为新之间,以其缺乏权变,故坎坷终生,此苏子之大不幸也。然其生前死后,宋代文士之争事东坡,却又宛如众派归江,百川汇海,'天下争趣之,如诸侯王之求封于西楚'(王世贞《书苏诗后》),以苏门相尚相矜者亦不乏人,此又苏子之大幸也。政治之党争与文士之争党,构成奇特之苏东坡现象。"(《论苏东坡及其词》薛瑞年)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
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参寥

“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陆游:《题东坡贴》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看法却相反,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他们各说对了一半,苏轼恰恰是这看似矛盾的二者的统一。"(《苏轼研究史》前言曾枣庄)

"东坡先生人之麟凤也.其文似战国策,间之以谈道如庄周;其诗似李太白;而辅之以明理似乐天;其书似颜鲁公,而飞扬韵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窃尝以为书仙."
--------赵秉文<<滏水集>>

“中书(苏轼)之道如日月星辰,经纬天地,有生之类,皆知仰其高明。”
———秦观《答傅彬老简》

天生健笔一只,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赵翼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数得着的政治家、文学家为数甚多,但最受民众所敬爱的要算苏东坡,其原因在于苏东坡具有崇高的人格和优美的诗歌、并兼仙风道骨。就其一生来说,又是具有伟大的悲剧性的人物,因而更加征服了人们的心。”
————日本诗人、苏轼研究家山上次郎在其《苏东坡寻迹》中说

北宋的大作家苏轼在他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曾赞美韩愈所说的“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和隋。“文衰”、“道溺”四字,可说是对魏晋南北朝批判观点的高度概括。这种批判观点,后来成为传统的定见,并一直为后世所承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不赞成这种因袭和定见。�

1975年6月18日,毛主席让作者找出苏轼的这篇文章,读给他听。他边听边摇头。他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动乱,大分裂,这不好,但当时的另一个方面是,南方的广大沃土,全面地得到了开发,生产技术普遍提高了。这是经济上的发展。说罢,他用右手按下半抬着的左手的一个手指。又说,许多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后,战乱频仍,南北对峙,这不好,但民族大融合,大家庭在新的组合中稳定了,文化也交流了,丰富了。主席还谈到当时的一些历史细节,说:谢安文韬武略,又机智又沉着,淝水之战立了大功,拖住桓温也立了大功,两次大功是对维护统一的贡献。桓温是个搞分裂的野心家,他想当皇帝。他带兵北伐,不过是做样子,扩资本,到了长安,不肯进去。苻秦的王猛很厉害,一眼就看到了他的意图。这是政治、文化方面的发展。说罢,他又按下第二个手指。说到文化思想,毛主席非常激动。他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汉代只有僵化的经学,思想界死气沉沉。武帝以后,汉代有几个大军事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到东汉末年,儒家独尊的统治局面被打破了,建安、三国,出了多少军事家、政治家啊!连苏轼自己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主席还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还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曹操那时候打下的基础。诸葛亮会处理民族关系,他的民族政策比较好,获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护。……这是他的高明处。又说:其实,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很有名。玄学的主流是进步的,是魏晋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正因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说罢,毛主席不禁又按了另一个手指,而且还大笑着说,什么“道溺”!作者送那时两个字,叫“道盛”!关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创作问题,毛主席谈得最多。他说,苏轼说那时期“文衰”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可以把那时的作品摆出来看一看,把《昭明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拿出来看一看,是“文衰”还是“文昌”,一看就清楚了。他又大笑着说,我再送给那时两个字,叫“文昌”。看来,毛主席对苏轼的这篇文章,有些耿耿于怀。�

——毛主席看苏轼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