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造纸

古人是如何造纸

第1个回答  2010-10-30
  以我国古书“天工开物”卷中所记载之竹纸制造方法为例,作为介绍。古时以竹子造纸之步骤如下:
  1. 斩竹漂塘
  斩竹嫩竹, 放入池塘,裁泡一百日以上,利用天然微生物分解并洗去竹子之青皮。
  2. 煮徨足火
  将以上所得之竹子,放入"徨〃桶内与石灰一道蒸煮八日八夜。
  3. 舂 臼
  取出上述处理之竹子, 放入石臼,以石碓叩打直至竹子被打烂,形同泥面。
  4. 荡料入帘
  将被打烂之竹料倒入水槽内,并以竹帘在水中荡料,竹料成为薄层附于竹帘上面,其余之水则由竹帘之四边流下槽内。
  5. 覆帘压纸
  然后将帘反复过去,使湿纸落于板上,即成张纸。如此,重复荡料与覆帘步骤,使一张张的湿纸叠积上千张,然后上头加木板重压挤去大部分的水。
  6. 透火焙干
  将湿纸逐张扬起,并加以焙干。焙纸的设备是以土砖砌成夹巷,巷中生火,土砖温度上升之后,湿纸逐张贴上焙干。干燥后,揭起即得成纸。
  编辑本段现代造纸方法
  现代造纸
  现代的造纸程序可分为制浆、调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骤
  1.制浆
  的过程 制浆为造纸的第一步,一般将木材转变成纸浆的方法有机械制浆法、化学制浆法和半化学制浆法等三种。
  2.调制
  过程 纸料的调制为造纸的另一重点,纸张完成后的强度、色调、印刷性的优劣、纸张保存期限的长短直接与它有关。 一般常见的调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步骤: a. 散浆 b.打浆 c.加胶与充填
  3.抄造
  过程 抄纸部门的主要工作为将稀的纸料,使其均匀的交织和脱水,再经干燥、压光、卷纸、裁切、选别、包装,故一般常见之流程如下: a.纸料的筛选 将调制过的纸料再稀释成较低的浓度,并借着筛选设备,再次的筛除杂物及未解离纤维束,以保持品质及保护设备。 b.网 部 使纸料从头箱流出在循环的铜丝网或塑料网上并均匀的分布和交织。 c.压榨部 将网面移开的湿纸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个滚辘间,藉滚辘的压挤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将湿纸作进一步的脱水,并使纸质较紧密,以改善纸面,增加强度。 d.烘 缸 由于经过压榨后的湿纸,其含水量仍高达52 - 70%,此时已无法再利用机械力来压除水分,故改让湿纸经过许多个内通热蒸气的圆筒表面使纸干燥。 e.卷 纸 由卷纸机将纸幅卷成纸卷 f.裁切、选别 包装:取前面已卷成筒状的纸卷多支,用裁纸机裁成一张张的纸,再经人工或机械的选别,剔除有破损或污点的纸张,最后将每五百张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编辑本段纸张丝流浅解
  现代造纸
  纤维是构成一般纸张最基本物质,同时这种纤维必须是植物性纤维。有些利用羊毛、蚕丝等动物性纤维所制成薄片物,虽俱有种种纸张功能和特性,也不能称为“纸”;使用化学聚合物纤维所制作完成纸片,也只能称为合成纸。 造纸另外一个要件是纤维打浆叩解,利用搅刀及大马力机械,使植物纤维分叉破碎,再抄制成纸匹俱有较大结合力,不像光洁丝状纤维容易滑脱;另外在打浆后所产生碎屑及糊状物,在抄纸时有填塞孔隙及黏结纸匹功用。古时候或现代手抄纸,利用框架竹在纸浆中筛取纸浆里的漂浮纤维,由于筛取动作有前后短边及左右长边筛动,所以手抄纸纤维可以非常均匀呈各种方向自由排列,没有产生本文所说丝流问题。再则现代化无水干式造纸法,使用空气散布并以胶合方式制造纸张,其纤维也是呈现自由状排列,也是没有丝流方向。 湿式机械抄纸,不论老式圆网机、单网机、双网机,可以用很稀薄约1%左右纸浆,由头箱流布在抄纸网面后,抄网呈现水平或斜升式运动,会使纤维呈现顺着抄纸网运动方向直列,原理一如江水快速流动下,若无其他扰动因素,浮木自然顺水流方向排列居多,较少斜向或横向流动,以减少阻力,所以在抄纸网上的稀薄纸浆内纤维,在水份未流失前因抄网前进造成流速单向作用,纤维大多形成平行流动方向排列,因此形成了将来机械造纸“丝流”排列原因。 纸张的丝流对纸张种种“性”、“状”有很大的影响,如抗撕裂力、卷曲、伸长度、缩收性及加工折纸,书籍挺度和翻开适性等等,都有绝对影响,像商标纸丝流要平行出身高度,才能使自动包装机顺利作业。但是纸张丝流的重要性鲜少受重视,并非一件印刷工程企画上的好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30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第3个回答  2010-10-30
古法造纸是一个漫长、繁琐、单调的过程,然而人类历史的传承和智慧的传播却赖助于它的发明变得快速而便捷。
造纸的原料是一种叫皮树的小灌木的树皮。首先把砍下来的树枝用碱水浸泡,上大锅来蒸,这样树皮就很容易被剥下。剥下的树皮还要经过检整,主要是除去疤痕和外层表皮,这样有利于树皮在下一步骤的碱溶液中充分分解。第二步就是用石灰水浸泡树皮,主要是为了让树皮中的木质素和树胶分解掉,之后把原料蒸透,蒸好的树皮在河水中泡两天左右,就可以进行下一步骤——“打粑”了。“打粑”就是把泡好的树皮放在石板上,用木棒不停地锤打,因其类似农家打年粑的样子,故名。直到把原料打成浆状,然后用布包好,到水中漂洗,将分离出的木质素和胶质洗去后就只剩下对造纸有用的成分纤维素了。这个过程叫“洗粑”。再往下就是土法造纸中最重要的环节——“抄纸”了。将洗好的“粑”倒入抄纸池中,用洁净的井水冲开,搅拌均匀后就成了纸浆。“抄纸”是用一片细竹丝编的竹帘,在纸浆中轻轻一划,一层薄薄的絮状物就沉积在竹帘上,倒扣出来,堆成一摞,压干水分,凉干后一页一页地撕开,就成为成品纸了。据说在撕纸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只能从固定的一个角开始撕,否则很容易撕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