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情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4-30
“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的大关目,这一故事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将两者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小说写定者的用意。《大宋宣和遗事》中,“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小说中则首先交代梁中书乃蔡京之婿,为感谢蔡京的提携之力,准备将十万贯钱的金银珠宝送给蔡京祝寿,这就把祝寿与朝廷奸佞的勾结联系了起来。《大宋宣和遗事》对晁盖等八人的来历未作任何交代,他们劫取生辰纲就是为了劫财。被官府发现后,他们认为“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个,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去落草为寇”,使用的是中性话语。小说则不然,智取生辰纲成为一曲江湖义气的赞歌。先写晁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可见晁盖是一位声名远扬的义士,并非重财之人。再写晁盖认义东溪村,救下刘唐。其中出现的两个都头朱仝和雷横,皆以“仗义”闻名。刘唐认为生辰纲乃“不义之财,取之何碍。便可商议个道理,去半路上取了,天理知之,也不为罪”。突出了劫取生辰纲乃正义之举,因此金圣叹连连赞曰:“可见是义旗。”
  
  第十五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最能见出智取生辰纲的义气。阮氏弟兄先是说梁山“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因此“绝了我们的衣饭”。继而又羡慕他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当吴用说明来意后,他们又说:“这腔热血,只要卖于识货的!”然后公孙胜前来应“七星聚义”。可见智取生辰纲是出于对生活现状的不满,是出于对当政者榨取民脂民膏的义愤。他们显然不是被逼上梁山,而是主动出击。正如李贽所评:“晁盖、刘唐、吴用,都是偷贼底。若不是蔡京那个老贼,缘何引得这班小贼出来?”着重强调的是他们的“义气”。
   与此相关的是晁盖在梁山上的地位和作用,侯会先生指出:
  在《水浒传》的众多谜团中,晁盖之谜最不易解。……他一出场,小说作者便介绍他“人物轩昂,语言洒落”(第十五回),分明是一派领袖风度,很像要率领众人大干一场的样子。可是他后来的表现却令人失望,不过是结交了七八条好汉,劫了一宗财货。此后又火并王伦,杀了一个虽说胸襟不宽、却也是绿林朋友的白衣秀士王伦。至于与官军、土豪等恶势力的直接对抗,晁天王却总显得力不从心。……奇怪的是,对这位才具一般、功劳有限的前任寨主,宋江等人却奉若神明。……这个原型人物,应即洞庭义军开山领袖钟相。[6](P46-47)
  实际上,晁盖之名虽不见于史乘、笔记,但在龚开《宋江三十六赞》和《大宋宣和遗事》中,却是地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宋江三十六赞》中,宋江位列三十六人之首,晁盖位列倒数第三,绰号“铁天王”。《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天书,三十六人中没有宋江,吴加亮在首位,晁盖位列最后。宋江到梁山时,晁盖已死,众人共推宋江做了首领。吴加亮向宋江道:“是哥哥晁盖临终时分道于我:‘从政和年间朝东岳烧香,得一梦,见寨上会中合得三十六数。若果应数,须是助行忠义,卫护国家。’”由此可见,在百回本小说《水浒传》成书之前,有关晁盖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百回本《水浒传》的写定者既采用了已有的故事,又做了两点非常明显的改动。
  其一,从吴加亮的介绍可以得知,晁盖为梁山确定的方针是“助行忠义,卫护国家”,是忠义并行。但小说写定者却再三突出他的“义”,却不提他的“忠”。小说在晁盖出场时便为他定下了基调:一是“仗义疏财”,二是“最爱刺枪使棒”。而宋江除了“仗义疏财”、“爱习枪棒”外,又多了“孝敬”一条。最为明显的是晁盖主持的梁山议事处是“聚义厅”,而宋江坐了第一把交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 因此,李贽在第六十回回后评中说“改聚义厅为忠义堂,是梁山泊第一关节,不可草草看过”。
  其二,小说还尽量写出晁盖的许多弱点与不足,以烘托宋江的智慧与肚量。在《大宋宣和遗事》中,是晁盖主动邀了杨志等人去梁山落草为寇。但小说中却写晁盖在生辰纲事发后,茫然不知所措,一切皆听命于吴用。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火烧祝家庄后来投奔梁山,晁盖听说事因时迁偷鸡而起,不禁勃然大怒,喝命将两人斩首。其理由是“这厮两个,把梁山好汉的名目去偷鸡吃,因此连累我等受辱”。宋江则赶忙出面相劝。通过一系列描写,使“晁盖虽未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厅上厅下众人之心非一日也”。[4](P1013)可见小说所做的这两点改动,其用意是以晁盖单一粗豪的“义”来烘托宋江更为全面细心的“忠、孝、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