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迁怒不贰过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1

1. 就“不贰过”写一篇200字的议论

朱军如何看待“家父”之错?虽然承认“用词不妥”,但是,朱军强调说,“‘家父’这类用语是常识性的,我当时面对嘉宾说这句话的同时,有一个把手挥向对方的细微手势。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很多时候,主持人需要靠眼神、手势来配合语言表现某种语境。”他说:“最初写出此事相关报道的人忽略了手势这个细节,跟进报道的其他媒体也没能看一看录像带,更没有采访我这个当事人,就传播了这个消息。”看来,真是委屈之至。

朱军这一段话,内涵丰富,媒体也有不同解读。而4月22日播出的采访作曲家陈钢的节目中,在介绍陈父陈歌辛先生这位和周璇同时代的著名作曲家的图像资料以后,“只见朱军满怀敬意地问陈钢:‘家父是位大作曲家,对您的成长有何影响?’当时,明显地看到陈钢先生‘愣’了一下,但节目还是继续进行”……

两篇报道,引人遐想。我无意评价朱军对待“家父”之错是否“太有才了”,却无法拒绝由此而引起的思考。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就是,“不迁怒,不贰过”为什么这样难?

“不迁怒,不贰过”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不迁怒于人,不重复自己的过错。鲁哀公问孔子说:您的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李泽厚《论语今读》解释说:“‘好学’指的是实践行为和心理修养。自己有过失,却归罪他人,大发脾气(迁怒),是至今常见的现象。”梁漱溟《孔家思想史》认为:“不贰过有两层意思:一是知过。知过非常之难,根本问题是在此。我们平常做了许多错事,我们往往不知道。一是改过。知过后便不再有过,就是所谓一息不懈,所以说过而能改不为过矣。”这些解释,对理解原文很有帮助。

孔子把“不迁怒,不贰过”作为“好学”的主要表现,可能让现代人多少感到有点意外,其实很有道理。南怀瑾《论语别裁》说,这证明了一个观念:“学问并不专指文学知识。”程树德《论语集释》说得更明确:“问好学而答以不迁怒不贰过,则古人所谓学,凡切身之用皆是也。古人之学,在学为人。今人之学,在求知识。语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不揣其本,而惟务其末,呜呼!”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应该虚怀若谷。一旦发现自己的过失,不管别人是“善意批评”,还是所谓恶意嘲讽,他都不会迁怒于人,更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出许多辩解的理由。不仅用这种态度来对待业务知识方面的某种缺陷,而且更坚持用这种精神来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这样“不迁怒,不贰过”,时时注意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恐怕也正是孔子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完美境界。

这样看来,“不迁怒,不贰过”不过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境界——一种好学者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罢了,真正实行起来,谈何容易!要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为什么这样难?答案就在这里。孔子说,颜回死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做到这两条。颜回是个淡泊名利的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样的人精神上没有锁链,什么环境都能自得其乐,不会患得患失。坦承自己的过失,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收获,一种进步,一种人格的完善。颜回以后,能有多少人从名缰利索之中解脱出来?青云直上之际,恨不锦上添花;光环耀眼之时,岂容佛头着粪?看看历史,这样的例子,真是要多少有多少,并不是只有谁谁谁一个人。比如当年余秋雨先生和挑错者势不两立,现在看来,似乎就很可以理解。要求余秋雨先生对挑错者彬彬有礼,那才是不通人情之论。

现在,《论语》一夜之间火爆起来,开谈谁不说《论语》,读尽诗书也枉然。可是,能够把“不迁怒,不贰过”作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人,又有多少呢?

王师北,著名杂文家。

2. 有关于二过,迁怒的作文500字

晚饭后,我在练习弹钢琴,听爷爷与奶奶的对话声音越来越高,爷爷好像在生气。我想了想马上就叫:“爷爷,我有事,你过来帮一下可以吗?”爷爷马上走了过来。

一边走,一边生气地问我:“为什么不打开电灯?”我说:“电灯坏了。”我见爷爷的火气有点下来了,就对爷爷说:“爷爷,我有一事想对你说,可以吗?”爷爷

说:“什么事?快说。”我说:“子曰,‘不迁怒’。你有点迁怒了?”爷爷说:“迁怒什么意思?”我说:“这是在《论语》中,是孔子说的话,意思是把怒气转

移到其他人身上。”爷爷沉思了一会儿,慢慢地说:“是的,你说对了。”我说:“爷爷,不要生气好吗,生气伤身!”“你《论语》学得不错,爷爷很高兴!”爷

爷一边笑一边接着说“好吧,我接受你的批评。”

我忙说:“不是批评。说一下,只要你不生气就好。”爷爷说:“不贰过,可以吗?”“可以!”我说。爷爷笑了。

3. 不迁怒,不贰过的译文孔子对颜回颇为赏识,从文中这些话可以看

不迁怒 不贰过[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字释]哀公:指鲁哀公.孰:谁.迁怒: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贰:重复、一再的意思.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古代三十岁以前死去称为短命.亡:同“无”.[语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来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4. 不迁怒,不贰过的译文

不迁怒 不贰过

[原文]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字释]

哀公:指鲁哀公。孰:谁。迁怒: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贰:重复、一再的意思。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古代三十岁以前死去称为短命。亡:同“无”。

[语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来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5. 子曰不迁怒不贰过的意思

此句译文:孔子说,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该句语出先秦孔子《论语·雍也》第六章,原文如下: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白话文释义: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全都白了,过早死去了。孔子为颜回的死哭得非常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弟子们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我有叫颜回的学生爱好学习,他从来都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但他不幸早死,颜回死了,再也没有这么优秀的学生来继承,传播我的理想了。”

注释: 回:指颜回,孔子弟子之一。相传孔子有三千个弟子,颜回因为刻苦好学,品德高尚而被孔子欣赏。

蚤:同“早”,这里的意思是其年龄相比过早。

门人:这里指弟子,学生。

益亲:益:更加 亲:这里指亲密的意思。

迁:转移

贰:重复。

亡:同“无”,没有。这里指颜回死了,再也没有这么优秀的学生来继承,传播孔子的理想了。

扩展资料

《论语·雍也》是《论语》的篇章之一,《论语》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此章是《论语》的第六章,孔子在本章中深深赞许了颜回的好学。颜回的好学不仅仅指他爱好学习,而且还包括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心性修养。自己有了过失而不反省修正,反而怨恨别人,就是迁怒,是人所共有的逃避心理。

对自己同样的过错照旧再犯而不思改正,或者对他人犯过的过失不加借鉴,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但颜回却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可见他的德行、涵养极深。而他有此涵养,是由于他的好学。所以孔子在他英年早逝后悲恸至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