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在几个月前已经出炉,在此我想再看一遍数据,看能不能分析出一些有意思的现象(可直接拉后看结论)

一.人口总数的变化------2020对于2010的人口增长率为5.38%,平均每年增加0.53%,这代表这10年之间每一年我们的出生率还是略高于死亡率,不过在这10年之间,因为二胎的政策,14年到17年,出生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升,但是在18年后,出生率即开始有明显的回落,并且在2020年出现了断崖式下跌。生育率的下跌在我看来是有两种原因导致:

1.二代政策的热度被吃尽,可以理解为大坝降低了一层,原先积蓄的洪水喷泻而出,所以在政策刚发布的一下,等于说是把“积货“短时间卖出,导致在政策刚发布的时候出生率突然增加,然后随着时间,待积攒的全部释放出去后,出生率将会缓慢下降。

2.2020年的一整年疫情导致国民生活受阻,经济受挫,导致出生率断崖。

看似出生率下降都有原因,但这里有一个比较担心的是,政策发布后一段时间后出生率的下跌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下跌的程度有点过大,在二孩发布前,每年的出生人口基本在1630万左右,2016年二孩发布出生人口为1786万,2017年1723万,2018年1523万,2019年1465万。可以看到 2018年的新出生人口发生了非常显著的断崖。 事出必有因,尝试寻找了一下18年有没有发生了比较重大的事,当时能让全国大部分人民都感受到的应该是ofo事件,在我看来,ofo的暴雷其实预示着互联网泡沫泡沫开始泡沫的第一层-互联网已经不能非常无脑的说只要人多就算成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ofo的事件务必会让国内一大部分公司更加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同时资本也会在互联网撤走一笔,资本撤走一笔对于普通民众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某些人的收入会变少,不过大部分人都是莫些人罢了,除此之外,ofo的其他影响可能是处在这一行的人,安全感可能会变少。 安全感的变少,是会延缓男人女人对于家庭的组成的进度。 (不过ofo事件的影响人群相比于全国还是太少,这里不应是算作一个主要因素,只是因为鄙人恰好也在这个行业,所以拿来说说)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发现什么能波及到全国人民的事情(正好18年毕业,不过我的毕业应该影响不了出生人口),随后又去找了下17年往前发生了什么大事,随后发现了16年17年正好是房价起飞的两年:

可以看到,16年17年两年的房价飞涨是非常显眼的,至于为什么这两年房价上涨的这么迅速,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可以说这两年的房价的飞速上涨,与18年的出生人口断崖下跌有非常高的相关性,这里面的内因可能是因为房价的飞速上涨导致了人们形成家庭的速度延缓(结婚没房怎么行?)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比较简陋的结论:

这十年间的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甚至发生断崖,一是因为疫情原因,但是是突发事件,后期完全可以缓解,其次是房价飞速的上涨的原因,这个就不好逆转,若是房价依旧飞涨下去,那么出生人口应该是继续走低,如果是缓慢上涨,则出生人口应该会缓慢下降最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对于接下来几年出生人口的预测,应该会好转,原因是疫情解除的反弹,总量应该会比19年要高一些,随机开始根据房价走势来决定后续走势。

再来是死亡人口数,根据历年数据可以发现,每年的死亡率都在缓慢上升(除了16年二孩拉大了分母),影响死亡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口年龄

2.营养水准

3.饮食和居住所

4.获取干净的饮用水

5.医疗水准

6.传染病程度

7.暴力犯罪程度

8.冲突

9.医生数量

10.气候

以上几点中,只有第一项是有可能的因素(其他几项在中国这几年不会退步吧?),说明这几年我们的人口构成,老年人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回看第七次普查的数据:

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十年间,我们的年龄构成已经出现了“老年人口比重增多,中间人口比重减小,新生儿人口缓慢增长”的情况。

这里,再根据我们之前对出生人口大概率逐年缓慢下降的结论,可以大概预见的局面是 “新生人口与中间人口的比重会继续下降,老年人口也会继续增多,加上目前我国平均年龄已经到38岁,中国未来老龄化几乎不太可能逆转”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根据本次数据,还没有出现各个省之间,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差异太大的情况(虽然脑补的情况是人口大量向一线城市等周边迁徙,不过从数据来看,这个进程是十分缓慢的,说明了高房价依然有他的正面用途)

二.人口性别比,这次人口普查的性别比数据相比上一次变化非常小,为105.07:100是 近几次普查最平衡的一次 。可以说明这十年之间人们对于性别歧视的理念没有爆发出新的冲突点,这在我们以前有过重男轻女现象的国家来说, 男女的比例在全国的范围内,可以看作是平衡的的。

不过这项数据过于笼统,可以推测的观点深度也相对比较浅。因为男女比例的意义主要是人们组成家庭相关,所以更希望能够获取到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地区的男女比例数据,不过并没有找到官方的正式数据(也可能还没发布)找到的都是一些抽样调查数据,意义不是很大。

三.人均教育水平: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4032人上升为1508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8788人下降为34507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6779人下降为24767人。

可以看出,我国的高学历人员是越来越多了,这当然是一定的,一是因为因为每年都在产出。而是因为前几年的大学扩招,使增速更上一档。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扩招是从1999年开始逐步扩招,假设我们按1999年的录取率按现在来算(真实情况肯定时逐年增加)那一批大学生现在的年龄应该是40岁左右,可以说最早的这一批人还没有退出中国的就业市场,并且“内卷”这个词在如今已经开始流行,可以想到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内卷的程度可能会继续加深,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就业的不易以及压力越来越大,以及感觉读书只是一种“形式”(研究生入职卷烟厂流水线,其实不上研究生这份工作也可以做,差别就是这样一张文凭),这种情况下,“应试”的观念也会越来越牢固。

内卷有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就是一辆列车,涌进来越来越多的人,最终每个人的乘车体验都会变得非常差,导致我们会先到提前的站台去避免拥挤,但最后也是花费了更多的精力,走了同样的路程。近几年互联网可以说是一辆新的列车,可这辆列车现在也是处于满载状态了,新的列车至今还没有苗头。

可以得出,随着中国高学历人才的不断产出,但却没有新的消耗场地,中国在未来的内卷化还会逐步加深,如果在录取率以及列车数量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估计会在第一批人离场时也就是20年后达到顶峰,然后内卷程度趋于稳定。

四.城乡人口比例:

全国人口[3]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1162人,占63.89%(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7562人,占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15856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1984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乡村人口转向城镇人口的速率依旧是上升的,说明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的速度还没有降下来,往后几年会有更多人从乡村人口转向城市人口。

这说明,未来还有更多的人口会涌入城市,房价依然有上涨的空间,从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密度将会减少,也许会在未来出现人少地多的农耕情况(羡慕的农场主生活哈哈)

总结一下:(完整数据还没全部放出,等全部放出可能会更新)

1.这十年间的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甚至发生断崖,一是因为疫情原因,但是是突发事件,后期完全可以缓解,其次是房价飞速的上涨的原因,这个就不好逆转,若是房价依旧飞涨下去,那么出生人口应该是继续走低,如果是缓慢上涨,则出生人口应该会缓慢下降最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对于接下来几年出生人口的预测,应该会好转,原因是疫情解除的反弹,总量应该会比19年要高一些,随机开始根据房价走势来决定后续走势。

2.新生人口与中间人口的比重会继续下降,老年人口也会继续增多,加上目前我国平均年龄已经到38岁,中国未来老龄化几乎不太可能逆转”

3.随着中国高学历人才的不断产出,但却没有新的消耗场地,中国在未来的内卷化还会逐步加深,如果在录取率以及列车数量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估计会在第一批人离场时也就是20年后达到顶峰,然后内卷程度趋于稳定。

4.未来还有更多的人口会涌入城市,房价依然有上涨的空间,从另一方面,农村的人口密度将会减少,也许会在未来出现人少地多的农耕情况(羡慕的农场主生活哈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