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为什么说四川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8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向大家科普一下。目前中国的语言学家对于汉语方言的划分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把汉语划分为七大方言,有人划分为五大方言,也有人分为六大方言、八大方言,甚至九大方言。

本文作者论述的相关知识架构,采用的是依据将汉语按照七大方言划分为准的。

1.七大方言的划分:

按照七大方言的相关理论,对汉语进行划分:即官话方言(旧称北方方言,后改名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七种。

汉语在大框架上划分出七种不同方言的同时,各方言还可以分为许多次方言,次方言之下又可再细分成若干小片和方言点。

2.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定义的北方部分语言统称,即广义的北方话(北方方言的由来)。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因而有“官话”之称。

在该问题中所指的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的上一个学术称呼。为什么北方方言要更名为官话方言,咱们看一张图片就明白了。

如上图所示,显然拥有目前汉民族使用率最高的官话方言分布地域很广,而用北方方言来统称这么广域面积下的语言体系是不严谨的,于是乎更名为官话方言。

3.西南官话与四川话:

官话方言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其中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是流行于中国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以及邻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湖南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缅甸果敢的主要语言,在老挝、越南等地也有部分华人使用。西南官话在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具有官方地位,是仅有的3个具有官方地位的汉语分支之一。西南官话的主要特征是古入声不分化,整体保留或整体混入它调(阳平、阴平或去声)。

《中国语言地图集》87版中将西南官话分为成渝、灌赤、黔北、昆贵、滇西、鄂北、武天、岑江、黔东南、黔南、湘南、桂柳、常鹤等12片。其中音韵现象复杂的灌赤片又分为岷江、仁富、雅棉、丽川4小片;滇西片又分为姚理、保潞2个小片。

《中国语言地图集》09版中将西南官话分为川黔,湖广,川西,云南,桂柳6片。其中,川黔片分为成渝,陕南,黔中3小片;西蜀片分为岷赤,雅甘,江贡3小片;川西片分为康藏,凉山2小片。云南片分为滇中,滇西,滇南3小片;桂柳片分为湘南,黔南,桂北,桂南4小片;湖广片分为鄂北,鄂中,湘西,湘北,怀玉,黔东,黎靖7小片。也就是新版西南官话分为6片22小片,片数虽然减少了,但是小片增加了。

4.西南官话的形成与明清大规模移民西南:

明清两朝是汉族大规模移民西南的重要时期,西南官话即在这次移民中,因语言或方言间的不断影响、融合而逐步形成、定型。

元末明初,湖广一带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要战场,战争使得当地人口的急剧减少,造成人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呈由密变稀的状态,因此明朝洪武年间,出现了“江西填湖广”和第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同时在滇黔、桂北一带广设卫所,迁入大量移民。

明代西南地区的韵书记录证明西南官话已经成型,汉族移民西南的早期,因具体来源有异,呈现出“五方杂处,言语各异”的局面,故在当地出现了一些用官话“正音”的韵书,如兰茂《韵略易通》、葛中选《泰律篇》等,这些韵书编著的目的均为解决“正音”问题。明代西南地区出现的这些韵书和辞书的内容,大体属于官话系统。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又开始向四川大量移民,清代的四川移民来源地同明代一样,仍以湖广为主,这是第二次“湖广填四川”。清朝在改土归流完成之后,汉人开始进入以前仅由少数民族控制和居住的区域(多为山区),特点上主要体现为区域内部的扩散式移民。

清朝的移民空间从明代沿交通要道的点、线分布,大量向边远山区和民族聚居区流动,乾隆中期以后,四川人口开始向周边地区迁移。其中,一部分迁入省内的边远山区。

西南官话就在清朝时,随着内部扩散式移民而不断得以扩张和整合,西南官话在西南地区形成内聚力较强的区域性语言集团,至今仍以其简洁的音系优势随人口的外移而不断向外扩张。

5.四川话属于官话方言的依据:

在语言学上,我们研究某种语言,不能仅仅依据语言使用者的地理位置予以评判这种语言的语系。以四川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与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在词汇、语法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

基于此,将四川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列入北方方言中,后北方方言更名为官话方言,便延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