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阅读笔记Day6:书读完了,收获满满(24~32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今天一口气读了9章,读完了《文心》这本书,可以说读得酣畅淋漓,收获满满。

第24章《推敲》,讲进了工厂的周乐华帮助同事修改文章,这是一次修改实践,读者可以从中学习修改文章的方法。

第25章《读书笔记》,讲了读书笔记的概念,历史上著名的读书笔记,以及做读书笔记的作用。其中有段话,对我触动很大: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写作的书,或多或少做了一些笔记,写了一些感悟。我在写东西时,这些笔记或感悟会不自觉地跑到我的脑子里,然后顺着指尖传送到电脑屏幕上。

写读书笔记、读书感悟,让我将所读的书籍吃得更透,理解得更深,书上的内容便成为了我自己的内容,可以自由使用。

第26章标题为《修辞一席话》,主要讲了几种常用的辞格,如“讳饰”“铺张”“明喻”“隐喻”“借喻”和“映衬”。

另外,还讲到了作文或说话,都包括两件事:一是“说什么”,二是“怎样说”。“说什么”是内容,“怎样说”是形式或方法。

辞格,就是解决怎样说的问题。

第27章标题为《文章的组织》,本章最有意义的表述如下:

讲究“组织”,就是要不断问自己问题,一篇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就解决了文章的主题。这篇文章会用到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应该如何排列?各个材料之间要如何连接?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一篇文章的主体内容就有了。只要文笔不至于太差,用词不至于太不贴切,大概率上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第28章标题是《关于文学史》。

针对文学史书籍越出越多的现象,国文先生王仰之的建议是:要先接触了文学作品,然后阅读文学史才有用处。

实在不得已,也应该一边读文学史,一边翻读原书,以求知识的充实。

第29章是《习作创作与应用》。

在这一章中,作者把文章和绘画分为“应用之作”“习作”和“创作”3个部分。

拿文章来说,“应用之作”指日常生活中应用文字的机会,比如写个通知,写个便条,发条朋友圈。这是为了实际应用。

“习作”则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进行的专门训练。比如学生时代老师要求写的作文,比如语文考试中的作文,再比如在写作社群写的作业。

“创作”则是写作者选定了主题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作品。比如写一篇小说,写一首诗等,这是发挥自己天分的真成绩。如果一个人想“创作”一个作品,他必定会认真又严肃地对待,倾尽全力让作品呈现出最好的样子。

第30章,标题是《鉴赏座谈会》,主要讲同学们对于鉴赏的认识。

第31章,标题是《风格的研究》。

《诗品》将诗歌分成了24类,叫做二十四品,包括“纤秾”“典雅”“自然”“含蓄”“精神”“清奇”等。

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则把文章分为八言,分别是:“雄”“直”“怪”“丽”“茹”“远”“洁”“适”。

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则把文章分为了四组,每组两种,合计八种。

作者认为取材的范围、作者的品性、作者的语言习惯、写作的习惯都会影响文章的风格。

风格存在于作品本身,形成一种风格自有客观的条件。鉴赏一篇文章,如果依着客观的条件去分析,就能明确作品的风格。

第32章,标题是《最后一课》。

至此,张大文等同学上了初三最后一次国文课。

初三毕业,有的同学将升入高中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则离开了学校。对此,国文老师王仰之告诫大家:

这是初中三年最后一课的结语,是老师对于同学们的期望,也是作者对于所有读者的期望。

读书,不能死读书,成为书呆子,而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读了书,可以从生活中找相应的例证。在生活中有了问题,可以请教他人,也可以翻书。

写作,更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尤其对于处在自媒体时代的我们来说,写作是每个人都可以不同程度掌握的技能。

用写作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用写作表达自我,传达思想,进而树立自己的品牌,已经成为很多人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心》读完了,但是我知道,将来我还会时不时多次翻阅,去感受两位作者传达的关于读书写作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