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他为什么不吃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道德与法治》最后一课,学习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课堂宽松,孩子们问题比比皆是,旁逸斜出,频频打断我的思路。“原计划”进行的很慢,强忍着已经失去了的耐性。

  讲到苏武牧羊,在匈奴忍辱偷生19年,流放之始吃草根野果生存。

“老师,他为什么不吃羊?”小平话茬接的及时又到位。

“不吃羊也可以喝羊奶?”又有声音附和。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合适,心里满是不快。为什么孩子们不关注,我希望他们关注的点:在匈奴19年,忍辱负重,气节不改。

“老师我还我问题”

“老师我也有问题”

    ……

无视,按住,往下讲。要依着他们提问题,课都别讲了。讲完写作业。

苏武为什么不吃羊呢?

我原来也有这样的疑问,这个问题现在想来孩子们问得很好?我可以把它当做是很好的切入点,来讲讲气节这个问题。可是,由于我急着赶课,而是也不太了解怎么跟孩子解释?就忽视了。

下课后,我觉得自己态度过分了,在办公室嘟囔了孩子的问题,同时也思考:就是啊,为什么守着这么多的羊不吃?

于是,我从网上搜罗,“苏武为什么不吃羊?”知乎有了这样的答案:

首先,匈奴给他的是一群公羊,不可能有羊奶。

二是因为那是匈奴的财产,说白了苏武只是个干活的,没权利吃。

只要苏武吃羊,匈奴就可以说,你们汉人只会偷偷摸摸。假使匈奴再去劝降,苏武怎么坚持呢?到时候直接让汉朝赔羊,都能狠狠的羞辱一番。所以苏武无论如何不能吃羊,这是气节问题。

如果吃了,他就等于像匈奴投降了,认输了,那也就不存在气节了。匈奴人会想,你不是不投降吗?你不是挺厉害,那为什么还要吃我的羊。

但苏武也不是一直这么活下来的,在流放地五六年之后,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在打猎时遇见了苏武,此时的苏武能织网捕鱼,又自己制作了弓箭打猎,於靬王十分敬爱苏武,给了他一些衣服和食物。三年后,於靬王就病死了。此后,李陵和他的妻子也曾帮助苏武。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刚被流放之后,没有人给他送吃的,饥饿时就只好挖野鼠,吃草根,喝雪水,没有御寒的衣物就和羊群睡在一起,以此取暖。每天拿着自己的节杖放羊,几年之后,苏武须发皆白,连节杖上的旄牛尾装饰都脱落了。

再上课时,我跟孩子们解释。正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孩子们似有所懂。虽然“气节”的含义还远不是孩子们能透彻理解的,但是,我足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故事终将融入他们的精神血脉。人生数十载,只为不辱使命, 这种至真至性至情之人,真有。而且历史上还有很多,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源头所在。

当我再次从办公室提起这个问题的时候:

三班老师说:“我在俺班说了,四班同学提了个问题,苏武为什么不吃羊?俺班学生说,他是放羊的,羊又不是他的,他能吃啊?”

“嗯,有道理。”我们点头。

五班老师说:“嗨,俺班学生根本就没问。”

我们一阵笑声。

  或许,宽松的教学氛围,孩子的思维才会活跃,才会有问题提出来,而这些看起来不着调的问题才是创新的土壤吧,毕竟,没有问题,创新又从何而来呢?

谨慎对待孩子的“提问题”。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