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连芳的生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赵连芳,字兰屏,1894年4月2日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张跃区赵家岗。世代书香,耕读传家,谓为宋太祖赵匡胤后裔。1907年考人罗山县高等小学,勤奋好学,聪慧过人,有忧国忧民思想,14岁加入同盟会。清末政治腐败,甲午战败,庚子赔款,有志之士辄愤愤于怀,正读小学的赵连芳即立志维新,剪去发辫。后闻武昌起义,毅然偕同学陈立三、陈展鹏、罗勤修一起,背着家人,徒步500里投奔武昌革命军江西援鄂军,加入敢死队之炸弹队,改名赵守彰。后转到南昌人陆军讲武堂,因学习优异,由军士班擢升将校班。1913年毕业时授少校军衔进长江总司令部任参谋,转战九江、湖口、吴城、南昌、临川一带,几度死里逃生。战争失败后,弃武从文,人武昌私立英算专科学校就读,以修英文为主科。次年考入英人创办的武昌博文书院,以优异成绩插班人五年级。又次年毕业后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并根据成绩,插入理科二年级。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赵连芳积极参加,并接受军训,率领清华义勇军围攻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官邸。
赵连芳在清华学校攻读期间,曾发起成立农社和世界语学会,思想活跃,带动一些青年学子积极进取,立志报国。
1921年夏北京学生运动又起,八个大学的学生罢课未参加毕业考试。清华当局不顾大体,强行毕业考试,并规定不参加考试的不发毕业证书、也不派出国留学。多数同学在压力下参加了考试,赵等29位同学坚持,校当局以自动退学论处,勒令迁出校园,寄居卧佛寺,后经据理力争并根据中美有关协定,由外交部和美驻华大使馆共同派员调查,结果认为他们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准予返校再读一年作为大学部首届毕业生,于1922年4月毕业。赵被选送到美国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插入二年级,以学习作物学、土壤学为主,次畜牧学、经济学及社会学。1924年6月毕业,论文为《美国农业教育试验研究与推广方法之比较研究》,获学士学位。又转入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学与农艺学。一年后,校方认为成绩优良,免缴论文,于1925年6月授予硕士学位,并留校继续攻读博士。1927年6月完成《水稻连锁遗传研究》,获博士学位。此后又转入康奈尔大学继续研究当时正在兴起的细胞染色体与性状遗传的关系,借机访问各州立大学农学院、农业试验场和推广部门,以期对美国农业科技教育有更全面的了解。1928年3月,结束在美国的学习,取道欧洲回国,顺访英、法、比、荷、丹麦、瑞典和德国,以了解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情况。此次访问,收获匪浅。晚年写进回忆录中的有英国1840年建立的罗萨姆农业试验场,他看到白发苍苍的教授与青年学子一起,埋头工作,孜孜不倦,工作严谨,把历年试验记录,分门别类,汇订成册,完整保存并有复本可供查阅,以避免后人做重复试验;还在德国柏林附近,看到一个私人办的甜菜育种场,当时已扩大成甜菜种子公司,每年可供应全世界40%的甜菜种子。育种场与周围农家合作,选育繁殖生产甜菜良种,均经严格的糖分测定,化验室规模很大,数百名女子在埋头化验工作,凡属糖分在标准以下,或杂质、破损粒、外观等不合标准者一律淘汰,工作之严谨、认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1928年夏,赵连芳途经哈尔滨、大连,回到上海,受到中华农学会梁希、吴觉农等迎候,接着在南京会见金陵大学农科主任过探先及原东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邹秉文等农界人士,并经邹推荐前往河南,协助冯玉祥将军筹划华北农业改良事宜,在辉县北原(即今百泉)营地经过勘测规划和插花地的调整,提出建立农业试验场的计划报告,后因等待批准,需要时日,新学年即将开始,经沈宗瀚介绍回到南京就任金陵大学农科副教授,主讲作物学。同年12月,应邹秉文之邀受聘为广西农务局农艺部主任兼技师,主持稻作改进事宜,为广西开创了水稻育种工作。又因蒋、桂矛盾,局势不稳,从广西返回南京,任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教授兼系主任,一面教授育种学与稻作学,同时,积极扩充昆山稻作试验场,进行水稻育种和田间技术的试验研究,成为早期长江流域水稻改良中心。
1932年,董时进负责筹建江西农业院,赵被聘为理事会理事,负责创建南关口及莲塘稻作试验场和农村服务社。在此期间,赵相继发表《水稻育种之若干基本试验》、《水稻育种之田间技术》、《水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等论文和著作,对我国早期水稻育种技术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1934年以后赵连芳转入国家农业行政和科研机构,担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农业处处长,并为发展粮食生产,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艺系稻麦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增拨经费,扩大范围,建立全国稻麦改进所,由他兼任稻作组主任并兼长全国稻米检验处处长。在此期间,足迹遍及南方稻区,对南方水稻生产技术的改进,谋求稻米自给,特别是建立稻米质量检验体制等方面,均有所筹划,因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未能付诸实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他随中央农业实验所迁到重庆,担任技术主任兼稻作系主任,并兼任设在成都的四川工作站主任,后者是他的工作重点。四川成为抗战大后方后,解决军需民食的任务更为迫切,四川省政府成立农业改进委员会,聘请赵连芳为主任委员,统筹全省农业改进事宜,决定把农、林、牧、渔各事业单位合并,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由他兼任所长,亲手制订工作方针及具体实施计划,成效显著。
沿海各省沦陷后,大批农业专门人才流亡到四川,为了广为收纳这些人才,赵连芳在省府会议上力陈吸收他们开展工作和为国储才的重大意义,并从多方面找到经费,增大农业发展计划,把稻、麦、棉、蚕等良种推广工作普及到50多个县,既奠定了四川农业改进的基础,又增加了抗战军民的衣食供应。
1941年,赵回到中央农业实验所,继续从事全国农林生产及科技工作。1943年春,曾作为我国10位代表之一,前往美国弗基尼亚州出席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起召开的世界粮食与农业会议。会上赵起草了《中国农业建设备忘录》,列举我国农业实际状况与战后复兴工作要领,并与邹秉文、沈宗瀚共同起草在大会上发表的宣言,会后,又考察了美国一些州的农业发展状况,结合会议心得写成《世界粮食与农业会议与中国农业建设》一文,对中国战后农业建设的途径、资源利用与改善、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国际农业生产与消费商情之沟通等,均有明澈的剖析与论述。
1945年日寇投降后,赵被派前往台湾省,主持农林机构的接管和农林科技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在清除殖民地农业之影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外销产品等方面,为台湾后来之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47年赵回南京任农林部技监兼粮食增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8年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携眷到台湾定居。
赵连芳1934年加入中华农学会,为永久会员。1953年台湾中华农学会设立赵连芳奖学金。1955年因对水稻育种之卓越贡献,接受台湾教育部学术奖金。1956—1958年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去伊拉克指导稻作改良事宜,并访问土耳其、伊朗、约旦、黎巴嫩、埃及等国,对中东各国水稻品种之改良,试验研究之推进,作出诸多贡献。1962—1964年受多米尼加政府之邀,前往协助改良稻种、提高水稻栽培技术,实现稻谷增产,有卓越贡献。
1968年5月初,赵在赴高雄市海港考察渔业时,心脏病突发,于7日晨在台湾省立高雄医院病逝,终年75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