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3-30
东营市中等专业学校 张欣芳
近来读古诗,常常感慨自己和古人的差距,心下便每每惭愧起来,觉得因了自己的不经心,怠慢了这大美世界。
读着那些美妙的词句,体会着古人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敬佩他们面对天地万物时的种种奇思妙想,更羡慕他们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那份恬淡闲适,所有的这些都让我自觉低入尘埃里,只觉眼前光芒万丈,须时时仰望。
人常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是,有发现美的眼睛又如何,也不过是走马观花罢了,未曾真正走进这天地万物之中。
比如现在,春天一点一点靠近来,一天一天占领着城市的角角落落。漫步街头,经常被冷不丁窜出来的的红的白的黄的花朵惊艳了眼眸,可也就是惊呼一声“好美”或者喊一声“快看,那边的花真好看”便匆匆疾驰而过了。好一点的,停下来,拍张照片,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点个赞,便自觉不曾辜负了这无限春光了。
古人们却不这样,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相机,他们只带着那双清澈的眼睛,那颗渴盼美好的心,还有那醉人的美酒。一旦喜欢,但挪不开自己的眼睛,直到那些花住进自己的心里方罢。
宋祁爱花,“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竟然为了朋友更好地赏花,做起了游说太阳的工作;苏轼更绝,“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看一天都没有看够,晚上还要秉烛夜游,这得有多么浓烈的爱啊!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日日对花,竟不觉寂寞,唐伯虎一语中的,“自今意思谁能说,一片春心付海棠”,原来这些诗人们,竟把花当成了朋友,生活中的一切酸甜苦辣,尽与花诉说,花虽不语,但花解人意啊,“花若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李煜也赏花,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他在梅下站了多久,才有这一身身的落花!身为亡国之君的他是在祈祷“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还是在感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古人临风伤怀,对花落泪,是发自内心的慨叹,绝不是假惺惺的抒怀。
孟浩然听夜来风雨声,担忧明天花落知多少;李清照也不差,大清早一起床,不关心早饭吃什么,先问海棠何如,敢情昨晚雨疏风骤,虽浓睡不消残酒,却也惦记了一夜。
杜甫因看见“一片花飞”就高呼“减却春”,大惊小怪的样子惹人笑;黛玉见花谢花飞飞满天,便急急把锄,一抔净土掩风流,因为不愿落花陷渠沟。他们爱花护花,才会心心念念记着花。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诗词里的生活很丰富,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只要你有一颗闲淡的心,你便可以日日好时节。
春日迟迟,可以看红杏枝头春意闹,夏日炎炎;可以赏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秋日天高云淡,菊花须插满头归;冬日里,红装素裹,骑驴过桥东,踏雪寻梅去,当然也可以煮雪煎茶,会三两好友。
月圆之夜,可以起舞弄清影,喝他个酩酊大醉;也可以对着满地的花影发呆,偶尔月移花影动,便觉姗姗可爱。风雨之夕,听四山声作海涛翻,在屋内,裹着毛毡,抱着狸奴,对满膛溪柴火软不出门;当然也可以听雨打梧桐与芭蕉,点滴之声到天明。
读古诗词,常常惊叹于古人的奇思妙想。
芭蕉不展,那是“芳心犹卷怯春寒”,敢情芭蕉不展是因为怕冷啊。那卷卷的一轴,却又是姑娘的心事暗藏,等待东风拆看,多么奇妙啊。
湖边杨柳轻垂,诗人突然提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转又莞尔:当然是二月春风似剪刀哇!
雨过天晴,满园狼藉,蝴蝶蜜蜂纷纷过墙而去,它们干什么去了?仔细一想,明白了,原来它们“却疑春色在邻家”,却不知邻家亦有风雨,真真笑死个人。
海棠花晚,诗人认为海棠“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在开花这件事情上,海棠花是傲娇的,才不跟桃李这等俗花一般见识呢。
……
想象着古人摇头晃脑,对着百花或哭或笑,或喜或悲,竟至于分不清哪个是花哪个是人了,也许那花魂与人魂早已水乳交融了吧!
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扪心自问,我有多久没有真正欣赏过一朵花了呢?心无旁骛的,心静如水的真正被一朵花吸引,让它怒放在心头,而不是随意拍一张照片,让它只盛开在微信朋友圈里。总感觉现在的我,看风景只是蜻蜓点水而已,真正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何曾放下过心中万千琐碎,拥抱过一片风光?所以,我便从中发现了我的虚伪,我有一颗在俗世中浸染的心,从未真正放下过,哪怕片刻。看见了自己的真面目,倒也不觉可憎,只是深觉惭愧。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也许,花在心外,是我们不能真正融入自然的原因。我们自己造了一个世界,这世界中花花草草只是装饰点缀,而不是平等的生命存在。
而古人不是这样,所有的风景都那样自自然然地走进他们的生命里,和他们一起书写了无数动人的篇章。
你看陶渊明让自己长在风景里,他的家高树扶疏,众鸟欣有托,他亦爱其庐,人与鸟多和谐;闲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者看飞鸟相与还,赏青山夕阳晚;再或者采一采园中的菜蔬,喝一杯自酿的浊酒,感叹一下微风从东来,好雨与之俱。不汲汲于富贵,亦不戚戚于贫贱,他就这样安安然然地让自己长成了一株柳树。
你看王羲之当年在崇山峻岭之间,看茂林修竹,引流觞曲水,三五好友,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因为人本散淡,与自然相融,方才能写就“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的天下第一行书吧。辞官归隐后,游名山,泛沧海,叹曰:吾卒当以乐死。和山水一起,死亦快乐,埋骨青山,让自己化身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
李白也曾“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他也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朋友也许有也许没有,可酒盏花枝是必备。
他与月亮是朋友,他曾举杯邀过明月,他曾梦想上青天揽明月,他还大胆向洞庭赊过月色。他在月下起舞,他在月下思乡,他在月下喝酒,最后,他化作了长江里的一轮明月,照耀千古。
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他在看什么?他看的众鸟高飞尽,他看得孤云独去闲,他看的漫山遍野只剩他一个,他便成了山的一部分。
辛弃疾,也曾独坐,看青山多妩媚,最后得出结论,“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一句诗,让明朝一个小丫头有了名字,也是一段佳话。
最爱辛弃疾的那句: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如何,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松林之中,松树亭亭,英雄醉卧,醉态憨憨,远去了铁蹄嘶鸣,远去了弓角箭羽,只有大自然张开自己包容万物的怀抱接纳了自己的儿子。
或许有感于此,辛弃疾想归隐了,准备在带湖建一座新居,如何设计?且看,“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载”。设计图堪比苏州园林,可惜最后鹤怨猿惊,稼轩终究未来,让人遗憾。
喜欢看王维独坐竹林,悠然弹琴长啸,不求人知,亦不觉孤独,因为明月自来相伴。他在山谷中独行,沿溪流慢慢游荡,若行至水穷处,便坐下来,看山间云起云落。晚上一夜宿雨,柳更新,花更浓,落花小童未扫,莺啼声声,王维酣眠未醒。因为看破名利缰锁,所以心安如斯啊。
想起陶渊明搬家南村的理由,“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不为物累,不为形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素心吧。
想起那东坡人老簪花不自羞,白发插红花,虽说也许花不愿上去老人头,可依旧春风十里,哪管路人笑。为何诗人心中多美景,东坡曰: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语道破。
诗人多情,也多磨难,功成思身退,散发扁舟,渔樵山野,侣鱼虾而友麋鹿;功业不成,更要退守山林,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山山水水,是诗人们永远的精神后花园,是他们最后的心灵归宿。
因为投入,所以深情。
看着他们,再想想我,只觉的自己生活的太敷衍,也曾去公园赏花,也曾到沙滩看海,也曾登过山,也曾种过菜,可仅仅是有过,未曾在其间真正沉醉,未曾用他们洗过身上的尘土丶心灵的疲惫,未曾在其间放下俗世纷扰,哪怕是暂时做个天地散淡人也未曾实现。我只是在全世界路过,脚步匆匆,未曾留下自己的足迹。
多想和古人一样,对着一坡的山花,嘻嘻哈哈笑成一片绝佳的美景。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