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把一切零食都归为垃圾食品,拒之千里,适可而止才是关键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昨天下午,小宝睡醒后习惯性地去翻冰箱,然后就对着我碎碎念:“妈妈,妈妈,没有零食了!”

我看了看冰箱里以及零食盒里的确空空如也,也跟着无奈地摇摇头:“宝贝儿,现在疫情期间还是减少去超市的几率才好。还有些桃子,要不我们吃桃子吧!”

小宝撅着小嘴想了想,同意了。

是的,这个假期里每天中午睡醒,孩子们都会习惯性地吃些零食,有时候是几块小饼干,有时候是一些巧克力,有时候是新鲜面包或蛋糕……再搭配一些时令水果和牛奶或酸奶,一顿简单的下午茶就搞定了。

前段时间有朋友来家里小聚的时候,看到这些却有些吃惊。

她说她家的宝贝快6岁了,生下来是早产儿,先天不足所以有些孱弱,因此一切外来的零食从来都是控制着的,像我直接给孩子买回来的饼干、巧克力、蛋糕,都被她列为“垃圾食品”而拒之千里。

孩子从小吃的小点心都是自己烘焙的,蛋糕是自己烤的,饮料也都是自己打的纯果汁,一日三餐也都是自己精心准备的,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安全的饮食。

我很佩服朋友的精致,毕竟照顾孩子的 健康 是妈妈首要的任务,而现在很多食品是公认的离不开添加剂、防腐剂等不利于身体 健康 的东西。

但是人生百味,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是所有人都无法拒绝的诱惑啊!偏偏那些可爱的小零食,不但精致,而且美味,当然会让孩子沉溺其中,大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何况,并不是所有的零食都是“垃圾食品”啊!

这类食品的共性: 高热量、高钠、高脂肪;低纤维、低维生素、低矿物质;长期食用会对人体的 健康 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所以这类食品,偶尔尝试可以,但一定要控制量,在同等口感的情况下,去挑选相对 健康 的。比如同样是饼干,就会有很多种的选择,在选购的时候,多对比相关数据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美国一项调查研究表明: 在饮食上对孩子进行威逼或限制,最后效果都会适得其反。威逼孩子进食某种 健康 食品,会影响孩子对这种食品的口味,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事实上,所有强迫性约束孩子的行为,都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遭受到反噬。

有些孩子会养成很典型的两面派行为:在爸爸妈妈面前可能会很懂事地说,这些都是“垃圾食品”,我不吃。然而当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简直就是狼吞虎咽的模样。

有些孩子则会在成人之后,开始大肆购买零食,完全无视自己的肠胃能否接受,也尽量去忽略自己身材的变化,只为那童年时期无法满足的食欲。

……

相反,对小孩子因势利导,让略大一些的孩子了解食物的成分、明白 健康 的意义,并且学会甄别之后,他们才会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自己的饮食能够真正做到有效的控制。

通常我们会在宝宝4-6月龄的时候开始添加辅食。而在1岁之前,父母也几乎不会给孩子提供任何垃圾食品。

在1-3岁间,宝宝有了自己的活动空间,活动量增大,所需的营养也就相对提高,所以这个时候三餐外食物的补充对于宝宝来讲就非常重要了。

除正餐外的补充可选择的空间非常大,有些是父母亲手制作的,也有父母直接采购的。零食,正式地推送到孩子面前。

即便如此,奶制品中也要看清楚配料,通常是越简单越好。

比如很多奶制品的配料就是生牛乳,而有些奶制品中会含有很多看起来名称很长、很陌生的添加剂,当然就选配料简单的啦。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标准就是:但凡是标有你看得懂、熟悉的原材料配方,都可以考虑;但凡是标着你看不懂、完全不熟悉的各种配方,什么油、什么脂、什么添加剂,看起来专业术语很多,实则让你头晕眼花的,都可以不考虑。

看懂的、熟悉原材料配方比例越多,食品质量相对应越安全。

还有就是食品袋上营养成分表。

这个内容呢,简单地说,都会包括国家强制标示的“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五种基本营养素的数据。

举例说,标注为每100克,营养参考值20%;就是说,你吃了100克这种零食,一天内身体所需的元素就达到了20%。

其实也不需要有太多的专业知识,拿几种自己想要的零食,进行一下横向、纵向对比,就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另外,正规大厂出品的食物,应该会比一些没有任何辨识度的食物安全感来的强一些。

想要彻底放心,还是自己动手制作的零食,安全感会更足一些吧。

事实上,家长对待零食的态度,不必犹如“洪水猛兽”,毕竟孩子总是会有各种机会接触到各类零食。

如果一味地拒绝,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更强烈。相反,零食不断的孩子,倒会更有自己的主见和辨识度。他们会拒绝自己不喜欢的零食,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适量的选择零食。

对比下来,孩子的幸福感也更强烈一些,不管是心理上的,还是口感上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