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外国电影中的「酗酒」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3-20

我觉得是这一样的:

战斗民族俄罗斯,每年人均伏特加消耗量高达14升,中国市场上白酒的容量,一般两瓶为一升,要28瓶才装得下,而国际上烈酒一般用750ml的瓶子,也要近20瓶,更不要提伏特加的酒精度了(一般40%左右,极限的都快是纯酒精了),跟伏特加比起来,俄罗斯人消耗的其他烈酒可以忽略不计。

伏特加同样是美国的第一烈酒,除此之外,美国人偏好龙舌兰,紧跟着是朗姆,然后是苏格兰威士忌和金酒,加起来人均近4升,跟战斗民族比起来小巫见大巫。但是这张图的威士忌单指苏格兰威士忌,而在美国可能更受欢迎的波本威士忌没有列在内,我认为应该消耗量更多,2007年的数据,美国总共消耗了近5000万箱威士忌,一箱是9升,也就是平均每人1.5升左右,这与图之间的差额估计就是波本威士忌的消耗量。那么仅这几项,也就有5升左右了。

其他国家的数据都不是很全了,但是以法国这种地方偏好白兰地,德国人喜好啤酒,而且红酒、香槟这些非蒸馏酒(非烈酒)又是那么常见, 其实也少不到哪里去。按照这个平均值,对比我们身边的饮酒现象,其实可以发现,电影中虽然有所夸张,但也并不是特别的夸大许多。 欧美人饮酒,多不是如我们这样的在酒桌上豪饮,特别是烈酒,除了在酒吧这些地方喝调制的外,家庭中是非常重要的饮酒场所,更偏向于与生活习惯和一种社交礼节,而非酒桌文化。

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饮用开水习惯的欧洲人,酒精饮料是其重要的水份来源。) 饮酒之乐应当在仔细品味以及对酒的痴爱,而非沉溺于醉酒带来的幻觉中。 酒鬼喝酒都是这样的啊。 就是各种悲恐忧伤哀怨思。 世界太可怕,只能靠着酒精麻痹自己来逃避世事了。 我个人就是生意失败,暂时没别的赚钱方法,天天烦的睡不着,只能靠喝酒才能睡几个小时。

第2个回答  2018-03-20

1、法国

我觉得法国的话,第一印象就是超市里买红酒跟卖可乐差不多的,价格方面也比较实惠甚至比可乐还更便宜,都挺好喝的,干红较少,大部分带点甜味。周围同学买红酒就跟买饮料似的,人人都好几瓶码宿舍柜子上,喝法各有千秋,亲眼见过直接拿红酒蘸蘸饼干配奶酪当午餐的连吃带喝人士,甚至大学食堂都经常有本地的酒商来推销产品,方法就是倒很多杯放那,如果你想尝尝拿主菜时候每人也都可以免费拿一杯。倒是烈性酒,白兰地什么的就不太会这么日常的每天都喝,不然观感很差会觉得一天到晚带着酒气不像正经人,除了大学时候年轻人聚会胡闹,基本很少有大家都喝得人仰马翻的情况出现

2、习惯

我觉得电影里面喝酒,也不能说酗酒吧,比较很多国家酒文化很严重,而且有些也是因为地域原因喝酒的,比如战斗性的俄罗斯人,都是喝伏特加的烈酒。当然美国也是喝伏特加,也偏爱于龙舌兰这些。我觉得排除电影外,也有不少基本平常就是会喝喝酒,当然不排除那种确实酗酒的酒鬼了。

3、其实真正来说的话,中国以庞大的人口和独特的酒文化,占据了国际烈酒市场的38%份额,仍然高居首位。当然在中国不论什么数据都不能论平均算。

4、总结

我觉得这些都不能说是“酗酒”什么的,只是理解为表现一点生活方式不同。

第3个回答  2018-03-20
我认为这里面突出的问题是,西方社会中,酒的度数的选择很多很全面。从三度的啤酒,五度八度的啤酒,十二度的葡萄酒,一二十度的各种可供调配的酒,直至四十度或者更高的烈酒。而且这些烈酒中的一半,可以勾兑,或者稀释。
而中国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我们只有三度左右的啤酒,对于喝酒的人来说,五瓶以下就是水。要么就是至少42度,甚至52度的白酒,不接受稀释。而且传统上是需要佐餐的,哪怕是个花生米。十二度的黄酒是个很好的选择,但是流行区域过于狭窄。
所以,我们中国人传统上没有非饭点喝酒闲聊的传统。所以,我们会有茶。
所以,西方那种酗酒,也就是一天到晚都在喝酒的情景,在中国没有文化背景支撑。
我们所谓的酗酒是,吃饭的时候喝酒喝呲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