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第三战粟裕以静制动,歼敌3000我方仅伤亡200,再创奇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苏中战役开局连胜两仗后,产生了一个良性反应,国民党军一个旅不敢单独出动。后

来孟良崮战役后,敌军一个整编师不敢单独出动,豫东战役敌人一个兵团,再后来中国

都解放了,这是后话,这一切证实了粟裕对中国解放事业的贡献。现在把时间推回到

1946年。敌军害怕被粟裕歼灭,不得不采取同步推进的办法,谁也不敢冒头追击。这

一切都在粟裕的正确判断和掌握之中。

我军不是铁人,经历了宣泰一战、如皋再战,我军经过两战,出现了一定的伤亡,人员要休整,弹药要补充。这时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粟裕思想回到了红军时期的1934年,当年谭家桥战败后,我军一直被敌人跟踪,人员得不到休整,十分疲劳,打不出歼灭战,本来就缺衣少食,弹药打一发少一发,而这一切被国民党军一个精明的叫王光耀武的旅长看出,最后红十军团被拖垮,全军覆没。

此时的我军经过抗战成熟了,粟裕更加成熟了。前两仗是歼灭战,武器物资缴获很多,但人员要休整,缴获的武器要分配,有伤亡人员部队要补充,这一切工作必须要开始。

一、敌人的战役企图

这时敌人六、七万大军一起压向海安,根本不给我军喘气的机会,敌人指挥官李默庵十分不服气,当时黄埔军校流传着“文有贺忠函,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一个又文又武的黄埔第一期生他有点看不起没有上过军校的粟裕,他现在手上有近十万人,对付粟裕三万人卓卓有余的。他的战役设想如下:整编25师继续向北攻邵伯,其余部队合围海安,他判断海安是我华中根据地的首府,我军必定不敢轻易放弃,双方决定的时刻到了。

二、粟裕的设想

李默庵判断对了,粟裕的确不敢自己决定放弃海安。但是粟裕棋高一着,既然你攻海安,那么我就假守海安拖住你,其它部队在海安以北进行休整,必要时候放弃海安。放弃海安粟裕不敢决定,他一天一夜坐车、坐船、骑车加走路到华中局汇报,最后集体决定必要时放弃海安,这时粟裕有了底。决定如下:仅以两个团采取灵活的战法守海安,其它部队全部在海安以北的农村休整。

这是一个十分夸张的设想,两个团三千人对付敌人六、七万人,听着就很夸张,这是神仙式的设想,能打赢吗?

能,粟裕这样的设想是有根据的,从地形上看,苏中是水网稻田,敌人展开的兵力有限,这点在黄桥战役时已经体现出现了,敌人必须逐次投入兵力,经过前面两仗,敌人有点害怕我军的虚虚实实,必然不敢全力全速前进,进攻的时候一定会左顾右盼,我军通过在熟悉的地形逐步后退,消灭一定数量的敌人后,为我军主力休整赢得时间,视情况放弃海安。这就是粟裕的设想。

三、战斗经过

敌人占领如皋后,集中7个旅的兵力,以锥形攻势于7月30日,从西、南两面向海安进犯。华中野战军只留两个团保卫海安,连续狙击了四昼夜,于8月3日主动撤离海安,在损伤200余人的情况下,毙伤敌3000余人,伤亡比1:15,这是奇迹,在敌人的鼻子底下骗过敌人,从容休整,恢复战斗力,更是奇迹。打仗年代,打出胜仗,部队对指挥官会十分信任,上下更加团结,战斗力更强,反之也是这个道理。

华中野战军放弃海安后,敌军造成错觉,认为解放军全面溃退了,可以向上级请功了,达成了初步战役目标。

通过图上对比敌人吃了三个败仗,几乎占领我根据地近一半的地盘,还占领了重要的华中首府,自然是得意洋洋。我军的根据地被压缩了,活动空间少了,会不会重复红军时的情况。下一战仍然精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