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写江南春改写作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1. 改写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按照翻译改吧,很好改的.多点文字就好

千里江南,到处莺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时代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其实,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杜牧反对佛教,并不等于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讨厌。他在宣州,常常去开元寺等处游玩。在池州也到过一些寺庙,还和僧人交过朋友。著名的诗句,象“九华山路云遮寺,青弋江边柳拂桥”,“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都说明他对佛寺楼台还是欣赏流连的。当然,在欣赏的同时,偶而浮起那么一点历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2. 把《江南春》改写成一篇短文

作品信息 【名称】江南春 画家宋文治画作《江南春-镜心》【年代】晚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言绝句 【类别】:山水诗作品原文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注释译文 【译诗】 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

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 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注释】 1、郭:外城。

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2、山郭:靠山的城墙。

3、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4、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

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5、楼台:指寺庙作品鉴赏 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已经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图画,但那只是宏观的,而杜牧的《江南春》则相对具体一些,似乎使人参观了几个景点,印象也就更深刻了。杜牧在这首七绝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首先诗人描绘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那帝水的村庄,那依山的城郭,尤其是那迎风招展的酒旗。

“千里”说明是写整个江南,但整体又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表现出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过渡到江南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揉进了沧桑之感,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物在春风春雨中若隐若现,更增添扑朔迷离之美。

诗人在这里不说“朝朝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别有意蕴。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据此,杜牧说“四百八十寺”显然说少了。如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已成为历史的遗物,成为江南美妙风景的组成部分了。

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

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

这首《江南春》,千百年来素负盛誉。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象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

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这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

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

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

“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

3. 把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改成散文

已是阳春三月了,江南早已莺飞草长了吧。

草木凋零了一冬,忍耐了一冬斗,争了一冬,积蓄了一冬,嗅到了春的气息,便撑裂了桎梏,炫耀起它们无穷尽的能量了。于是,该发芽的发芽,该抽叶的抽叶,该开花的开花,争先恐后地诠释江南蓬勃的春。

阳光被它感动了,柔柔地散着热情;莺啼被它染绿了,叽喳地吵闹着;就连最懒的人,也被它拽到野外。偶尔,轻风掠过檐下的风铃,一串风的心事就被泄露。

绅士般的燕,忙碌地衔着软泥,构建它们的幸福。 然而,雨中的江南却是最精确的江南了。

忽然下起了丝雨,迷胧得如雾一般,细密得像母亲纳鞋的针脚,温馨似母亲的微笑。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笼着江南的山村和远山,把视野朦胧成一幅简约的山水画。

农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吆喝着老黄牛,来回地书写着秋天的童话,一圈圈的土浪,翻腾着农人圆圆的期盼。丝雨如幕,农人是着幕前的主角。

江南的雨总是绵长得如情人手中的毛线。捎大些了。

瓦楞如远古的乐器,雨点轻柔地弹拨着它,奏出一曲古典的江南春之歌,缠绕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痴痴地赏着江南的春。 看,古朴的巷口,闪过一朵小红伞,然后缓缓地飘远了,到了远处的巷尾,忽地拐了个弯,不见了。

又也个小男孩,全身湿漉漉地走在巷子,狡黠地划过巷口,也许,受了他亲爱的母亲的责备了吧。在这雨巷,人与人不期而遇,然后各自走远,只留下了千年的太息和心跳。

檐前的水滴粘住了多少惆怅的记忆,都贮存在青石板上的某个洼里了。 雨,下久了,也更大些了,有了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田埂上泥泞起来了。农人早就回家歇着了,现在正吐着悠闲的烟圈。

但孩子是不安分的。瞧,那个小孩子的脚陷在泥里了吗?他索性把鞋子拎在手里,兴奋的踩在面团一样的泥路上,咦,脚丫间怎么有泥像泥鳅般窜了出来,真是奇妙的发现。

然后抛下一串串质地清脆的笑,回家去了。 江南,终于醉在雨中了,眨着朦胧的灯光,在也分不清屋外天地了的界线了。

然后一倒头,便在梦里和雨缠绵了一夜……请采纳~。

4. 江南春古诗改写成一篇作文300

我独自一人骑着的毛驴,爬山涉水,历尽艰险。

终于来到辽阔的江南。啊,江南真是太美了!到处黄莺都来在鸣叫,杨柳树的树枝都发出了浅绿色的嫩芽。

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田里,农民们在田里插秧;湖面上,每支小船都在摇晃着向前瓢动,渔民们在撒网、捕鱼;小城镇依山傍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街道两边的酒家、商辅一个接一个,各色各样的酒旗在春风里轻轻飘扬。

登高望远,远处的大大小小寺庙一座连一座,数不胜数,声势十分浩大。细雨霏霏,仿佛一层轻烟在春风里飘逸,数不清的楼台在这烟雨中静默着。

仿佛在洗去身上的灰尘。我的心情又轻松起来,我忘却了所有的烦恼,容入到时这个美丽的江南春色里去了。

5. 把杜牧的江南春绝句改成散文

已是阳春三月了,江南早已莺飞草长了吧。草木凋零了一冬,忍耐了一冬斗,争了一冬,积蓄了一冬,嗅到了春的气息,便撑裂了桎梏,炫耀起它们无穷尽的能量了。于是,该发芽的发芽,该抽叶的抽叶,该开花的开花,争先恐后地诠释江南蓬勃的春。阳光被它感动了,柔柔地散着热情;莺啼被它染绿了,叽喳地吵闹着;就连最懒的人,也被它拽到野外。偶尔,轻风掠过檐下的风铃,一串风的心事就被泄露。绅士般的燕,忙碌地衔着软泥,构建它们的幸福。 然而,雨中的江南却是最精确的江南了。 忽然下起了丝雨,迷胧得如雾一般,细密得像母亲纳鞋的针脚,温馨似母亲的微笑。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笼着江南的山村和远山,把视野朦胧成一幅简约的山水画。农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吆喝着老黄牛,来回地书写着秋天的童话,一圈圈的土浪,翻腾着农人圆圆的期盼。丝雨如幕,农人是着幕前的主角。 江南的雨总是绵长得如情人手中的毛线。捎大些了。瓦楞如远古的乐器,雨点轻柔地弹拨着它,奏出一曲古典的江南春之歌,缠绕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痴痴地赏着江南的春。 看,古朴的巷口,闪过一朵小红伞,然后缓缓地飘远了,到了远处的巷尾,忽地拐了个弯,不见了。又也个小男孩,全身湿漉漉地走在巷子,狡黠地划过巷口,也许,受了他亲爱的母亲的责备了吧。在这雨巷,人与人不期而遇,然后各自走远,只留下了千年的太息和心跳。檐前的水滴粘住了多少惆怅的记忆,都贮存在青石板上的某个洼里了。 雨,下久了,也更大些了,有了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田埂上泥泞起来了。农人早就回家歇着了,现在正吐着悠闲的烟圈。但孩子是不安分的。瞧,那个小孩子的脚陷在泥里了吗?他索性把鞋子拎在手里,兴奋的踩在面团一样的泥路上,咦,脚丫间怎么有泥像泥鳅般窜了出来,真是奇妙的发现。然后抛下一串串质地清脆的笑,回家去了。 江南,终于醉在雨中了,眨着朦胧的灯光,在也分不清屋外天地了的界线了。然后一倒头,便在梦里和雨缠绵了一夜……

请采纳~

6. 杜牧写了江南春怎么写

江南春

作者: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赏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一开头,就像迅速移动的电影镜头,掠过南国大地: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但是,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对于这种意见,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焕的说法是对的,这是出于文学艺术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7. 把《江南春》改写成散文 400字

1现在的江南正是大好的春天啊。

江南的春天可不比北方的春天啊。这里的春天到处都是鸟鸣花香,到处都是莺歌燕语。

农田里金黄色的菜花开了,千里一片粲然。路边的苹果花开,雪青色,很是盎然;李子花也开,一朵一朵小白花缀在枝头,都成了花束了;桃花也开了,粉红色,仿佛是小姑娘的小脸蛋儿……远处,一双黄莺飞过来,一路唱着歌。

而碧绿的草更从我们的脚下一直蔓延到天上,把天上的云朵儿都染成翠绿的了。我们下了小船,顺着一条小路,走到了一所寺庙的山下。

这所寺庙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我们沿着陡峭的弯弯曲曲的、狭窄的石板路往上慢慢走。

山下什么风景都看不见,全被很密集、高大的树木遮住了。绕过这些树木,在我们前面出现了一座很大的屋子,屋子门口有两个很巨大的石像,大概是传说的麒麟吧?又很像狮子。

走进去,里面的两边个有两个高大威猛的神像,那个我想就是金刚了吧?他们一个威风凛凛的,手里拿着不一样的兵器。再走进去,前面有一个很大佛像,那是千手观音。

她手里拿着许多据说很厉害的各种法宝,当然少不了观音娘娘最喜欢的瓷瓶,瓷瓶也有几根翠绿的柳条。只是观音娘娘的神像已经显得很残败了。

其它几座殿堂都几乎要倒塌了。我们心中一阵悲凉。

出了千手观音殿,我们来到这个寺庙最高的山顶。恰恰这个时候,天上开始下起小雨来。

物蒙蒙的小雨把整个寺庙和整座山都笼罩在风雨之中。我感觉到真个寺庙都在风雨中瑟瑟地发抖。

远看山下的江南景色,也是一片雾蒙蒙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我想应该有许多同样的南朝的寺庙也正在风雨中飘摇着吧?他们辉煌的时候是早就不存在了哦。

下了山,我又回到小船上,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完这首诗后,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们的船又慢慢地出发了……2好不容易,这北方的春来了。偶尔地,手捧一卷唐诗,安静地徜徉在校园的小径,其实是为了享受这难得的春光寻个理由。

心不在焉地浏览,忽而,一行极熟悉的句子跳入眼帘: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忆江南?那生我养我的江南啊,怎能不忆? 已是阳春三月了,江南早已莺飞草长了吧。草木凋零了一冬,忍耐了一冬斗,争了一冬,积蓄了一冬,嗅到了春的气息,便撑裂了桎梏,炫耀起它们无穷尽的能量了。

于是,该发芽的发芽,该抽叶的抽叶,该开花的开花,争先恐后地诠释江南蓬勃的春。阳光被它感动了,柔柔地散着热情;莺啼被它染绿了,叽喳地吵闹着;就连最懒的人,也被它拽到野外。

偶尔,轻风掠过檐下的风铃,一串风的心事就被泄露。绅士般的燕,忙碌地衔着软泥,构建它们的幸福。

然而,雨中的江南却是最精确的江南了。 忽然下起了丝雨,迷胧得如雾一般,细密得像母亲纳鞋的针脚,温馨似母亲的微笑。

它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笼着江南的山村和远山,把视野朦胧成一幅简约的山水画。农人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吆喝着老黄牛,来回地书写着秋天的童话,一圈圈的土浪,翻腾着农人圆圆的期盼。

丝雨如幕,农人是着幕前的主角。 江南的雨总是绵长得如情人手中的毛线。

捎大些了。瓦楞如远古的乐器,雨点轻柔地弹拨着它,奏出一曲古典的江南春之歌,缠绕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痴痴地赏着江南的春。

看,古朴的巷口,闪过一朵小红伞,然后缓缓地飘远了,到了远处的巷尾,忽地拐了个弯,不见了。又也个小男孩,全身湿漉漉地走在巷子,狡黠地划过巷口,也许,受了他亲爱的母亲的责备了吧。

在这雨巷,人与人不期而遇,然后各自走远,只留下了千年的太息和心跳。檐前的水滴粘住了多少惆怅的记忆,都贮存在青石板上的某个洼里了。

雨,下久了,也更大些了,有了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田埂上泥泞起来了。

农人早就回家歇着了,现在正吐着悠闲的烟圈。但孩子是不安分的。

瞧,那个小孩子的脚陷在泥里了吗?他索性把鞋子拎在手里,兴奋的踩在面团一样的泥路上,咦,脚丫间怎么有泥像泥鳅般窜了出来,真是奇妙的发现。然后抛下一串串质地清脆的笑,回家去了。

江南,终于醉在雨中了,眨着朦胧的灯光,在也分不清屋外天地了的界线了。然后一倒头,便在梦里和雨缠绵了一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