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的I型沟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1. 沟通的第一定律:在沟通的过程中,每个人最本能的关注都是自己。

你可能会觉得,在这次沟通当中,她需要“你”给出什么有价值的回应,但其实她真正需要的,只是让自己被看见。

什么是“被看见”呢?一切的关键就在,以谁为中心。

围绕“你”为中心,就是站在你 的语境里,你是主角,我要做的,就只是听到 你 的心声;当我们的沟通,往往是围绕“我”为中心,是站在我自己的语境里,表面上我仍然在听对方说话,实际上我在乎的是自己看起来怎么样。

所以,我们就会急着把自己的观点、方法、建议强塞给对方,一味强调“我想给你的东西”,而没有去感受“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虽然,提供了一大堆自己觉得有用的“帮助”,可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我们把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沟通方式,称为“I 型沟通”。I代表“我”。

2.“I型沟通”的特点

“I型沟通”的特点:好像解决问题的核心人物是“我”,而不是“ta”本人。要知道:不管你再怎么想“帮助”ta,这个问题的归属在ta 。

不得不说“I 型沟通”,已经写入我们大多数人的沟通程序里,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这样沟通的。

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家长好像就是那个“最有办法的人”,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即来帮我们解决,恨不得直接告诉我们答案。

习惯了这种沟通方式之后,我们自己也用这种方式和别人沟通,包括我们的同事、朋友,以及我们深爱的人。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会立刻要求自己变成那个“有办法的人”,把ta的事,当成“我”的事,以“我”为主语:

哎呀,你遇到麻烦了,我来帮你想一想该怎么办!

“I 型沟通”不仅仅是给答案,同时还会“给评语”:(I型沟通特点:1. 给答案  2. 给评语)

你怎么连这都不会?你就应该早点听我的!你要是能这么想就好了……

即便这些话不是脱口而出,它也会隐藏在“给答案”的这个姿态背后:我觉得这件事很简单, 我觉得你早该听我的,我觉得你可以再想想……

这些“需求”,都是在传达你对ta 的“否定”。

回忆一下,我们听到这种“给答案、给评价”的“I 型沟通”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孩子:她觉得我不够聪明,她以为我没有思考过,她不满意现在的我;她不相信我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看上去你是在帮助ta 解决问题,你是为ta 好,被这些浓浓的“善意”包裹着,你就察觉不到那些潜意识里,传递出来的信息,它包括了:规劝、说教、训导、评论、警告…等等。

在这种“帮助”下,反而剥夺了ta 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ta 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被指责了、被威胁了,可是因为你是为他好嘛,所以他因而即使感受到感到内疚、羞愧、愤恨、自卑,也都像包裹在棉花里,无处释放。可想而知,对两个人的沟通,完全不加分。

他可能用自我封闭的方式来防御,保持沉默,关上沟通的那扇门, 不愿意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