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属于【近十几年语法化研究综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4
  摘 要:本文对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关注了语法化的含义问题、语法化“单向性”特征的相关争议问题,认为语法化的研究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结合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
  关键词:语法化 单向性
  孙朝奋先生于1994撰写《〈虚化论〉评介》讨论了词汇的演变过程[1]。同年,沈家煊先生引进了“语法化”这一理论。此后,国内便火热地展开了对语法化的研究。本文主要关注学界对语法化的定义、研究内容,并述评其单向性问题。
  一、语法化的定义
  “语法化”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提出,指的是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语言现象。早在元代,周伯琦在《六书正伪》中指出了“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的语法化现象。近些年,国内学界开始进行广泛研究语法化现象,但观点各异。
  很多学者把认为汉语的语法化就是“实词虚化”。例如,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一般是指一种语言中,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或现象[2]。刘坚等(1995)认为语法化是某个实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失去原来的词汇意义变成了虚词,在语句中只有某种语法意义[3]。刘坚等强调语法化的结果,沈家煊先生兼顾语法化的历时过程,因此后者的观点更具有动态性,更符合语言的发展态势。
  只有实词才能发生语法化吗?只有“由实变虚”的过程才是语法化过程吗?储泽祥(2002)指出,实词与虚词只是语法功能不同,而不是实词无语法功能,虚词有语法功能,语法化是个历时形成过程,汉语语法化的研究不必也不能只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研究[4]。他的这一解释解决了学界的一些疑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刘绍忠等(2004)认为广义的语法化侧重研究语法形式和结构的产生机制、使用规则及其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狭义的语法化是指用该框架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或某一动态过程等[5]。广义的是把语法化当作一种研究方式,狭义的就是指语法化现象。笔者认为这样来界定语法化的概念,考虑到了现代汉语复杂的语言现象,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语法化的研究内容
  各家的研究角度不同,划分方法也不同,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也不太相同,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下几点。
  马清华(2003)认为语法化就是“词汇语法化”的缩略说法,根据实词虚化的程度把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词经虚化后衍生出语法意义;第二,一个词由不太虚向更虚变化;第三,演化前后的意义在差不多同等虚的层次上[6]。
  冯赫(2011)认为语法化理论实际上是关于语言演变的学说,包括两方面。一是可以解释人类语言的起源;二是语法化可以解析具体的语法成分的形成于变化[7]。
  董秀芳(2007)通过对汉语话语标记的分析发现词汇化和语法化的一些演变结果是一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可以相继作用于同一个语言形式,如“谁知道”是先发生了词汇化,然后又发生了语法化[8]。
  由此可见,对“语法化”界定决定了语法化研究的内容。认为语法化等同于实词虚化的学者研究内容较为具体,多关注语法化的分类、分层的发展过程。语法化研究不应局限于实词虚化的现象,需从宏观角度探索语言演变规律,从语用的层面入手多角度地研究语法化现象。
  三、语法化的单向性
  语法化的“单向性”是其重要特征,也是这些年语法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它是指语法化的演变以“词汇成分”发展成为“语法成分”或由“程度较低的语法化”发展为“程度较高的语法化”这种特定的方向进行的。Lehmann(1995/1982)认为,只有遵守单向性的语言演变才是语法化[9]。马壮寰(2000)提出语法演化是单向的,而不是相反的。
  但上世纪末国外很多学者发现了语法化单向性的反例,于是引起了国内外学界对单向性的争论和质疑。Lightfoot(1999)认为语法化的单向性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Campbell(2001)说如果先规定了从词汇到语法的演变才是语法化,然后再说语法化具有单向性,这样的论断本身就有循环论证之嫌。这使得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
  吴福祥(2004)认为语法化的单向性是一个强烈的倾向但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原则,单向性是对人类语言演变的共性的一种概括。李宗江(2004)也认为语法化的逆过程是可能存在的,但反例的存在并不能否定语法化的单向性这一规律。杨坤(2011)等人认为语法化的单向性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但“去语法化”也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性。
  诚然,单向性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实化现象,这并不是虚化的逆向过程,二者不是对应的。语法化和实化现象的共存体现出了语言发展变化的历时性、动态性和缠绕性,因此不能全盘否定语法化或实化现象,应该从实际出发去探索语言演变的倾向性。
  结语:
  综观近十几年国内语法化的相关研究,认为应以语言事实为基础、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兼顾过程和结果来研究语法化,不仅要考虑到语法化的单向性特点,还要注意到实化现象。这样,即观察语言演变的共时层面和历时发展轨迹,又考虑到语言演变复杂性和倾向性,将更有助于我们分析语言现象和把握语言的演变规律。
  参考文献:
  [1]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4):19-25,18。
  [2] 沈家煊.“语法化”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3] 刘 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化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161-169。
  [4] 储泽祥、谢晓明.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2,(2):5-13。
  [5] 刘绍忠.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上)[J].柳州师专学报,2004,(4):43-47。
  [6] 马清华.汉语语法化问题的研究[J].语言研究,2003,23(2)63-71。
  [7] 冯赫.论语法化的理论内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39-143。
  [8]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50-6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