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写作文可以写诗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我是小学生,写诗有哪些要求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怎样培养小学生写作? [ 标签:小学生 写作,培养,小学生 ] 我是一名培训机构的作文老师,发现现在上课的小学生,能说的挺多,但是一但拿起笔,就不知道写了。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个问题了 .|"汤尛哈, 回答:14 人气:14 解决时间:2008-08-02 17:05 检举 满意答案 一是多看:多看就是要多看课外书,积累优美词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内外阅读量明确规定:一、二年级学生每学年至少要读五万字;三、四年级学生需读四十万字;五六年级学生需读一百万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多读书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小学生开始习作时,往往不知道怎样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学会模仿,比如:学生学习了《三味书屋》,就可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顺序来写《我们的教室》,同时学会运用课文中表示方位的词语。当然,模仿的目的是学习语言精品,探索写作规律,尽快进入更高的创新层次,而绝不是永远趴在前人或他人的脚下爬行。要想模仿别人的文章,就必须认真阅读,语言精品读得多了,受到语言的熏陶,潜移默化,自然就能做到文从字顺。在读书时,学生要学习毛主席的读书方法:“读书必须看通、看透。要用笔标记书中要点,要在书眉上写出自己的想法,要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不动笔墨不看书。”养成看书时做笔记的好习惯。初写读书笔记时,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课文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词句才是优美词句。学生每写一篇读书笔记,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写的最好的在全班交流。“众人智慧胜一人”,在班、组交流中,学生能很快积累大量优美词句,“厚积而薄发”,再进行习作,学生的语言逐渐规范,词汇更加丰富,方言、口语也会逐渐减少。同时,多看课外书,学习语言精品,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开阔思路,为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

多看并不仅仅是多看书,还包括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许多写作素材。但是许多小学生的有意观察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少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溪水般悄悄消失,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亮点,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如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在学生出发前,教师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指导学生在春游途中,注意观察春天来了,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哪些变化,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途中发生了什么事;在春游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边游,一边看路边的树木,田野里的庄稼,天上的燕子,池塘里的小青蛙,河里的小鸭……;回到学校后,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或事情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不会感到为难。

二是多听:听教师指导,听师生评点,听别人的优秀作文。习作前,听教师的指导;习作后,进行小组交流,听取同学提出的修改 意见,对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全班交流,听师生评点,同时听别人的优秀作文,想想别人写得好在哪里,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习作,提高写作水平。平时在生活中听取周围的一切声音,做有心人,把听来的故事、听到的美妙声音记录下来,丰富写作素材。

三是多想:首先是在多看多听的基础上,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其次是在下笔之前想好如何谋篇布局,写好习作;其三是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的新要求。儿童天生富于幻想,写想象作文既能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提供写作素材。如:学完《穷人》一文,可以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此时,教师应解放思想,让学生大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

四是多写,就是要经常练笔。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强调动手与动脑实际上是同样重要。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把平时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经常写,熟能生巧,就会越写越好。

总之,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做到八个字:多看、多听、多想、多写。

2. 学生写作文如何引用诗词

引用诗词,亮丽语言你如果把古诗放在文中,利用它的独特想法,来修辞语句,这样一来不但能使得你的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了 “如虎添翼”的作用,还可以使你文章更生动,语言更亮丽。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名篇中,就有多处引用诗词。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志南和尚的《绝句》中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写春风的柔和;郝铭鉴为了表达科学工作者的探索精神,引用了楚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荔枝蜜》中,杨朔仅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出自苏轼的《惠州一绝》),就写出了荔枝的妙处。一些优秀作文,也是靠引用诗词出彩的。

例1.《今天的篮球赛》 ……上一场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

陈老师的口哨声响了,我心中一紧:“该上场了!”2 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我领略了孟子的发奋;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我理解了责任的深沉。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我明白了子女对父母的拳拳之心。

从鲁迅的一张小照中,我懂的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博大胸襟。选自《责任的呼唤》3.日中寻古,是陶潜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是魏帝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的豪壮;是易安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欢快;是放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洒脱;日中寻古,是那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贞;是杜工部的“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亲”的自信;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的惊喜。

——选自《古典情节》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找到了一种豪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找到了一种回首;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我找到了一种静谧;“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找到了一种壮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找到了一种朴素。 ——《追寻自己的梦》这几段文字,均选自中考满分作文。

就是因为作者善用诗词佳句,信手拈来,使得文章语言亮丽,富有诗风雅韵,如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让人心荡神驰。也使作者的思想渗入了一些古典情节,变的越发厚重。

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也是这几篇文章能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

诗词结尾,锦上添花结尾的方法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 *** 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1、引用诗词结尾,感召力强,往往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憾力。

如《照海倚天》的结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流年似水,时光如电,也许,只有历史才能让“无字碑头镌字满”,也许只有历史,才能最好地诠释曾国藩在天京城破、黄袍欲加身之时写尽生平心境的一句话: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考生引用李白的诗和曾国藩自己的诗句作结,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观点,也留给读者无尽的反思。

2、利用诗词名句富有哲理性特点,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好诗加上你的好文章,锦上添花,让人读完你的文章之后,也认同你的观点。

这样就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中语文课本,《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引用诗词巧妙收束全文,余味无穷,又发人深思。

这便是引用诗词的魅力。如果文章的开头,结尾都能灵活引用诗词,又能前后呼应,效果更佳。

如2003年中考满分作文《少年愁》是这样写的。开头:辛弃疾曾吟过这样一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们这些跨世纪的少年,却早就品尝了愁滋味。这不是“强说”而是“实说”的少年愁,日甚一日的压着我们这些嫩胳膊嫩腿的莘莘学子。

……结尾:但不管怎样,我还是要对所有“不知愁”和已尝过“愁滋味”的莘莘学子们说:“少年要懂愁滋味,少年要盼愁滋味,少年不忘愁滋味,少年不畏愁滋味。”------开头引用辛弃疾的词;结尾又活用,起到了升华作用;当然,引用诗词时一定要自然、和谐,千万不能为引用而引用。

总之,巧妙引用、活用古诗词,能你的作文语言鲜活,文采斐然,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希望老师们引导学生多积累诗词名句,灵活引用诗词,既使学生的作文神采飞扬,也宏扬我们的古典文化,使古诗词在今天大放异彩。

3. 高考语文作文能写诗歌吗

不能.

都会严格告诉你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但是如果你有文采的话

散文诗的形式 可以得很高的分数.

散文诗就是用诗意的语言 但不用诗的分行 断句的形式

的文章.

不过一定要注意

1 围绕中心.

2 逐步深化.

随便乱举一个例子,

写希望

上来可以

两段 有的人因为生活中的苦难而。..(没有希望)

三段(引出主题) 而我相信用有希望才可以。

四段(深化主题 怎样才能有希望)

五段(联系现实 如果人们都有希望 世界将变美)

结尾 (现在尽情地写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