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杰:海外画坛巨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9
  作者:周澄 
  王昌杰先生,字子豪,清宣统二年,西元一九一○年出生於浙江遂安县芹川村。其幼年正逢国民革命北伐动荡之际,王父弃科举而参加革命行列,晋京投考法政学堂,卒业後南下从事地方自治事务,但为人刚直,不适官埸,辞而返芗;因此其父对昌杰先生的要求甚严,以务实专精的求学方向,对其往後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从八岁认字开始,进入私艺学堂而小学,至十五岁方从小学毕业,其中学习的经验业不愉悦的,因性豪迈不拘,身体壮硕,又喜涂鸦为戏;十六岁考入省立蚕桑职校,校址在杭州西湖岳庙前,环境幽静;但第二年暑假返乡途中受风寒而转成伤寒,辍学在家,期间对人生观念有所改变,个性转为冷静,善思考,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封现实政治却觉得厌恶。後来以同等学历考入杭州艺院预科班,时年廿岁,正式接受正统美术教育,因兴趣所在,封国画、水彩、素描、油画等基本功,用力甚勤。下学期即改制为杭州艺专,编入图案系°这是重要的改变,也是投考艺院的志愿,他一直有艺术与工业发展配合的理想,因此对设计制图的写习,颇为深入,业涉猎建筑的范畴时之中,过著充实而专业的大学生活。
  廿五岁,杭州艺专毕业後,因师长的介绍,当了三年多的公务员生涯,对艺术方面没有进取,就发生炉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打入青岛,昌杰先生於是复身返浙,不久上海沦陷,即返乡暂息。期间利用在家赋闭之际,起草缮写中西建筑图案文稿,将所学有所发挥°後来有机会转至县城战时中学教书,然而由於战事胶结,谋生不易,久居乡村,更感艰难,於是转迁居上海。初迁上海,原拟再事追求艺术深造,然而战时生活不同,谨图个人生活安定,已非所愿,於是经长辈介绍,三十岁在上海毅然参加敌後抗日团体,奉命下乡活动。此项决定钝为爱国情操驱驰,从大事著眼,为国事奋斗;然而从个人而言,昌杰先生的艺术工作,祗有从艰困工作中去感受人生的不定性。投入敌後工作,漂浮不定,敌前敌後,从事游击战,出生入死,几次被捕而为友人营救”幸免於难。终於抗战胜利,昌杰先生本拟摆脱军职,旋以上级急徵重修南京大厦,派他来南京筹备,又赶赴工地。然而此差事并不繁重,乃属清闲,有更多时间读书,研习书画,於是又拾起画笔,重温荒废的艺术乐趣。
  但好景不常,国内局势转恶,共军乘机坐大,及至徐州会战失败,江南似难确保,尤其经济失控,民心不稳,大局已去其半,他也诀定随政府播迁来台。民国三十八年迁台後,政府紧缩,昌杰先生赋闲无事,於是与友人合作,从事画廊及电影癀告设计工作,然而环境凋敝,谋生不易,又奉命赴联勤归队,服务工程署,也从此职退役°随後投入教育工作,五十一葳应国立师范大学艺术系之聘,担任图案教授裸程,由平面图案设计,推广立体设计,诲人不倦,学生受益良多。期间也利用课余承接都市美化设计及设计名人塑像工作等。当年艾森豪总统访华,昌杰先生即以中国画傅统笔法,绘出总统伉俐造像,贾景德院长赋诗,呈赠艾森豪总统,而艾氏亦将自己绘制林肯画像愎制,亲自签名交换信物,一时传为美谈。
  一九六三年後屡次参加法、德、意、希腊及澳洲等国的的国际商展的饰置设计工作,手法新颖,嘉评如潮,也趁道参访各国美术馆,纵览古今名作,增广见闻,对往後从事专业艺术工作启发甚钜。一九六四年後,与杭州艺专同学筹备画展,前往美国三藩市州立大学讲学并展出画作,颇获好评。由於战後西方封中国艺术渐有认识,也应用在室内装潢饰置,他的作品也广为收藏应用,因此昌杰先生决定申锖居留,辞去教教,赴美发展。在台期间亦担任台湾省立博物馆研究员,业兼任中国文化学院美术研究所主任与教授,作育英才,贡谳良多。
  一九六四年定居美国西部金山之後,成立嘉禾画廊,并到各地去展览,画廊业务很快上了轨道,也奠定了他在美国的个人艺术事业基础。期间最重要的管道,就是以建筑装潢结合联系,经营得法,以提供束方艺术品,如画件、灯饰、铜器等新的设计,澌渐形成一股束方风格,迅扩散全美各地,因此嘉禾画廊名声鹊起,昌杰先生的画艺也随之提升。期间他的作品以水墨彩绘花卉鸟畜为题材,而最大的特色是能配合西方建筑的装潢需求,请求结构的精美,用色华丽,艳而不俗,而选用绘画纸材也多样赏试,表现不同的效果,加上对画框装裱的讲究,除了艺术欣赏的价值,更使室内装饰增添光彩。
  虽然如此,昌杰先生仍然努力突破自己的樊离,求新求变,经过一番冲刺,觉得只是花鸟业不能满足自己创造的意念,於是燃起绘制山水的念头,他赏试写金山一带风光,以写生而富於诗意的画面,又羸得许多藏家的喜爱;期间业勤练书法又攻篆刻,使他的艺术多样化,内容更趋充实。一九八四年,曾应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邀请,返国举行画展,颇获嘉评。返美後更配合加州大学主持中国画发展讲座,傅播中华文化,同时与各地画家座谈,交换心得。因此昌杰先生以金山为基地,创出幸人独立辉煌的艺术风格,在海外别竖一职,为中华艺术的傅播,尽了一番心力。
  昌杰先生对艺术的认知,颇为入世;他以为‘艺术是代表人类思想的产物,亦可说是一种语言的符号,也有人认为是时代的标记;而美的形象,永远没有固定的模式,会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转变,因此他认为依画家的直觉,对美的基本概念有个共识,凡是凭肉眼接触形象而产生愉快舒适的反应,就是美的基本原理’。他曾说:‘不管美的原理如何定论,艺术的真面目必须先观察分析画家的为人;因为人有各种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教养和环境,不同时代背景等先天和後天的因素,会直接的塑造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因此我们早先去研究这个人的定性,再去欣赏他的作品,就等於认识他的作品了。
  我想这就是昌杰先生从事艺术的写照,我们可以从他童年以後求学习艺的过程,很快的会找到他成功的答案。昌杰先生虽然勇於创新与研究,然他创作的原则是掌握中国画的形态,移入西方富有装钸性的风趣,以期达成东西技法的特性,合而为一。也就是把中国传统特徵,加以装钸美化,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皆能欣赏,融入画境之中,而没有隔离感,同时对中国画的内涵充分了解,更能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因此他对中国画的改革,是保持固有中国传统的特徵,谨从色彩与构图,汲取西洋的优点加以变化,多一份装钸的风味。
  而他对色彩的观点,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以为欣赏画,最先接触的是色彩,色彩的反射也最富刺激感,色中的冷暖,正是人类感情的反应,如何能让观者交流而感动,画人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一环。中国画古代用色以原色相配为主,而不像西洋画善用中和色调。而昌杰先生只掌握此中要决,利用墨色与原色的调和,往往就产生中间色调,他有一种优雅的气质,自然而沉著的气度,因此中和了大红大绿,使色彩更能珠圆玉润,有一份透明的快感,这是昌杰先生毕生努力的绘画心得及方向。
  纵观王昌杰先生一生,在艰辛环境中成长,在颠沛流离中习艺创作,有这么丰富的创作力,其多样性的人生历练及其性格豪迈,精力充沛有绝封的关系。而我们可肯定的是他在傅统绘画的技法得到充分的养分,熟练的笔墨技法,及中西色彩的应用,加上构图上聚散虚实的布局,收放自如,配合特定装潢框架的衬托,不馑在艺术美感上,充分表现,而特殊的装钸趣味,多了一份空间装置的适应性,使得他的画作,能在西方艺坛占有一席之地,诚属难能可贵。
  可惜近二年多来因中风而搁置画笔,未能在颠峰时期,更上层楼,诚为遣憾。许多作品闭置家中,幸女女将它整理,委由好友白佩琦小姐,寻求在台展出,经余转介,蒙历史博物馆黄光男馆长,慨然应允,正筹备‘王昌杰先生九十回顾展’,不幸今年三月十四日先生溘然长逝,瞬间变成了遗作纪念展,人生与常,不腾哀伤唏嘘。余曾多次赴金山游历,皆为王府座上客,忘年交,无所不谈,略知先生生平概况,记於上,以为来者追忆,不足之处尤多,尚祈方家祝友教正为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