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三名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我们农村市场有三个名人,一个是卖家电的李东声,一个是卖化肥的田志林,还有一个是渭源镇供销社的成公社。

这三个人,都是八十年代接父亲的班进的供销社。那时候各种物资都缺,买家电要找熟人,买化肥要领导开条子。生产责任制后,连着几年农业丰收,农村的购买力一下子爆发了,物资供不应求,特别是化肥,农民能舍得上。供销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这时候,又是就业增长最快的时候,县上领导干部的子弟、亲属托关系进入了供销系统,供销系统的老职工为了解决自己子女就业问题,提前退休,让子女接班,供销社一下子膨胀了起来。由过去的二百多人,到了一千多人。

李东声二十岁了,家在城中村,没有多少地,游手好闲的,结交一些闲人,父亲看着难受,自己退了让他接班,进了工业品公司,经营电器。师傅们看他热情厚道,都愿意给他帮忙,县城门市有个营业员,人很漂亮,眼高手低把自己耽搁到了二十四岁,已经算老姑娘了,一撮和事成了。李东声是好事成双。师傅们爱带着他跑业务,他为人热情,和厂家的业务员很快都熟悉了。

田志林年龄小,才十六岁,进了生产资料公司。这是最有油水、最有实力的公司。他个子不高,矮矮胖胖的,热情很高,爱学习,保持着上高中时的学生样。省上举办的知识竞赛拿过奖,公司的领导是过去赶大车的,没有文化,一些文字上的事就交给田志林,再加上年轻腿勤,很得领导喜欢,在外跑业务爱带上他,他因此也学到了不少东西,义气豪爽,爱结交朋友,和底下销售点的人吃吃喝喝混的很熟。

成公社的父亲过去在渭源公社的供销社当过主任,营收好,管理细,提拔到了县供销社做了副主任。他说,他小时候跟随父亲,在镇上念书,别人家里缺吃少穿的时候,他在供销社的灶上冬天能吃到羊肉,平时能吃到副食,他就没饿过肚子。

好多人通过关系要到供销社当营业员,当时有个顺口溜“一工二干三教员”,而供销社的营业员又是工人里最时髦的,穿得好,再抹点自己卖的化妆品,在人前一站很兴人的。营业员里有好多年轻长得好看的,所以那时候,有好多人不为买东西就为看营业员到供销社商店去的。现在有人还开玩笑说,李东声的老婆过去卖劳保产品,好多工人排长队,到跟前眼睛只顾了盯李东声的老婆就忘了接找的钱,李东声靠老婆的脸蛋挣了不少钱。

他们几个,都参加过高考,没有考上,进了供销系统,把嘴伸进了洋面袋子,脱离农村了。时机真好,在这几个单位,工资有保障,又有好多人围在跟前说好话,好买些平价东西,在同学朋友面前三个人都觉得高人一等。

但是好景不长,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了,各种物资放开经营了,供销社实行改革,县上的公司开始是几个人承包用单位的钱做生意,货卖了以后,本钱归还给单位,交点管理费,后来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有人就亏了,不交钱了。供销社是几个人合伙承包柜台,承包门面,把集体进的货作价给职工,卖完后上交集体。这样折腾了几年,生意一合伙矛盾就多,有的摊摊好,有的亏了,矛盾越来越多,以至于公司的经理就像生产队的队长一样没人当了,有为了钱打架的,有拿着公款不还的,有长期不上班的,“槽里无食猪拱猪”就应了这句话。

卖电器的门槛低,一下子出现了好多家门市,工业品公司很快陷入了困境。这时候李东声的一个组,经营的情况还好。他这个人比较厚道,过去跑的电器厂家有好多的老关系,都给一点面子,厂家也在寻找销售渠道,这时候李东声很快代理了几家大品牌,生意做得是风生水起。在他周围聚集了五六个工业品公司的职工都愿意跟他干,他老婆在县城的百货门市站柜台,这时候也想到他这里来做事,他为了不引起其他合伙人的猜疑,坚决不要。老婆一气回娘家了,田志林知道了这件事,要了李东升家的钥匙,说“你别管了”。结果,晚上李东生回到家,饭已经做好了,老婆在灶房听到门响,就高声说,“你回来了”很热情。李东声纳闷了。原来是田志林派他手下的刚从商校毕业的会计曹丽丽上午到李东声家去做饭了。下午,他儿子到柜台给他妈妈一说,老婆坐不住了,因为曹丽丽比她年轻漂亮。为此,老婆气没处撒,在柜台吊了几个月脸,来买货的人都少了,说是脸蛋没有以前嫩面了。

生产资料的情况还好些,农资都是大批量的东西,资金大,刚开放,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基本上还是集体做,但是这时候,人的思想已经乱了,没有为集体考虑了,领导吃饭接待一年就是几十万,再加上损耗一年几百吨,公司就让几个直接参与经营的掏空了。上面也管不了,只要有上面吃饭的,报发票的钱,就由公司胡折腾去。把一个好好的公司搞的是猪拱猪狗咬狗。这时候田志林在单位就吃不开了,年轻人有上进心,正直,反倒没有市场了,苦闷得很。有时候就愿意到李东升那去坐坐,看人家是怎样做的,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终于机会来了,有一个磷肥厂的业务员找到公司看能不能由公司去做本地的总经销,公司的领导上午喝了酒,睡觉了,没理人家。业务员坐在办公室等车去临县,田志林碰上了,一拍即合,没有钱,马上想到了李东声。李东声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银行卡就交给田志林。田志林也是胆大,卡上的钱一分也没剩,全用了,一激动下了最大的单子。来人认为田志林义气,告诉了公司,就把全省总代理的经营权交给了田志林。这下田志林也发愁了,这么大的事从来没做过,曹丽丽说,“不怕,只要货好,不愁没销路”也是女人仗胆,不敢让曹丽丽笑话,去找他师傅去了。

他有个师傅去了省公司,待他很好。他马上去省城,请回了师傅,让师傅给他坐镇,把师傅手下过去的能工巧匠用了五个人,去跑市场。他给这几个人说,公司挣的钱你们几个占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剩余百分之五十要扩大再生产,买自己的地方,建库房,做成全县最大的农资销售公司。

也是该田志林发财,省农科院做的小麦施磷试点取得了高产,整个渭北土地都缺磷,磷肥的需求一下爆发了,为买磷肥要找熟人,一下子田志林有了在生产资料公司当经理的感觉。

我们县是个交通枢纽,有火车站台,国道省道,一下子田志林就成了全省数一数二的大户,在铁路沿线都甩车皮,磷肥卖到了全省,能不发财吗?

县上的生产资料公司,占据着黄金地段,不做生意,成了中心城区的垃圾场。职工整天闹事,要工资,要吃饭。县上算了一笔账,按安置政策,把地方卖了,安置完职工,还能给财政结余一部分资金,马上启动改制,交齐了职工的养老统筹,职工拿到了几万元不等的钱,解除了劳动合同,和公司没有什么关系了,推上了社会,以后的养老统筹由职工自己交。田志林也一样,但是他没领算给他的补偿款,安心做自己的生意,所以他的用工关系还在生产资料公司。

这时候成公社的日子不好过,给他和几个女职工分了一个门市,卖衣服棉布。市场上都是个体户在卖,成公社和几个女职工哪能竞争过个体户,都下不了苦,进货搬运都指着成公社,没有多少销售,越干越没劲。祸不单行,这时候成公社父亲得了癌症,老婆和孩子都在农村,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李东声所在的工业品公司也进行了改制,他领了几万元,带着和他一起合得来的几个同事,继续干他的家电销售,生意好,他也不计较自己的身份。一味扩大自己的生意,李东声找到了成公社,要他在渭源镇设家电销售点。成公社不懂电器销售,李东声就让他代销,连本钱都不用掏,卖了再给钱。成公社下了决心,和那几个合伙的职工商量,让他们退出,每月给生活费,几个职工答应了,他把在农村的老婆接来,开起了夫妻店,一心一意跟李东声做起了电器生意。

运气来了,不发财都不由你,责任制后,农村家电销售的黄金季节,让他赶上了,后来又赶上了家电下乡政策,买家电国家给补贴。这个渭源镇又是全县最大的镇,经常是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都来不及。成公社跟着李东声美美的赚了一把。

这时候,李东声,田志林,成公社成了全县搞商贸流通最有名的几个人。

世界上的经济危机先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开始,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加大了,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又是高速路,又是高铁,工程多了,需要本地的人供砂石料。经人介绍,成公社把两个县标段的砂石料承包了。先要垫资,工程进展到主体起来施工队才给钱。这可难住了成公社。他尽管生意近几年好,过日子孩子上学,老人过世都要花,不可能有那么多钱。李东声,田志林听到了,打电话把成公社叫到了县城的烧鸡店,要了二两酒,他们喝酒都不行,两个烧鸡,吃了三盘面,喝了几碗面汤,一人拿了一张卡,往桌上一放,走了。成公社眼里泪花花的,在桌上趴了一会,开了饭钱,直接去了施工队。很快联系好了砂石料,成立了运输队,请人管理,检查好了运输车的保险,这是田志林临走时给他交代的,他有运输化肥出事的教训。

成公社学会了喝酒、应酬,一下胖了二十斤,挣的钱能舍得花,吃饭,洗浴,在秦岭山游玩,所以他的料钱回款很及时。第二年同样在烧鸡店,他拿了瓶一斤的茅台,三个人喝,把两张卡还给李东生和田志林,多加了贰拾万元的利息。

做事情就是要图个长长久久,为人厚道了,不是你找钱,而是钱找你,运气就在为人里。

这三个人,作为商人,有商人的精明,能抓住机会。也有为人的厚道,好多人愿意帮忙。这不,供销社的改革又开始了,中央方案中说,要把供销社打造成为农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在农村市场要占主导地位。

三月县社召开了年初工作会,也要按照改革部署完善供销社的服务体系,提出了三大服务体系建设的改革方案,一是建立农资销售的服务体系,二是日用品销售的服务体系,三是农产品销售的服务体系。田志林和成公社听得是热血澎湃。会刚散,就坐到供销社主任办公室商讨日用品和农资销售服务体系的事,想参与全县的服务体系建设。

商人的嗅觉是真灵,马上全国的改革试点就铺开了,县上也积极争取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马上下达了。

家电生意不好做,市场饱和了,另外,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京东家电的网上销售让李东声没想到会发展这样快,以至于经常看到人家门口堆着待装的货,堵住了街道,而他的门市经常是几个营业员在聊天。这时候老婆已经退休了,经常在几个销售家电的门市打麻将,也看到了李东声的困境。在网上买的货,都要有人配送,要有仓库。就对李东生说,我们建一个配送中心,利用县上的交通优势,把仓储配送这个事做起来,给家电的网上销售提供服务。李东声很高兴说老婆的麻将没有白打,马上跑到京东,淘宝的总部联系建仓。

还没说好,自己就租了二十多亩地,建起了物流中心,卖家具的,卖建材的,都找他要地方,他把自己的库房也放那,一时他建起的物流中心热闹起来了。他又扩大了五十多亩地,田志林也找到他,把自己的库房也放那,共同打造一个全县最大的物流中心。这时快递公司也找上门,要和他合作,建立西北仓储中心,作为中转站。李东声的物流中心还在扩大规模。

田志林看到了自己的危机,电子商务进农村在中央的文件中和供销社的改革文件中越提越响亮,他的经销商模式面临挑战。他和商家商量,把化肥上到了网上,和新开在村子的淘宝店,京东店合作,让这些合伙人销售,他的公司专门配送,走两条路。一下子在网上的销售模式引起了线上的重视,厂家把他的销售模式在全国推广。

成公社继续做他的家电销售,工程结束了,他挣了一大笔钱。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吃吃喝喝,开车闲逛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和他一起共事的供销社的职工找到他,让他带领大伙一起干,上面也看到他有群众基础,让他做了渭源镇供销社的主任。浙江客商在乡镇到处建超市,渭源镇供销社在镇中心有一块地闲置着,职工个人占着。让客商考察,真是一块好地段,客商说。成公社分头做职工的工作,很快和客商谈好了合作。客商投资,经营,用供销社的职工,再出些承包费。几个月时间,两千多平方的超市就建起来了,解决了几十个职工的安置问题,成公社也成了名人,改革试点的先进。

开春了,这几个人又聚到了一起。都过了五十岁了,现在他们已经不喝酒了,在一家茶社,听着悠悠的佛音,品着新上市的龙井,聊着生意上的事情,聊着儿子的工作,孙子的顽皮和天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