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会讲故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有朋友跟我说,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尤其不要唠叨。

这个忠告,可能老母亲们都明白,但很多人又都避免不了。一方面有从小对孩子耳提面命的惯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有更年期与青春期碰撞出来的矛盾。

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叛逆、容易烦躁,家长说什么他们都会本能地开启防御机制,但有些不得不说的事情,家长要怎么说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还真是一门学问。

老朋友都知道,我是《冬吴同学会》的铁杆粉丝,这个节目几乎每一期我都听了三遍以上,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

最近一期的节目《故事思维》让我在这个问题上获益匪浅。

通过故事来讲道理这种方式,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现在很多能赚得盆满钵满的公众号,无不把这个方法耍得炉火纯青。

我以前也买过不少关于写作的课,对这种写作手法当然心知肚明,但知道不等于做得到。

我这个人很不擅长编故事,以前曾有朋友劝我写小说,我试着写了几篇,还是觉得不行,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我真的没有办法无中生有虚构出来。

所以,我至今写不出什么爆款文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当然,那些写作课听了也并非毫无用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阅读能力提高了很多,看文章(或书)逻辑清晰了,一篇文章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搞清楚,其余讲故事也好举例子也罢,吸引人的看一下,没有吸引力的完全可以不看,都是为了深入论证这个观点、让你理解得更透彻罢了。

不过,这种能力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那就是看文章更挑剔了,大部分公众号的文章都入不了我的“法眼”,会觉得幼稚肤浅,转而喜欢看一些理论性强的文章。

话再说回来,大部分人还是更喜欢听故事而非讲道理,除了因为故事比道理有趣,还因为人 一旦开始讲道理,似乎就是在试图说服对方,这样就将自己摆在了对方的对立面,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本能的抗拒 ,故而效果甚微。

而讲故事一开始就能卸下对方的心理防备,更是 设计出一种场景,让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置身其中, 建立了一种共同的联系 ,自然就更容易接受一些了。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似懂非懂,却又喜欢自以为是认为自己非常懂。家长如果唠唠叨叨地说,他们会打心里看不起,但若是引经据典逻辑严明地想说服他,又会 让他们感到压力,容易激起他们的自卑心理 。

当有些道理不能不说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讲个好故事了。 真理的良药往往需要裹上友善的糖衣才吞得下去。

但是好的故事往往不容易讲,蹩脚的故事又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怎样把故事讲好,还真是一门学问。

前几天我想通过一个小故事教给小茗一些道理,结果没讲几句他就提出抗议了:“妈妈,这故事不会是你编的吧,我一听就是假的。”

老母亲哭笑不得,我可能真的不是那块料。

不过在平时生活中,我也会用自己的方式给小茗讲道理,那就是用我们都熟悉的事情来类比。

小茗刚开始学围棋时为了更好地鼓励他,我跟着一起旁听了一年多,虽然现在下棋水平远不如他,但各种术语棋理我都懂一些,每次想教给他什么难理解的东西,我都会用围棋来打比方。

比如想提醒他做事情要专心时,我会说:下棋时如果既想要边又想要角,最后可能什么都得不到,因为一个人的精力不够兼顾不了,做事情也是一样啊。

当我想告诉他不对的事情越早放弃越好时,我会让他想一想围棋中的“征吃”。

不知道怎么告诉他做事情要分清重点的时候,我会和他讨论一下下棋时的“舍小就大”原则。

当他想偷懒不想体育运动时,我就提醒他某次围棋比赛,决战到最后时他身体吃不消都有些精神恍惚了,导致最后一局输得稀里糊涂。只有身体素质好了,精神才能好,脑子才能更好用。

......

反正每次我觉得都还挺管用,他都能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虽然今天这个话题从青春期的叛逆聊起,不过其实生活中不管是和谁交流,能让对方秒懂你的意思,都是一种能力。

听说大诗人白居易在写完诗后,都是拿去读给街头老媪,她们能听懂才算满意。

同样的,能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地描述出来,也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推荐一个叫“混子曰”的公众号,通过漫画的方式,深入浅出,科普很多知识,相当的棒。

另外我们小时候读过的《伊索寓言》,上面的小故事都有大哲理,没事翻一翻,应该可以增加我们的故事储备量,让我们在生活中能够有故事可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