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一个悲剧人物的诞生和覆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忠臣无数,他们大义凛然、临危不屈或者慷慨就义,令人崇敬和敬仰;当然与之相对应的是也出现了不少奸诈小人,他们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贪生怕死、陷害忠良,遭万人唾骂。

     在那个忠奸分明的封建年代,有一个人虽然变节叛敌,却被深深同情,这个人就是西汉将领李陵。

(一)李陵其人

《汉书》中这样记载:

    李陵年少时即有其祖父、飞将军李广的遗风,他弓马娴熟,礼贤下士,深得好评。汉武帝曾指派他带着八百轻骑去执行侦察任务,来去自如。

    公元前99年秋,汉武帝刘彻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讨伐匈奴,此时的李陵担任骑都尉,被安排负责押送辎重。

  其实在汉武帝眼里,李陵身上是背负着原罪的,这原罪就是他的祖父飞将军李广。

   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景帝派时任骁骑将军的李广出兵评叛。后来为了嘉奖李广的卓越战功,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授予了李广将军的军衔,政治经验不足的李广欣然接受。但是作为汉朝将领,接受属国的军职是僭(jian)越之举。所以疑心很重的汉武帝因为这件事情对李广一直心存芥蒂。

 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统帅大军讨伐匈奴不利,卫青把责任推到李广身上,李广愤而引刀自刎。此后,李广的儿子李敢(李陵的叔叔)又因击伤了卫青被霍去病射死。

 汉朝的皇帝对功臣一向刻薄,李广一家战功卓著,却总是被皇帝的外戚排挤。所以李陵想重振家风,急于立功。但是汉武帝却想给这个年轻人一点颜色看看。所以他安排李陵做李广利的助手只负责押送辎重,这其实是汉武帝的激将法。

 李陵心里果然不服,他急于立功以光大门楣,于是他主动请缨。汉武帝说‘’毋骑于汝‘’,皇帝意思很明白,你带兵可以,没有骑兵给你,你用步兵去抗击匈奴强悍的骑兵兵团吧。

  于是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向北深入单于王庭,三十天以后,和匈奴八万铁骑在浚稽山相遇。李陵利用地形,屯兵于两山之间,十天内杀匈奴骑兵一万多人。按照事先部署,他且战且退,把匈奴军队引向汉匈边界。可蹊跷的事情发生了,预定的主将路德博率领的援军并没有赶到。最后李陵的军队弹尽粮绝,陷入绝境。

  李陵被围以后曾叹息‘’兵败如此,惟求一死‘’。手下人劝他:‘’将军威震匈奴,陛下不会让您死的,可想别的办法再回去。‘’

 李陵把手一挥说:‘’我不战死,不为壮士‘’,又惋惜的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就可以突围了,可现在只能束手就擒。‘’

 李陵利用夜色率领十几壮士杀出了包围圈,但是被匈奴几千骑兵死死咬住不放,李陵长叹一声:‘’我无脸面见陛下啊!‘’然后下马投降。

 听说李陵战败被俘,汉武帝暴怒。但奇怪的是他虽然自己也说没有接应的主将路德博是‘’老将生奸诈‘’但是却没有治他的罪,看来真正奸诈的不是老将而是汉武帝自己。

 李陵以五千步兵抗击匈奴八万铁骑十余日且歼敌万余众不可谓无功、也不可谓不勇敢不尽力,但是他最终却背上了‘’汉奸‘’的骂名。

 一以后,年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谈判,打算接李陵回来。公孙敖是李广利的人,与李陵素来不和。他回来禀报说:‘’我听侦察的士兵报告,李陵被匈奴单于重用,现在正在教给单于兵法,替他练兵,准备攻击我朝。‘’

 汉武帝不问青红皂白,也不做任何调查仅凭公孙敖的一面之词,就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李陵的老母、妻子、子女、兄弟尽皆伏诛。李家原本世代忠良,现在落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李陵回汉之路被汉武帝断的干干净净。

(二)因为谏言被施腐刑的司马迁

  李陵兵败投敌以后,汉武帝曾经问群臣该怎么处罚,大臣们看武帝愤怒,都纷纷进谏要求惩处李陵。

据班固所写的《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公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俘伤不瑕,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催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不善察言观色的司马迁想说说公道话。他说李陵平时孝顺父母、对朋友讲信义、对士兵讲恩信,他孤军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之所以不死,肯定是希望找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直言显然有责备刘彻的亲戚李广利对李陵战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意思,这让武帝很不爽,于是他被施了腐刑。

   司马迁忍受着奇耻大辱,他后来曾说:行莫丑于辱先,而垢莫大于宫刑,意思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你的祖宗;你被人指责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

   面对残酷的刑罚,忍受着巨大的耻辱,司马迁用坚强的意志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_《史记》。

(三)苏武

   苏武是汉武帝时候的中郎将,公元100年的时候,被武帝派遣出使匈奴。那个时候,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苏武在完成任务即将要返程的时候,匈奴高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以及随行的100多人被扣留并要求臣服单于。

  单于先许以高官厚禄,但是被苏武严词拒绝了。此时正值严冬,苏武被关进了一个断水断粮食的露天地穴里。渴了,他就吃几口地上的积雪;饿了,他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充饥。单于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武会变节投降,但是苏武临死不屈。

 单于不想杀了苏武又不想放了他,于是决定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去放牧。

  临行前,单于单独召见了苏武,又许以高官厚禄,苏武仍然不从。单于说:‘’既然你不愿意投降,那你就去放羊吧,什么时候这些羊生下了羊羔了,你就可以回去了!‘’

   苏武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发现他放的都是公羊,他知道回国无望了。他吃尽千辛万苦,在那里整整待了十九年,他梦想着有一天能拿着代表汉朝的史节回到祖国,结果史节上牦牛尾的装饰物都掉光了,而苏武也成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

   公元前85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匈奴向汉朝示好,此时汉武帝已死,汉昭帝在位,在汉朝政府的一再要求下,苏武终于回到了渴别已久的祖国。

(四)《李陵答苏武书》里说了什么?

公元前81年,苏武回到汉朝以后,写了一封信给李陵,劝他回汉。李陵回信给了苏武,李陵写道:

(节选)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

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海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

举目言笑,谁与之欢?……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之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容,我留守辱,命也如何?……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李陵如果当初战死或者自刎,汉武帝当年肯定给他很高的荣誉;如果他一心一意归顺匈奴,倒也简单,匈奴单于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了他,还封他为右校王,他完全可以在匈奴过得很好。但是李陵却走上了一条心灵备受煎熬的不归路。

   李陵当初刚降匈奴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但是后来汉武帝杀了他全家,实际上他已经无家可归了。

   李陵的生命中有太多的纠结:家和国、背叛和守节、文人和军人。他自视忠良之后,一心光复门楣,却遭满门抄斩;他虽说在匈奴生活优越,但是心里的疙瘩却永远也化解不了。

  公元前74年,李陵寂寞的在‘’胡天玄冰‘’中死去。

  李陵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其实是一个爱国者,却被统治者逼上了叛国的路子。逼迫他的是那个王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制度。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项羽),少有韧性的反抗(伍子胥),少有单身鏖战的武人(李陵),少有敢扶哭叛徒的吊客(司马迁)。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避。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的有自知之明。

李陵,一个被当时社会注定了的悲剧人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