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热闹的生活》世间情、世间事,都是人生琐碎的真实和快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读过《我爱这热闹的生活》,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所有美好都藏于时间的缝隙里,让生活变成了有光照进来的地方!”

叶广芩老师用轻松的语气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在这些平常又有些琐碎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叶广芩老师生活里的饱满和绚丽多彩。

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其实更应该说: 生活被我们活成什么样子!

叶广芩老师用简单朴实的文字,给我们展开一幅热闹的生活画卷。在这生活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又让我们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一:人生是一趟没有回程的单行线,而我们是这个航线上努力走下去的勇敢者!无论遭遇什么,勇敢走下去才是该努力做的事。

人生每一次选择,其实是我们对生活的正面出击。生活就像万花筒,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

当叶广芩知道自己怀孕后,她没有因为自己是高龄初产妇而退却。她不惧那些未知的困难和危险,最终勇敢地等待孩子降临。

在等待的过程里,叶广芩老师经历了太多苦痛和艰难!

首先,在初为人母时的幸福与痛苦!

初为人母时的喜悦,总是在没有预兆时被无助和痛苦取代!作为高龄初产妇,叶广芩老师深切感受到它的苦楚。每个准母亲都一边期待小生命的来临,一边又忍受着怀孕带来的辛苦。

文学家鲁迅说:“母亲是伟大的!”

有多少母亲为了孩子付出不仅仅是辛苦,还有随时随时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

在书中叶广芩老师为了孩子能顺利出生,独自一个人坐火车回到出生地北京。

又一个人一个人辛苦的办理临时户口,到最后决定自己顺便生下来的决定。这一切都是一个母亲的付出,而这些付出是不需要回报的单方面行为。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报道。

2016年,九江湖口付雄英结婚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剩下健康的孩子,她停下左肩胛骨肉瘤的治疗。

怀孕七八个月时出现不适,她坚持继续妊娠最终剩下健康的女儿。而她因为错过了治疗时间,癌细胞转移到肺部全身扩散。在她等死的日子里,丈夫丢丢下她在没出现。

在死亡临近一刻,她签了器官捐献协议。

最后,她给孩子留了一封信和一段话: “对不起,我的孩子。我缺席了你的成长,说再多对不起也没有用,我想说我是爱你的,希望你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好好去享受它吧!虽然没有妈妈很无奈,但是你还有爷爷奶奶和爸爸,他们也能陪你成长,希望你能幸福的生活,快乐的成长!”

一个母亲放弃生的机会,只为肚子里的女儿能感受生活。

这个故事是悲伤的,但付雄英还是乐观的把希望留给女儿。

生活的苦难,没有让这个女人伤痕累累的心失去光亮,她还是把那束生命之光给了女儿!

其次,父母的“望子成龙”愿望与孩子的愿望激烈碰撞!

父母总是想把所有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面对这些父母眼里的“宝贝”却是排斥和拒绝的。

叶广芩老师和爱人都是成功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中国传统思想浓厚的代表人物。

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屡次遭遇“翻车”,顾大玉的小手段和为内心理想做出的反抗,让夫妻俩和顾大玉的爷爷吃了不少苦头。

这不是一家之痛,在中国这样的情况是大多家庭的痛点。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望子成龙”思想,总是和孩子的成长紧紧捆绑。 不可否认父母亲给孩子的东西,大多是去了糟粕的精华。可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的成长可以参考他人,却不该被复制去活!

瑞典儿童文学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说过:“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无时不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她)们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作为家长总是会很纠结:要不要像某某一样去教育、管教?还是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会自己探索?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我们总会被周围环境影响,也会因为不确定这样做会有怎样影响犹豫不决。

很多时候不是家长不知道怎么做,而是她们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孩子,所以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么。

我也有这样的不安和纠结,因为身边太多拼命努力的家长,她们忙碌得像小蜜蜂,为孩子学习操碎了心。

这些都让我觉得不努力,孩子就好像要被淘汰一样。可如果我们太努力,那孩子还需要思考和努力吗?

二:人生很多时候都是逆水行舟,抱着一颗坚强勇敢的心,学会风浪里看沿途的风景!

人的一生处高处低都是一种状态,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走不出的内心!

叶广芩老师用自己细腻饱满的文字,将生活里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

这些展现在读者眼前的画面,快乐时让你想大笑,痛苦时让你能感受到坚强、乐观!

收获时让你从心里也感到欢喜,失去时让你发觉她你所执着的东西可以淡然放下来!

第一次看见歌手黄绮珊,是参加歌唱节《我是歌手》。

当这个46岁的中年妇女开嗓一,我就被她浑厚优美的歌声折服。

我很好奇这个女人,歌声与外形完全不同的一个人,让人忍不住对她产生好奇。翻看她的简介我让我印象深刻,两段婚姻会带给一个女人什么?

1991年,黄绮珊与涂惠源相识并结婚。1996年,黄绮珊与涂惠源因音乐理念上的差异而离婚。

2013年,黄绮珊与她的音乐总监张鹰(张文忠)结婚。2016年,黄绮珊与张鹰离婚。

当《经典咏流传》开播,又一次有幸听见她唱歌。

最喜欢她唱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每一句歌词仿佛能看见一个女人的蜕变。

唱完歌她这样说:“人生处高、处低,处贵、处贱,你要感谢你过去的光荣,也要感谢你过去的苦难,就是这样拼凑在一起的人生,才有今天更美的你。”

人生总会经历很多波折,在这一路行进中,会遇见春天、会徜徉在夏天、会收获秋天的丰硕、也会经历严冬的寒冷。

这如一年四季变化的人生,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一季。 但如果我们学不会快乐里不忘痛苦、痛苦里忘记快乐,那人生会无休止停留在那个摧残你的季节里!

日本漫画大师宫崎骏曾说:

“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热播时,花了两天刷剧,看着剧终女主盛明兰的人生, 让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可以逆袭,却需要你认清自己的处境,接受成长带来的代价,坚强勇敢地走好每一步!

当母亲林小娘临死对她说:“你就记住一句话吧,凡事活着最大!”

盛明兰以母亲身死地代价明白了活着不易,开始低调做人、做事,然而这一路成长过程里,她还是会做想做又可自保的事,会结交彼此意投的朋友。

成长是痛苦参杂着愉悦的过程,在这个躲不开、没退路的过程里,做一个能“苦中作乐”和“夹缝里也能找到彩虹”的人!

三:人生所有的苦难和美好,终会被淹没在时间长河里。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在拥有时好好珍惜、失去时保持一颗淡然之心!

叶广芩老师是叶赫那拉氏之后,叶老师回北京待产时,每天都沿着戏楼胡同往西,擦着雍和宫南墙走过,走到成贤街国子监的大牌坊往回走,最后从柏林寺回家。

这一路溜达的时间,对别人来说是悠闲看景,而对叶老师来说是对祖宗的怀念。

曾经的辉煌岁月,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叶广芩老师虽不能像祖宗一样,继续活在皇权显赫里,却也活出自己独特的风采。

人生是单程线,是不能回放的电影。 我们可以缅怀过去的成就,可以把曾经的辉煌不时拿出来晒晒,就是不能沉浸在过去里回不过神儿。

你是否会经常问:我是谁?我为什么不是谁谁?

你会羡慕别人的生活、想复制别人的人生经历吗?

我想说千万不要这样, 人生的独特就在于:它是属于个人的最真实的影像!

我很喜欢叶广芩老师在这本书里中分享的故事,尤其是关于顾大玉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经历。

透过这本书让我不禁反思如今的一些现象。

现象一:留学热潮!

我读高中时,第一次直面留学问题。我不知道那时是不是属于热潮期,身边就有很多家长四处奔波为孩子办理签证之类的东西。

妈妈的姨哥家的儿子年纪比我大一岁,大舅在他高考结束就办了留学。如今鹏哥留在德国,他发展很好专业也是他喜欢的汽车制造行业。

像鹏哥这样的是好的一种,毕竟他年纪可以独自应对生活和学习。

然而当留学成流行时,留学生的年纪越来越小。

我变不成美国人,也早就忘了中国人是什么滋味儿了。”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台词,它道出了多少人对国外的向往。

而那个年代在异国的焦虑与迷失,如今的留学生同样感受到了这样的焦虑。

一份启德教育与前程无忧、应届生求职网联合发布的《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

从2008年开始,近十年我国留学归国的平均增长率是 24%。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而留学归国人数达到51.9万人次。

而这些海归学子们遭遇到了就业尴尬, 首先我国就业招聘时间与国外大学毕业时间不同。

其次我国高考后入大学读书率升高,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率偏饱和。 企业对毕业生的实战能力要求变高,相对来说海归学子的优势已经不如几年前。

所以家长盲目的让孩子留学,是不可取的连续投资行为。而且因为留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和国外大学为了吸引国内学生而放宽的入学制度,这就造成了毕业证含金量的大幅缩水。

清·郑观应在《盛世危言》里说:“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教育孩子是要根据孩子具体情况而定,而不是追流行看表面现象,这样最终会有很多孩子陷入“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现象二:补课热!

如今无论是在学校门口,还是在等孩子下课的补课班门外,家长们聊的话题就是:你家孩子这次考多少分?提分了吗?看来这块不行还要换个更好的老师才行……

现在孩子读书家长比孩子都累,家长们的彼此较量让孩子学习变得很累。

是真得累,别管是小学还是面临中考的学生,没有报补习班的太少。

现在不报班的就两类人:学习基本是“混”的学生,还有家庭经济拮据无力承担高补课费的人家。

家长和老师热衷的补课热, 就像电影院看里看电影的“剧场效应”。 本来是轻松的学习过程,却因为盲目跟风补课而付出更高的代价。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曾指出:学龄期孩子处于两个重要的人生阶段:

第一阶段孩子正处于逐渐形成自我概念的时期,外界环境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补课会让你的孩子失去自信,他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从而让孩子出现自卑心里。

第二阶段是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的确立,孩子会思考自己所积累的过去经历中的生活策略。 然而父母亲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就报各种补习班,造成孩子对过去努力的迷茫。因为一段时间努力没有取得好结果, 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性格孤僻,脾气暴躁 。

补课不是绝对不好,而是要视情况而定。 不能被动的给孩子“填鸭式”教授知识, 孩子会在这样无休止的学习中感到厌烦,从而排斥学习。

人生就像走路,走累了就歇歇。给生命一个自我选择的机会,而不是被拴上一根绳子拽着往前走。

就如叶广芩老师在书中表达的:生活中常见又很难得的就是这人间烟火气!而我们都是依附这些烟火气而活的平凡人。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感受到蹒跚学步时的跌撞乐趣,第一次懂得分辨是非的兴奋,年长后对走过岁月的回味,这些零零碎碎的生命足迹就是幸福!

最后用叶广芩老师的话送给大家: 愿每个平凡而寻常的日子里能怀揣无限乐趣,度过很多的分,度过很多的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