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即位面对的问题..(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北魏孝文帝时期,人民因久居中原而逐渐受到汉文化的渲染,孝文帝有见及此便进行全面汉化,顺应时势。希望透过汉化来解决北 魏国内的问题。除此之外,更欲以提高统治权及打击贵族暮气。再者孝文帝推行汉化的原因亦可以客观及主观性去讨论,又讨论汉化的成效能否达到文帝最终的目 的。现论述如下: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客观因素 *** 政治势力逐渐抬头,北魏游牧部族以强悍的武力征服中国,其统治农业社会的经验本不充足,为求便于统治与学取统治经验,实 非引用文化先进的 *** 不可。入中原后,此种需要更为迫切。因为中国的北方自五胡乱华后,就陷入长期混乱之中,地方秩序全靠贵族豪强来维持,他们无形中成为 地方之实际统治者,故要想统治中国,巩固政权,势非得到此等豪族的合作不可。自始,豪门世族的优秀分子被大量网罗,汉臣大量增加,更掌诏令或参帏或赞庶 政,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文帝欲以 *** 的势力来提高治权。 中国儒学经两汉魏晋发展后,于五胡乱华之际受到极大的摧残,但当拓跋氏平定北方,社会比较安定,儒学遂得以复兴,而南方的学者亦有此流,对北方儒学之后兴 亦有帮肋。早于世祖平凉州时,将河西士人集体徒平城,搜罗大量的传士,令各地的名传齐集北方。到孝文帝时,儒学进一步盛行,不少鲜卑贵族受到薰染,故孝文 帝本人就长于文学和礼。为他指出了一条治国应走的路,推行汉化。 游牧民族的文化太低,只求维生,不谈享受,因此一旦征服较高文化,又往往因追求生活的享受,而反被较高文化所征服。加上他们道德观念本极簿弱,束缚力较 弱,故易流于奢侈,日趋腐化,使原有犷悍善战的风气乃回渐丧失,无法维持政权,拓蹳氏也不例外。北魏自太袓之后,问题日益明显,到孝文帝时,虽未达极点, 但已有迹可寻。犷悍之风气隋之丧失,令统治权受到动遥。故以武力维持其统治地位的企图,既不可恃,孝文帝遂不得不谋全面的汉化,把立国基础由武质一变为文 治,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武质之丧失而动摇其政权;一方面又符合汉化的自然趋势。再者,全面汉化亦可以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念以稍稍约束宗室之中的贪残无行与腐败 奢侈之风。 其次,魏初的征讨原与劫掠不分,战争胜利,敌人的子女玉帛牛马匹都一起掠夺,朋比瓜分,因此战争不单是政治行为,也是经济行为。因战争有所获,军士都能出 死力作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建国之后,政治略具规模,军队征讨时的掠行为渐受到限制。丰裕的生活过久了,不但生命比以前看得重要,出生入死的作战, 亦不能吸引其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恐惧的心理。因此,北魏军队渐丧失战门的力量,如任其继续必至崩溃。孝文帝欲求挽救之法;一是用强制的手段,使拓蹳旧人与 *** 隔离,恢复其强悍的游牧之风,二是全汉化,融汉胡一家,消除彼此间的歧视,奠立长沾。前者的可能性不大,遂使孝文帝推行汉行。 此外,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于各方面都有较游牧文化为高的使用价值,故游牧民族向汉文化学习与融和是必然的而鲜卑入主中国之后,面对繁华绚烂的汉文化,耳濡目染早已同化于 *** ,故此,孝文帝推行汉化,从客观因素来说可谓顺应时势。 除了客观的因素,孝文帝个人的喜好更为重要,正当社会情况已经改变,故孝文帝欲更有效地推行汉化,便决定由上移下去做起,他个人主观的因素亦对汉化起了重大的影响。 孝文帝的袓母对他影响甚大,他生而丧母,即为太后所养。而太后本是 *** 通书知礼。更亲受其教育,使文帝学识优异。并于孝文帝在位时,正值儒学文学并盛,朝 中济济多士的时代,故造成孝文帝响慕华风与杰出的文才经术。再者,于太后驾崩,文帝坚持以古礼行事,改变原有的丧莽制度,废革代北魏鲜卑族的传统习俗,格 外显出孝文帝对汉文化的喜好及对汉化的一意孤行。 加上,孝文帝有统一中国的雄图,鲜卑人虽以其强悍之气统一了中原之地,但南方仍有齐与之隔江对峙,而鲜卑旧族则逐渐因优悠逸乐的生活而丧失其战斗力。孝文 帝眼见于此,欲藉著推行汉化融合胡汉民族,洗脱一切的暮气及腐败之风,以巩固的立国基础,再望去统一中国。因此,汉化是他统一中国的先决条件。 从客观及主观角度去分析,孝文帝推行汉化实为顺应时势及掁兴鲜卑族及统一中国的必要性,现论述他进行汉化运动所收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而这些成效能否达到孝文帝的目标。 所为成效,可分为正面及负面,孝文帝推行汉化运动的正面目的故然是汉化,但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透过汉化运动去巩固政权,改革军队掁兴鲜卑族,务求统一中国,但究竟汉化后能否达到文帝预期的成效,现论述于下。 从正面的成效来看政治改革方面,文帝迁都洛阳,由于平城僻处塞北,户口稀少气候严寒,河流缺乏,又常有水旱疾疫,粮食常见不足,故平城仅可视为用武之地, 不符合文治之国家首都原则,加上北方保守势力,对他的改革有一种难以排除的压力。故此,若不离开平城,则不可能有效推行汉化。才能成功打破鲜卑族积累多年 的暮气, *** 其重复生机,并离开鲜卑权贵的影响,建立一个中国式的文治礼乐国家。 官制的汉化,孝文帝以王肃订定官制,去除鲜卑官名。依魏晋制度置三师、三公、尚书、九卿等中央文武官吏,文颁行官禄制,成功禁绝贪污,官吏脏一匹者死。 经济方面的成效,孝文帝于太和九年从李安世议,下诏均田,把土地均分予农民耕种,此外又力行租庸制,减轻了人民之负担,如北魏当时规定凡一夫一妇之户,每 年缴帛一匹,粟二石;男丁并须服国家兵役,行之长制,「魏初不立之长,故民多荫附,荫附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故此,为保均田制施行及控制农 民,于太和十年行之表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调。通过此制把荫户从宗主手中归入国家户藉之下。 士族制的订定,孝文帝用李彪议应于 *** 中选择高门,召来京城与鲜卑贵族同檥受官,以争取大族支持及防其投向南朝。这样令鲜卑与汉族社会的习惯越趋越近。再 者,改姓氏禁归葬,鲜卑族的姓氏多为复姓,与 *** 之性一听而别孝文欲使其简化。姓氏统一促进了迁洛鲜卑与汉族合流。禁鲜卑服饰及语言,孝文倡导衣冠礼乐, 太和十八年令族人所穿衣服须依汉制,又奖励胡汉通婚,孝文帝鼓励鲜卑与 *** 大族通婚自己更选择了济河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等女子作后官,从而消除了胡 汉间的隔阂,形成一个强固的统治集团。为配合汉化,孝文帝极重汉文化教育推行。建立国子学、太学、命鲜卑官员把子弟送至太学学习。 此等乃孝文帝汉化的正面成效,而反面的成效如下: 负面的成效,汉化运动后,导至鲜卑内部不和,迁都后,北魏内部出现了派系的分裂,反汉化的保守派认为此举必消磨鲜卑勇武之风尚,且欲奔返代北。此外,由于 汉化愈深,武人地位愈形低落,他们得七进路难,有的更被称为「代来寒人,被鲜卑贵族及汉族七人排抑,故引起他们的抗争,这些六镇的士兵起初「专擅肥美,瘠 土荒畴以给百姓」,但迁都后弄到「供民并累,率皆饥俭」故经济日困,遂于523年,六镇镇民爆发大规模叛乱,北边几尽成盗区。 孝文帝采用汉族的门第制度,制定姓族,当评定门第后乃严格根据门第的高下来选拔人才,所以北朝的「以贵承贵,以贱袭贱」的门阀制度,也就在此时确立。另外 北魏初以六镇守边,但迁都洛阳后武备渐弛。因在一种长期的太平状况下,鲜卑统治者养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意念,结果使北魏安定之局面遭遇动摇。而且在南迁的鲜 卑人中,因学习 *** 的柔靡之风,故由一强悍民族而变成文弱。 汉化又使鲜卑人落后的生活文化提高,但鲜卑人在汉化的同时,必须延用 *** ,以收其效。故政权亦渐渐落入 *** 手中。北齐的高氏,西魏的宇文泰执政时,他们都 能重用 *** ,尊为帝师。此外,北魏早期的军队是由鲜卑人充任的,但汉化后,习染了汉族柔靡贪逸之风气,故鲜卑人当兵者日少, *** 当兵者日多。故军权亦转到 *** 手中。这些便是孝文帝汉化的成效。 总括而言,孝文帝推行汉化运动的目的是希望透过这次改革以提高政及打击贵族的暮气,而经此改革后,基木上已受其成效,达到汉化的要求,但成效中可分为正面及负面,正面有助孝文帝巩固政权,负面则是其意料不及的。
参考: kscampus/~ks-chis/treatise/0006
楼上好good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