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杜甫的一句诗(杜甫本人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3

最能代表杜甫的一句诗(杜甫本人的)

“为人性僻求眈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则是凡子美胸中流出者,无非惊人之语矣。读其集者,当知此言不妄。
言老杜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浪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回,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者,当与渠同参。
例如他的诗句
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2.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他皆类此,不可遍举
3.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 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
4.或红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5......

最能代表杜甫风格的诗

“忧患诗圣”
1、杜甫的诗风最大的特点就是“沉郁顿挫”,而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他的诗风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早年的“意气风发”和中年以后的“悲愤沉重”;
2、早年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代表作有《望岳》,其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为读者所称道;
3、中年以后的“悲愤沉重、忧国忧民”----代表作有《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等。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杜甫的代表诗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贵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杜甫的代表诗

早年唐盛时期:《望岳》·······
晚年 :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 别》,《春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晚年比较悲凉的诗多一点,也更有名吧

请用杜甫的代表诗来介绍杜甫一生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编辑本段]【题解】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编辑本段]【注释】
①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
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②恨别:悲恨离别。
③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④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
⑤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⑥白头:白发。
⑦城:指长安城。
⑧浑:简直。
[编辑本段]【译文】
国都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著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鸟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戴不了了。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远处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杜甫代表诗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溼声啾啾。
春望
【题解】
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题解】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徒,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三吏》,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题解】
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 *** 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溼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溼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的组诗代表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 *** 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援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物件,往往是既联络自己,也联络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用杜甫的诗句描写杜甫或杜甫的一生

评论的诗好像没怎么见到过,评论他的对联到是不少,我给你摘录了下来做参考,希望对你有用。
挺身艰难际;
张目视寇仇。
大廨,进草堂正门,过石桥,穿梅林便是大廨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何绍基题大廨
杜陵落笔伤豺虎;
爱国孤悰薄斗牛。
*** 题大廨。 杜陵: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孤悰:孤苦的心志
忠爱托诗人,李谪仙差许齐名,奚屑三唐科第;
栖迟因地主,严节度颇称知己,尚留数亩湖山。
陈次山题大廨。 李谪仙:李白。 严节度:严武,杜甫因安史之乱流寓成都,严武委他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陈毅集杜诗题诗史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诗史堂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沈葆桢题诗史堂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诗史堂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之孤愤去来今。
陈逢元题诗史堂
即今耆旧无新咏;
何处老翁来赋诗。
诗史堂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诗史堂
此间位置安排,居然广厦,拾梅花能得韵,抚修竹能得声,嘻,先生能耽咏否;
当时艰难险阻,久作寓公,望湘衡则无家,叩关陕则无国,噫,君子亦有穷乎。
樊荫荪题诗史堂。 寓公:寄居他乡的官吏
千古此诗王,流寓遍襄阳烟水,蜀道云山,故国有思,常感秋风怀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只陇右词臣,咸阳节度,京华在望,每因泪雨忆长安。
诗史堂。 五陵:指汉代长陵、字陵、阳陵、茂陵、平陵。 词臣:李白。 节度:严武
荒江结屋公千古;
异代升堂宋两贤。
谢威凤题工部祠
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最能代表杜甫一生的是他的那首诗 请教!

杜甫一生有三个主要阶段:读书和壮游,困居长安,漂泊西南
写出这三个阶段的代表诗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邱旁。 (杜甫:壮游)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困居长安)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溼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漂泊西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