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对联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导语: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该建筑也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相关对联

  上联:玉笛吹融两江雪;

  下联:梅花撒满一城春。

  上联:羽觞三醉重湖晓;

  下联:铁笛与声万户秋。

  上联:与谁重访辛家酒;

  下联:到此难忘崔子诗。

  上联:游客重来,举手欲招云外鹤;

  下联:仙人几度,临风催放笛中梅。

  上联:忆曩时黄鹤飞来,曾闻玉笛;

  下联:看此日白云霭去,难识金丹。

  上联:一楼胜境招嘉客;

  下联:三楚奇观入画廊。

  上联: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下联: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上联:一笛清风寻鹤梦;

  下联:千秋皓月问梅花。

  上联:邀鹤谈心,云出常怀油沛志;

  下联:登楼纵目,江流不尽古今情。

  上联:眼底江汉空色相;

  下联:楼头云鹤复归来。

  上联:岩洞出宾,曾树八仙楷模;

  下联:鹤楼依阁,共增三楚雄风。

  上联:修道何须必骑鹤;

  下联:有缘仍许再登楼。

  上联:醉月几飞觞,何须搁笔题诗后;

  下联:吟风还弄笛,且喜人归在鹤先。

  上联:自从大地金雷,辟开光天一片;

  下联:毕竟青霄黄鹤,飞腾世界三千。

  上联:追寻黄鹤千年杳;

  下联:不让元龙百尺高。

  上联:拄地撑天,千古江山千古画;

  下联:脱胎换骨,一楼风雨一楼诗。

  上联:云开天可语;

  下联:诗伴鹤来归。

  上联:云淡千秋,崔子留诗曾太息;

  下联:楼高百尺,费公骑鹤定归来。

  上联:星斗摘寒芒,古今谁具摩天手;

  下联:乾坤留浩气,霄汉常悬捧日心。

  上联: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下联: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上联:向江汉凭栏,作颂愿为尹吉甫;

  下联:让英豪下笔,爱才谁似李青莲。

  上联:仙鹤立高峰,鹦鹉龟蛇齐舞拜;

  下联:神龙归大海,波涛风雨尽欢呼。

  上联: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

  下联: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

  上联:我辈复登临,昔人已乘黄鹤去;

  下联:大江流日夜,此心吾与白鸥盟。

  上联:翁如跨鹤来游,还记亭边仙枣;

  下联:我欲凌风飞去,又听笛里梅花。

  上联:王粲登楼,犹往昔依然城郭;

  下联:令威化鹤,又归来如此江山。

  上联:叹浮世何求,仙人宛在;

  下联:恨知音绝少,玉笛无声。

  上联:素云拥黄鹤;

  下联:碧落跨青鸾。

  上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下联: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上联:胜迹重新,不见云中来鹤影;

  下联:江城如旧,还从笛里听梅花。

  上联:三镇风光来眼底;

  下联:千年云鹤在心头。

  上联:气吞三峡行云雨;

  下联:襟带五湖富稻粱。

  上联:骑鹤翔空,一瞬元黄新甲子;

  下联:神龙混迹,旁求忠孝作神仙。

  上联:瓢饮长江,一吞六七千里;

  下联:笛横大别,三弄十二万年。

  上联:偶然一枕游仙,蝶梦是庄庄梦蝶;

  下联:莫以半生嗜酒,醒人常醉醉人苏。

  上联:莫嫌我辈题诗晚;

  下联:又见仙人驾鹤来。

  上联:云开天可语;

  下联:诗伴鹤来归。

  上联:云淡千秋,崔子留诗曾太息;

  下联:楼高百尺,费公骑鹤定归来。

  上联:玉笛吹融两江雪;

  下联:梅花撒满一城春。

  上联:羽觞三醉重湖晓;

  下联:铁笛与声万户秋。

  上联:与谁重访辛家酒;

  下联:到此难忘崔子诗。

  上联:大江流日夜;

  下联:西北有高楼。

  上联:吹笛闻梅落;

  下联:登楼待鹤归。

  上联:城郭几前游,楼高应来黄鹤;

  下联:江山一长啸,笔搁何止青莲。

  上联:长笛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

  下联:大江千古,今朝都到眼前来。

  上联:碧云朝卷四山景;

  下联:流水夜传三峡声。

  上联:三楚雄风惊日月;

  下联:一楼兴替寓春秋。

  上联:三楚风云传盛事;

  下联:千古江山独此楼。

  上联:若青莲来饮一杯,何须搁笔;

  下联:如费祎留连半日,岂敢为仙。

  上联:清江浮暖日;

  下联:黄鹤弄晴烟。

  上联:千古题诗到崔李;

  下联:本朝制义在熊刘。

  上联:抱郭江流,触耳似闻仙笛弄;

  下联:凌霄楼起,举头仍是白云飞。

  上联:百代题诗至崔李;

  下联:一楼抗势压江湖。

  上联:白云在天外;

  下联:明月满楼中。

  上联:把酒向云天,试邀黄鹤千秋上;

  下联:凭楼问江汉,曾历红羊几劫来。

  上联:醉月几飞觞,何须搁笔题诗后;

  下联:吟风还弄笛,且喜人归在鹤先。

  上联:自从大地金雷,辟开光天一片;

  下联:毕竟青霄黄鹤,飞腾世界三千。

  上联:追寻黄鹤千年杳;

  下联:不让元龙百尺高。

  上联:拄地撑天,千古江山千古画;

  下联:脱胎换骨,一楼风雨一楼诗。

  上联:游客重来,举手欲招云外鹤;

  下联:仙人几度,临风催放笛中梅。

  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景点介绍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黄鹤楼得名,有“因山”、“因仙”两说。唐《元和郡县图志》称,“吴黄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而唐《图经》则有“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因以名楼典故。与此相类似的'还流传着仙人子安乘鹤、吕洞宾“跨鹤登仙”等故事。昔之论者曾为二说聚讼不决。余以为,就得名时序言之,实证性的“因山”名楼说似在前头,三国东吴于黄鹄矶初建戍楼之际,“鹄”、“鹤”音转,成“黄鹤楼”之名;而“因仙”说大约兴起于道教仙话盛行的南朝时期,至唐代则因文人题咏而播扬广远。“因山”说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说却令赏楼者插上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说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远。

  黄鹤楼历来是“临高台而极目”的绝佳去处,所谓“登临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这种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骚人墨客来此,对景兴怀,或体味清风明月,叹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遥领园野壮阔,抒请缨报国、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咏楼诗词千余首,楹联近千副,文赋过百篇,匾额无算,而尤享盛誉者,莫过被推为“-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已成咏楼绝唱。崔诗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称名楼题咏三杰作。吟踪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咏黄鹤楼的不朽诗篇,“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极尽此楼飘逸神态,也令武汉三镇从此获得“江城”雅号。诗以楼名世,楼以诗行远,胜景与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发,并辉千秋。诚如清人楹联所云:崔唱李酬,双绝二诗传世上;云空鹤去,一楼千载峙江边。这里所谓“一楼千载峙江边”,若指人们心中的黄鹤楼倚江永存,则十分恰当;若就物化建筑而论,实情却“谓是今楼异昔楼,一楼毁绝一楼修”。自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黄鹄矶头筑军事了望台以降,千余年间,黄鹤楼多数时段作为登临游憩、宴客送远的胜地,其楼木制,故屡造屡毁,最后一座木结构古楼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个世纪后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丽的新楼,此为今人交相赞叹的“黄鹤百年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