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思维》:你要做一个听故事的人还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有一个盲人乞丐在一栋大厦的台阶上乞讨,旁边的纸板上写着:

“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

他是那么可怜,可是路过的人却很少回应他。

那天,一个女孩路过,她把老人的纸板拿过来,在背面上唰唰地写了几个字。之后,把纸板放回到原处。

奇迹出现了!

路人纷纷将硬币投入到老人的跟前。

日落将近,女孩再次路过。老人听到了女孩的脚步声,于是问女孩在纸板上写了什么。

女孩答道: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一天,而我却看不到。”

盲人和女孩描写的都是事实,可是女孩还说的是一个和路人相关的故事,和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我是个盲人,请帮帮我。”是个道理,而“这真是一个美好的一天,而我却看不到。”

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描述得到的结果不同。

现实看起来很真实,但,比它更有力量的是故事。

也正因为故事有力量,所以,当人们在人们创造它的时候,不仅仅是智慧的结晶,同时让人敬畏的是这故事背后的故事思维。

你不得不佩服那些能够用故事去感化别人,或者用故事扭转结果的那些人,他们一直在创造。

我们知道故事能够有这么强的力量,那,我,我们需要讲什么样的故事,才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呢?

作者安妮特·西蒙斯认为,要想提升我们的影响力,我们需要会讲六种类型的故事,这六种故事分别是:

第一种,告诉别人“我是谁”;

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讲自己的亲身经历。

第二种,说明“我为何而来”;

第三种,能提供愿景的故事;

第四种,能带给人智慧的故事;

第五种,能说明价值观的故事;

第六种,告诉听众“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这也让我想起前段时间在和出书策划人汤汤的在交流时,她建议我在写书的过程中,去挖掘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特色”,就是个人经历。

这,是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

所以,我也相信,在这样的启发下,尽自己所能,去挖掘出更多曾经在岁月中演绎而被忽视的情节,把它们编织起来,再做呈现。

你只有先感动了自己,才会有感动别人别人的机会。

小时候,到了夏日,特别是可以见到布满繁星的夜空时,我们就会在晚饭后,搬着自己的小板凳围坐在二奶奶家。

那个时候,烟雾缭绕在我们身旁,讲故事的老人们都喜欢抽水烟,一边抽着水烟一边跟我们讲故事。

有趣的是,每次听到故事,比如说牛郎和织女在天上相会、农民打倒地主南霸天、梁山伯与祝英台、抗日的故事时,一到好的结局时,我们小孩子就围着老人绕圈圈,之后欢呼起来。

那样的场景,印象特别深刻。

今天,在安妮特·西蒙斯的《故事思维》里,让我想起小时候大伙围坐在一起听故事的画面。

罗振宇说:

我想,小时候老人们讲的故事,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要向上、向善、积极、乐观。而今,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继续把这个接力棒传递下去。

或许,我们能够做到像乔布斯那样伟大的人物去影响和改变这个世界很难,可能我们能做到的也仅限于像文中开头那位小女孩那样的善举,甚至,可能你只是在讲给自己听而已。

不管是怎样,当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去改变这个世界时,那我们可以先去影响周围的人,用生命影响生命。

当有一天,你发现,原来讲故事要比听故事有趣得多,有挑战的多,那就大胆向前吧!

我们一起携手,去把属于我们的人生故事讲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