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虞世南《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杭州)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书法四大家”,所编《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

《蝉》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看起来是在写蝉,却无处不寄托着深刻的寓意:“有才华而又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

看吧,那小小的蝉儿低头啜饮清晨的露珠,它清脆的响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枝叶间流出。因为身居高处,它的声音自然可以传播广远,它的清亮歌声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啊!

前两句写蝉,“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暗示显宦身份(古人常以观缨指代贵宦)。“流响出疏桐”句,写蝉声之高远流传。“疏”可见桐树枝干的高挺清拔,与下面的“秋风”相映。“出”字把蝉声传送的姿态形象化,体现了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虽然只是写声,却可让人想象出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俊朗的高标逸韵。

三四句看似还在写蝉,却是全诗点睛之笔。在一二句的基础上引发议论,一“自”一“非”,正反呼应,表达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那种雍容不迫的风韵气度跃然纸上。

让人不由得会联想到作者本人,虞世南沉静好学,博闻多能,又直言敢谏,遵守礼法,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赏。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说他“全城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

由此可见,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应该带有自况的味道。诗人不以鲲鹏鹰虎自比,却以禅自喻,可见他老成谨慎,颇有自知之明性格特征。

一个如此有才华,又如此低调的人,他对内在美的追求,值得我们每个人景仰和学习。他的人格魅力,在中华灿烂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

自古有才华而又品格高洁的人很多,能够仅仅凭借才华人品,获取世俗眼里的成功并善始善终的人却并不多,屈原含冤抱恨自沉泯罗江,陶渊明隐居悠然见南山,自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却一生不受重用,忧国忧民的杜甫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可以说,这些历史名人不比虞世南差,但他们的命运却让人唏嘘。究其原因,千里马没遇见真正的伯乐啊!

虞世南自身已经十分优秀了,又幸运的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和欣赏,这是许多文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唐太宗曾以伯牙子期喻他和虞世南,这不能不说是虞世南仕途顺畅,流芳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常态。难道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吗?若真有济世之才,岂可甘愿被现实埋没?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千里马逐渐从前辈那里总结了经验教训,那就是:拥有才华还不够,品格高洁也只有当你到了一定的位置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学习生存之道也是当今人才必备的技能。

现实残酷,却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一种高标准严要求。是金子总会发光,相信真正有才华并具有人格魅力的人,终将让那些不学无术,品格低劣者相形见绌。那些人或许凭外力获得短暂的光环与辉煌,但时间会检验一切,大浪淘沙,真正有才又有内在美的千里马,一定会代替那些假大空的伪人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