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治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浅谈心灵治疗的事

我, 一名70 后女性, 一位 17 岁女孩的妈妈,在此, 分享我和女儿这几个月 的心灵治愈历程。感谢读到这段文字的你们,也希望这段经历对你们的亲子教育 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 女儿这些年来的成长境遇

女儿一直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存在, 她美丽可爱、乖巧听话、阳光乐观。从

上学至今, 成绩虽不是名列前茅, 但从小到大学习习惯非常好, 一直独立完成学 业上的任务, 努力自觉、独立坚强,一路努力顺利考进现在的上海市市重点高中。 作为父母,我们对这样的女儿非常满意。 所以,我们也一直努力工作,尽力为家 庭创造财富, 为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广阔的社会平台。我们自认为, 既 不是佛系教育, 但也从来不鸡娃,只不过和大多数父母的“毛病”一样, 会不自 觉地爱比较:比成绩, 比排名,并且在教育大趋势下给女儿安排各类补习班(女 儿都是接受的)。

女儿读初二时,曾经有一次月考后, 班主任来电话善意提醒, 说女儿学习压 力大, 考试前后心理容易崩溃,考试时心慌手抖、脸色煞白, 甚至一些会做的考 题因为紧张都不会了;考后躲到厕所里大哭, 觉得她考不好, 太差劲, 对不起努 力工作的父母,对不起父母给她提供的优越的生活条件(现在我明白, 这是“核 心信念”出问题了,后附注释)。这其实就已经暴露出女儿当时的一些心理问题 了,但是无知的我们根本没有重视, 更没有好好自省, 改变教育方式,只是草率 地想着,青春期的女儿慢慢会变好的……

就这样, 虽然跌跌撞撞,但女儿还是考进了市重点高中。高一新学期,女儿 跟我们商量, 计划选择学校住宿。我们举手赞同,坚信女儿独立性强, 必能适应 集体生活, 处理好人际关系。可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 女儿心理问题变得更严 重了。当她告诉我, 夜里常常睡不着觉, 痛苦哭泣;月考前特别紧张, 抓狂等等…… 听到女儿的这些诉说,我的第一反应却是: 不可能啊?才多大的孩子啊, 睡不着 觉了?! 这只是高一月考啊, 哪有中考紧张可怕?我甚至愚昧地怀疑女儿, 是否 是在逃避考试。我依旧简单地以为是重点高中学习竞争激烈,只要和初中时期一 样, 考试前后多陪陪就好, 坚持坚持,高中就一晃而过了(无知的想法, 现在想

来对女儿非常抱歉)。还好,女儿有强烈的自救意识, 坚持要去医院看病。我们

前后两次陪同去医院就诊,一家区精神卫生中心和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的心理科。 第二次量表做出来, 显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医生开草酸普兰片服用,降低焦虑。 我们遵从医嘱, 考前睡不着觉, 情绪不佳时服用。考完后, 没有深入了解女儿情 绪的实际状况, 就停服了 (又是错误的决定,心理疾病的服药一定要遵从医嘱, 不能随便停) 。就这样,勉勉强强坚持到高一学年结束,这学年共 8 次考试,女 儿缺考 2 次。情况已经这样, 我们还麻木不仁地以为, 欢快的暑假来了, 没有考 试,女儿心情就会变好。因此, 即使医院已经确诊, 我还是心存侥幸,依旧丢给 女儿满满的课外补习班时刻表……那个暑假, 女儿顶着烈日, 努力读完所有补习 课程,完成全部暑假作业。此时,我们依旧没有发现孩子的不开心, 觉得只要不 考试,女儿的抑郁症、焦虑症就不会犯 (无知真可怕)。

9 月份开学后, 女儿进入高二学年, 她看起来一切正常。第一次月考在国庆 长假过后。我和她爸爸努力调节家庭气氛, 一放假就带女儿去亲戚家聚会,目的 就是想帮她缓解国庆长假后的月考焦虑。生活表面上波澜不惊,其实背后危机四 伏。 10 月 3 日, 女儿托她的一个同学加我微信,把她积压许久的心理不健康状 况如实转告我。我大为震惊, 一则, 这个同学也是个有心理健康困扰的孩子, 但 她条理清晰、智慧善良, 她感同身受地向我描述女儿的近况和痛苦的心理, 包括 一些身体反应; 二是,女儿的情绪问题这么严重, 我们却一点都不知道, 还一直 以为只是考前焦虑。事实上, 即使不考试,她也很不开心, 心绪不稳定、食欲不 佳、睡眠不好、 多梦易醒。当天晚上,她先对我说, 国庆之后的月考还是无法参 加。当时她情绪失控, 大哭,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拒绝和我聊天, 拒绝和我拥抱, 她甚至有躯体反应,胃不适呕吐, 躲在卫生间大哭, 很痛苦, 不让我靠近……她 越是这样, 我越是揪心、焦虑,拼命盯着她问,急切地希望快点帮她解决问题…… 但是, 那时的状况是事与愿违, 女儿变得异常陌生,她把自己封闭起来,逃避我 们;我是万分恐惧惊慌, 束手无策……那一晚, 我们两败俱伤,辗转反侧、夜不 能寐。

接下来的几天, 家里弥漫着恐惧、压抑、痛苦、惊慌等等令人窒息的气息。 我这次总算慢慢地认识到: 孩子真的病了!可是我该怎么办? 向谁求助?身边哪 位朋友的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呢?我像无头苍蝇,热锅上的蚂蚁……思虑许久后, 我第一确定的是需要立马吃药,找到以前配的药, 是否能继续服用?就在这个时

候, 女儿的表现又惊到了我, 她说, 妈妈, 那个药不能吃了, 我觉得自己不是抑 郁症,感觉像边缘性人格特质(当时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懵了)。她说,我 听同学的推荐, 在收听杭州一位韩老师的线上课, 我要去杭州请韩老师面诊, 请 妈妈尽快帮我预约。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 女儿要什么,我就给什么, 不管杭州那 位是什么来头, 是否比上海医生厉害, 只要女儿相信他,她能开心起来, 我就要 陪她。

10 月 6 日, 我和女儿高铁去杭州时心里默想,如果杭州那里的心理咨询不 靠谱, 就当带女儿出去散散心, 看看风景。 无心插柳柳成荫,万幸的是, 此行救 了女儿和我,也是我们的“重生”。那一日, 女儿被诊断为边缘人格特质、轻度 强迫症、轻度焦虑症, 需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进行治疗。生物方面主 要是对症下药, 服用喹硫平治疗,让女儿心境稳定, 保证睡眠。心理方面主要是 由园园老师通过正念、 CBT 认知、核心信念治疗等科学方法改变女儿认知, 建立 边界感, 恢复社会功能, 找到兴趣爱好, 为自己的人生做主。社会方面主要是家 庭、学校等环境的改变,父母要改善家庭气氛、互敬互爱,教育方式统一, 同时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从那日开始, 我们开始接受全方位系统性、目标性的治疗, 加上各方面的配合, 女儿的心理问题改善很多, 特别是核心信念治疗阶段,女儿 的恢复状况突飞猛进。目前, 女儿还在接受最后的治疗和巩固,很快就能结束这 一段心灵洗礼, 她学到了如何与情绪相处, 如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如何建立边 界感,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切断无效联结,如何克服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 韩老师的心理咨询治疗, 科学系统可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家长和孩子在 他们的帮助下,一切都会慢慢改善, 未来可期。

二、女儿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说到这里, 大家一定会有疑问, 就如同我当初面对女儿情绪崩溃的匪夷所思。 这样看似“完美健康”的家庭, 这样的教育方式, 这样的女儿, 为什么会心灵“感 冒”?女儿为什么会不快乐了?随着治疗的深入, 随着女儿的改变, 随着我的学 习和自省,我总算领悟到以下几点:

(一) 女儿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方式的缺失造成的

上面的几个问题,让我思虑许久, 不断反省。从韩老师那里学习到,边缘性 人格特质(障碍)是什么, 表现是什么。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 普遍模式。作为青少年来说, 主要是幼童时有被遗弃、被忽视的阴影造成的。 作 为我女儿来讲, 父母没有离异, 也非“留守儿童”,自小到大,我们一直在她身 边, 她缺失的到底是什么呢? 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随着学习的深入, 我了解 到, 其实女儿缺失的是陪伴, 缺失的是当她无助时伸出双手需要的一个拥抱、一 个爱的回应。 我和她爸爸因为忙于工作, 常常加班、出差、应酬, 把孩子一个人 留在家里。她很早就独自去补习班, 寒暑假独自在家。我们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并 不是逃避接送任务和陪伴责任,而且期望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因 为我们从小在原生家庭也是接受这样的教育,因此忽视了这一代孩子的心理需求。 就这样, 在这样缺“爱”的教育方式下, 女儿产生了被遗弃, 不被爱护,不被重 视的感觉,进而又造成她错误的核心信念:我不可爱,我没有能力,我没有价 值……最终迷失在这样的错误认知里, 不能自拔。

幸亏我们遇到了韩老师和园园老师, 他们是黑暗中的一束光, 给我们指引了 正确的治疗方向。园园老师细心又有爱心, 耐心又很严厉。很多次当我顶不住压 力时,她训斥我:“你到底要的是什么? ”“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 你不顶, 谁顶?”……一遍遍、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告诉我:因为之前家庭教育的 缺失, 给女儿造成的伤害和痛苦, 需要我们弥补、重塑。我们需要有力量感, 能 够给女儿安全感和存在感。知识就是力量, 读书成就未来。这几个月来, 我翻读 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 从开始无法收听韩老师的课程(恐惧、担忧, 逃避听课) , 到后来每天收听,做笔记,勤思考, 勤总结, 加上园园老师的“课后辅导”,我 越来越有方向感,知道怎样做合格的妈妈,和女儿共同成长。

(二) 女儿出现的心理问题, 其实是我自身心理问题的折射

自从女儿生病后, 我的情绪也陷入绝境, 焦虑、绝望、无助、自责、自卑…… 这让关爱我的人更是担心:救助女儿的重担还要靠我, 而我一旦同样患上情绪病 后, 这一家如何是好? 父母本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处理自己情 绪的方式, 会影响孩子对自己情绪感受的信念。 而我如果任由自己的不良情绪发 展下去,必将影响到女儿的治疗, 而且影响我个人的健康和生活。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 我把女儿的问题当作一面镜子, 对照自己, 自我探究, 自我疗愈:我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 从小被同学羡慕, 独享父母的宠爱, 任

何喜欢的东西都不用争抢、唾手可得。父母都是高学历, 身居官职, 工作尽心尽 责, 受人尊敬。我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 物质条件比同龄人好很多。大学顺利 考进 985 高校,学习生活都得心应手,积极参加学生会工作, 并在大三那年入党。 大学期间, 我的生活费比大多数同学都多, 但是超级自律, 从不滥用, 努力打工 积累工作经验;毕业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入一家央企,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父母身体健康, 女儿快乐成长, 一切都美好、顺遂, 上帝把所有的好事情都赐予 了我, 直到女儿发生心理问题。但是, 追忆童年,其实我也不完全是快乐的。 因 为独生子女, 父母工作繁忙, 我偶尔也被托管到别的亲戚朋友家。他们的家庭中 都有几个同年龄段的孩子, 大家抢食、玩耍、皮闹、学习……这样热热闹闹的生 活场景很令我羡慕, 让我深深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回到自己家里, 安静、冷清, 因此, 孤独感、寂寞感成了我童年的一个记忆标签。而孤独和寂寞也是女儿告诉 园园老师的童年感受。

深刻反省后,我通透了很多。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 我拥有的物质生活比较  丰裕, 但是精神世界却有着“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孤独、寂寞。所以,在家庭以  外的陌生环境里,我努力做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习惯性地“讨好”或者“迎合” 更多的表扬, 惧怕“被批评”“被抛弃”“被忽视”……慢慢地, 潜移默化的成长  印记演变成更加的自律, 对自己更加高要求, 形成了 “非黑即白”的强迫性人格  障碍。 2021 年 10 月之前, 我从未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 因为我坚信, 是  父母当年的正确教育方式铸就了现在具有独立自由、自律自信、温暖阳光、乐观  善良秉性的我。但事实上,我已经具有了一些 “边缘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  碍”的特质,这些特质遗传或者是折射在了女儿的身上, 导致她形成了错误的核  心信念。 但我是一个成年人, 已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我, 明白安全感、存在感需  要向内在、向自我寻找,所以, 我没有出现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现在,我更是  通过学习心理疗愈,自我接纳、 放下焦虑, 进一步接受“不完美”,建立边界感,  发自内心地快乐起来, 尽心尽力地好好陪伴女儿。

(三)孩子的心理问题,务必从小重视

大家都说,社会人都已经内卷、 焦虑、抑郁了,心理不健康的人数不断递 增,到底是什么原因?心理问题是否会遗传?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如何治愈?这 些问题都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从我个人认知来看,原生家庭或者说父母的心理

健康问题肯定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以下几点需要引起重视:        1.消除病耻感  病耻感是导致孩子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第一因素。家长对

心理疾病的错误认知耽误了孩子的治疗时间, 影响了健康成长。研究表明, 50% 以上可以预防的心理疾病,都因为“病耻感”而延误, 心理疾病的科普工作任 重道远。 家长怕别人会戴有色眼镜看孩子,所以就不说出来,不治疗, 这样必 将导致孩子的病情更加严重。家长首先需要克服“病耻感”,要接受现实, 辨清 真相,要明白,越早确诊和治疗,只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学习越有利。 一开始知 道女儿心理出现问题时, 我也是遮遮掩掩、难以启齿,无法正确面对, 忍不住 用各种自以为正确的方式保护女儿——不让老师知道, 不让同学家长知道,甚 至于不敢向外人求救。直到女儿直面疾病的勇气鼓励到我, 她说:“这没有什么 啊,我们很多同学和我有一样的情绪啊……”“谁谁谁是双向……”“谁谁谁是 抑郁……”是啊,感冒了、骨折了,身体上出现任何问题了,我们理所当然地 求医问诊,大大方方地请假休息。心理疾病同样是疾病,为什么不能用正常的 方式对待?实际上,不能正确面对心理疾病, 主要是家长的问题。家长首先需 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 学会直面心理疾病,学会真正接纳孩子,用爱 帮助孩子。

2.扫除无知养育  很多家长让孩子吃苦头, 大部分是无知造成的。 自以为是 爱, 实际上是害。 无知者无畏, 很多父母只会生不会养, 把孩子扔给老人, 很少 陪伴孩子, 孩子成了有父母的“孤儿”;还有很多家长不懂孩子, 不知道孩子的 心里在想什么,只是根据孩子表面的行为或者自己的成长经验来判断。 孩子精 神非常痛苦时,或屈从、或尖叫、或哭泣、或叛逆,但是家长觉察不到孩子的痛 苦, 反而指责孩子“不听话”“任性”。这不是少数现象,而是一个在很多家庭 发生的残酷的事实。很多家长的无知正在伤害着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浑然不 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都在深刻地影响 着孩子。家庭和睦、浓郁的亲情氛围、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等,都是一个孩子 健康成长的客观条件。而我们家长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 无知地以为只要给 孩子丰沃的物质条件就万事大吉了,却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陪伴。可怜的孩子, 用“生病了”,不肯上学,“活着没劲”等等的呐喊向家长呼救,但是家长往往 不能正确地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渴求。那些活生生的病例提醒家长们,要真实

地面对孩子的情感需求, 妥善地处理亲子关系。同时, 我们也不能只治病,还 得找到孩子不良情绪产生的源头,不能再仅仅依靠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 而应当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相结合去治疗。家庭是孩子获得最初安全 感的场所,安全感又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就好比一栋高楼的地基。在孩子的成 长过程中,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而我女儿的心理疾病正是我们无知 养育造成的, 虽没有完全托给老人, 但是偶尔陪伴女儿也仅仅是和她待在一起, 没有互动、没有交流,女儿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失去安全感。

3.直面负面情绪  成年人的世界充满无奈。 大家都会抱怨,活在这个世道, 谁容易啊?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健康压力、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每个成 年人都会不时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悲观绝望的, 痛苦麻木的……,而大部分成 年人只是学会了隐忍或者是迎合 ,却从不敢真实面对或者接纳这些负面情绪。 在那些认为负面情绪有害的家庭里,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倾向于压抑自己的负 面情绪, 并将表达负面情绪视为犯错。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 何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时, 不会变通,只会一味地悲观、自责。 孩子是很 敏感的, 家长的负面情绪是藏不起来的。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父母是真平静, 还是假镇定,他们都能敏锐地从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言语调中判断出来。

当父母情绪和行为内外不一致时, 孩子很容易焦虑。有些悲观的孩子可能还 会把父母情绪不佳的原因, 归结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 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想 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 孩子总有办法知道我们的真实处境, 那何不干脆坦荡一点 儿呢? 允许自己表露负面情绪,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碰到问题不要逃, 逃避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大, 直面解决问题就是成长的阶梯。

所以,从上面三点可以看出, 不要以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小问题, 不要以为 那是青春期正常状况, 从而忽视它, 轻视它。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水平、人 格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最晚在孩子十岁左右, 就要开 始重视家庭教育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

三、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家庭环境, 没有一个人能摆脱环境的影响, 尤其是成年 之前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育理念、人生观、价值观, 无不在潜移默化中影 响着每一个孩子, 或正影响, 或负影响。父母都在拼, 到底应该“拼”什么?拼

财力?拼地位?拼房产?拼车?当然可以, 但是有个前提: 在给了孩子丰富物质 的同时,必须保证孩子有能力消受得起。如果我们奋斗一生, 给孩子打下丰厚的 家业, 反倒成了他们的累赘或者祸患, 那就得不偿失了。花了一堆钱, 牺牲了孩 子童年玩耍时间, 磨灭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和主观能 动性,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鸡娃”后果。那什么是优秀合格的父母?优秀合 格的父母是过好自己的人生,尊重孩子的人生,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眼界、 能力和实力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父母不学习,不自省, 就无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不称职, 不科学养育, 又会导致孩子的心智不成熟, 无法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体验。当代社会, 妈宝男、 公主病、 啃老族、 巨婴症、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年青人越来越多, 这些现象虽 不能全部责难于父母, 但是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理想中的亲子 关系, 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 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 位置。真正爱孩子的父母, 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 面对孩子的缺点, 家长要采取 冷静态度, 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 给予他适当的自由, 这有助于 发展与孩子的正常关系。

最后,我们知道合格的父母是怎样的?理想的亲子关系是怎样的? 可是到底 怎么改善亲子关系呢?大道至简, 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发自内心地关爱孩子。父母不得有功利心, 不得有得失心,不得有完美 主义。“教育回报率”这两年被很多教育学家、经济学者热议,这其中潜藏着成 年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暗含着我们对自己人生的不满和妥协, 同时也在无形中 影响着我们的孩子,所以无条件的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学习成绩和排名、 物质满足等作为你爱孩子的前提。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达到世界上有人无条件地爱 着自己, 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无所谓, 想让他永远安全感比较难。当然, 无条件 的爱和溺爱是两回事, 正确的三观和处世哲理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都是要靠父 母的耐心和爱心铸就。

2.发自内心地认可孩子。父母要学会发自内心, 精准表扬孩子,称赞、支 持常挂在嘴边。六成以上父母习惯于专挑孩子毛病, 很少表扬。有一种孩子叫“别 人家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贴标签行为, 会让孩子认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父母要学会确认孩子的优点, 欣赏孩子的优点。找出孩子缺点的对应优点, 然后

在孩子的身上确认这个优点, 放大优点,劝人改过必先美其长。父母要学会及时、 恰当地表扬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为,鼓励孩子做进一步的改善, 表达对孩子绝对 的信心。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信赖的态度, 表达出对孩子进一步改善充满了信 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 便会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和 毛病,以达到良性循环。

3.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来说,家庭是其成长的首要环境因素,因此家 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的心理品质及 人格发展。 这一条正符合韩老师提出的“社会”层面的心理治疗方向。 当孩子一 生下来, 就开始了我们家庭氛围的营造与构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 父母与他人 的情感, 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特别是影响到孩子对人与人之间各种角色扮 演及相互关系的认同, 即家庭氛围影响着孩子各种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应该用一种什么情绪去表达, 等等……家庭氛围最终 会影响到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行为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 即如何在社会当中去处 理各种关系。 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民主、平等、 积极正面、和睦、友爱等等, 作为家长, 我们需要做到不断学习, 提高文化素质、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思想品 德素质, 欲教子者先正其身,学会用事实说话, 如有问题和困难, 家庭成员似朋 友般协同解决。

4.建立边界感。在女儿心理疾病之前,我也偶尔听到这个概念, 但是无法 和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联结起来。幼童时, 父母与孩子紧密相连, 学习、生活都 无法谈边界的概念,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 世界观的逐步形成,很多操心的父母 仍强硬地主张接管孩子的人生, 然后告诉孩子:“都是为你好”;“我们是爱你的, 所以请你按照我们喜欢的方式做事。 ”而亲子关系中健康的边界感应该具有以下 特质: 清晰的、保护性的、坚固但灵活的、为自我建立的。 作为弱势的无条件依 赖父母的孩子来说, 想要守住自己的边界那是极其困难的, 孩子改变父母几乎是 不可能, 除非孩子付出惨痛的代价, 比如患上心理疾病, 自残, 自伤,甚至自杀。 作为“貌似强势”的父母, 要做好自己, 丰富自己的生活, 寻找自己的价值,不 得把关注点全部在孩子身上,掌握爱的边界, 从容不迫地放手, 让孩子在松弛有 度的爱中,自由成长。

所以,  育儿是一场修行,  养的是孩子,  修的是自己

注 1:核心信念: CBT(认知行为疗法)中常用的一个概念,意即主导人的情绪和行为的 最根本最深层的,并且往往不被个体觉知的信念。这个信念就像是你的颜值和身高,可以被 微调, 不能被改写。它与生俱来,已经成为你基因中的一个序列, 正是这段不为人知的基因 片段,从你出生到死亡,悄无声息却意义深远地影响着你生活的点点滴滴。韩老师认为不正 确的核心信念被附注了三个标签:我不可爱、我没有能力的、我没有价值的。

Sinta

2022.3.13 —2022.3.29 感谢亲爱的爸妈、彤宝、纯、敏的支持和鼓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