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 求赞美欧阳修的文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2-05
风流宛在平山堂 耳畔传来流行歌手林俊杰《一千年以后》的歌声,心中便记起那个已历经1000年风霜雨雪、却依然响亮的名字——欧阳修,而他在扬州留下的故事也渐渐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更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尤以文学成就最高,是继承韩愈、柳宗元唐代古文运动而有所创新的北宋文坛盟主,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知府,于是,扬州有幸与这位文章领袖结缘,扬州的历史上便开始出现“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的“文章太守”。 欧阳修与扬州的种种渊缘,似乎都与他当年亲自指挥修建的平山堂有着割舍不断的关联。 一、太守亲建平山堂 离开滁州心爱的醉翁亭,42岁的欧阳修来到了扬州。虽然皇帝的任职通知书中不乏如“记言动者,良史之笔,授之以清阶;督淮海者,广陵之区,委之以会府”等对欧阳修的赞美之辞,而且“可特授行起居舍人、知制诰、知扬州军州事、兼管内堤堰桥道劝农使,散官、勋、封赐如故”,似乎官职未变,只是任职地点的调动,但因为直言谏诤而屡遭贬谪的欧阳修知道,这一次也不可能是自己最终的定局。于是,乐观自适的欧阳修到任后便开始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蜀冈中峰的大明寺西侧,欧阳修发现了一片清幽古朴之地,便在此构宇建堂。登临该堂,可远眺江南对岸诸山,“远山来与此堂平”,欧阳修因而命名其为“平山堂”。平山堂落成后,欧阳修又亲自安排种植花木,他要将此处布置成自己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深白浅红宜相间,疏密还须仔细栽。我思四时携酒往,不叫一时不花开”。而且,欧阳修特别在堂前种植了垂柳一株,后人称之为“欧公柳”,并成为一种典故常常出现在纪念欧阳修的诗文之中。 平山堂上,欧阳修在公干之余宴饮群贤,一时传为佳话。《避暑录话》载:“(欧阳修)公每于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据说,这便是今天“击鼓传花”这个游戏的起源。 也是在平山堂下,欧阳修一边修建了“美泉亭”,一边撰写着《大明水记》,文中盛赞被唐人评定为“天下第五泉”的泉水:“此泉为水之美者也。”加上大明寺中茶场出产的平山绿茶,美泉之水泡醇香之茶,色碧茶香,相得益彰。 今日的平山堂是以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遭兵火毁圮重建的建筑为基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宏宇五楹,面阔五间,堂中悬“平山堂”大字匾额。堂中甚多楹联,以“晓起凭栏六朝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最为著名。那副“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的楹联,是徐仁山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苏轼的《放鹤亭记》等宋代四大散文家的四个名篇中的句子而成,巧妙集句,贴切地表现出平山堂迷人景色,可惜今已不存。 二、思念吟成《朝中措》 皇佑元年(1049年),欧阳修调离扬州赴颖州任。直到嘉祐元年(1056年),欧阳修已从扬州任上离开七年,但他却一直对扬州念念不忘,一直牵挂着他在蜀岗之上主持建造的、“壮丽为淮南第一”的平山堂。因此,当他得知好友、著名诗人刘敞(字原父)将要出任扬州知府时,不免又勾起了他对平山堂的思念之情。刘敞临行之前,欧阳修有《朝中措·送刘仲原父出守维扬》一词相送,词曰:“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樽前看取衰翁。” 欧阳修笔下情不自禁流淌出的词句:“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既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对刘原甫才思敏捷、气度豪迈的赞颂,又可以当作是欧阳修的自我写照。而诗中的“文章太守”一词,更在后来成为一种风流儒雅、才高意广的象征和代表,成为历代官员效仿的榜样、追求的目标。也正是从欧阳修起,才有了“扬州太守例能文”的说法。 后来,刘敞到扬州任后,又以《游平山堂寄欧阳永叔内翰》为题寄诗给欧阳修。欧阳修接到该诗后,立即以《和刘原甫平山堂见寄》应答道:“督府繁华久已阑,至今形胜可跻攀。山横天地苍茫外,花发池台草莽间。万井笙歌遗俗在,一樽风月属君闲。遥知我为留真赏,恨不相随暂解颜。”末句“恨不相随”之辞,表达了欧阳修对扬州、对平山堂的思念之深切。 三、追思恩师谷林堂 就在平山堂的后面,还有一座名为“谷林堂”的建筑——那是欧阳修的学生苏东坡为纪念恩师而特意修建的。 嘉祐六年(1061年),26岁的苏东坡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献《进策》、《进论》各二十五篇,系统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欧阳修极为赞赏苏东坡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曾当着别人的面公开说,“像苏轼这样出众的人才的确难得,我真的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呢!”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这便有了元代脱脱在《宋史》中记载的“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欧阳)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大家,除了欧阳修自己,竟全部是由他举荐而名闻天下的。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苏东坡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没齿不忘。熙宁七年(1074年),苏东坡由徐州改知湖州路过扬州时,恩师欧阳修已逝世二年。旧地重游,回首往事,苏东坡感慨万千,于是便在平山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悼念恩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首词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恩师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如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 元佑七年(1092年)二月,57岁的苏东坡从颖州改知扬州。虽然苏东坡仅在扬州任职半年,但他在公余经常来到平山堂追怀恩师。为纪念恩师,苏东坡在佛殿之后专门修建了谷林堂,并赋诗《谷林堂》:“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美哉新堂成,及此秋风初。我来适过雨,物至如娱予。稚竹真可人,霜节已专车。老槐苦无赖,风花欲填渠。山鸦争呼号,溪蝉独清虚。寄怀劳生外,得句幽梦馀。古今正自同,岁月何必书?”“谷林堂”的名称就是截取这首诗首联两句中的第二字而得来的。 四、百姓立祠祀欧阳 虽然欧阳修在扬州任职不过一年时间,但他先是坚拒不受淮南转运使吕绍宁进献的所谓“羡余”之钱十万,而后又施行“宽简之政”安民不扰,特别是他“天性仁恕,断狱常务从宽”,“故凡死罪非已杀人而法可出入者,皆全活之”的做法,从不枉杀无辜。一系列的仁政爱民之策,赢得交口称赞,欧阳修在扬州的佳誉也日渐其高。 欧阳修在扬州任上,还曾在后土庙(今琼花观)兴建“无双亭”,保护并推介独一无二的琼花,并作诗云:“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在这首诗中,当年的扬州太守,已经早有预见地定下了今日扬州的两朵市花——琼花和芍药。 因为惠政而深得民心,在欧阳修生前,扬州百姓就曾为其建有一座生祠。后来年久祠废,人们便改祀于平山堂。《扬州府志》(雍正十一年刻本)卷十四“祠祀”有“欧阳文忠公祠”条目,书中记载道:“宋庆历中,欧阳文忠公知扬州,民感其德,为立祠,岁久圯废,改祀于平山堂后楼。” 今天的欧阳祠,中楹供石刻欧阳修画像,厅堂正中悬“六一宗风”匾额。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乃是指欧阳修《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一个老翁。 最被人们目为神奇的,是祠堂中供奉的欧阳修石刻画像。此像乃是光绪年间欧阳修的裔孙欧阳炳在京城做官时,花了一千两纹银,通过太监的关系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的,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后来,他又在扬州重金延聘了当时最著名的石工朱静斋,按照那幅画像刻于石上。由于镌刻时巧妙地运用光线的折射,使得画像有了“远看白胡须,近看黑胡须”的特殊效果。“文革”中,大明寺和尚为保护画像,曾用石灰对其涂抹加以掩盖,上世纪80年代后,画像重见天日,人们常驻足其前,品赏再三。 五、代有俊贤咏山堂 宋末以后,扬州几经动乱,平山堂也曾一度荒芜。但无论作为建筑物的平山堂存在与否,人们只要经过扬州,仍然会提起历史上的那座永存于人们心中的平山堂。 苏东坡的学生、可谓是欧阳修“徒孙辈”的秦少游在游访平山堂后,和苏东坡(字子由)之韵,作《次韵子由题平山堂》。诗云:“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收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因此,平山堂又被称誉为“淮东第一观”,现在,大明寺山门之侧石刻的这五个斗大的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元代翰林编修、诗人陈孚路过扬州曾专门寻访平山堂,当时的平山堂已荒落不堪,他极其伤感地写下了《平山堂》一诗:“堂上醉翁仙去,芦花雪满汀州。二十四桥烟水,为谁流下扬州?”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作有《过扬州登平山堂》:“平山堂上草芊绵,学士风流五千年。往事难追嘉祐迹,闲情聊试大明泉。隔江秀色千峰雨,落日平林万井烟。最是登临易生感,归心遥落片帆前”。他笔下的“草芊绵”自然是指荒疏不整、未作修葺的平山堂。 后来,直到万历年间,平山堂才又被重修一新。 有清一代,平山堂在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关心下得到了很好的整治和保护,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诗句表达了对“开一代新风、逾四世不朽”的文学大师欧阳修的敬仰之情、景慕之意。康熙南巡时,曾连赐“平山堂”、“贤首清风”、“怡情”、“澄旷”四块匾额,并作《平山堂》诗,留下了“文章太守心偏忆,墨洒龙香壁上题”的诗句。乾隆在其三次南巡中留下了关于平山堂的诗句,分别有“蜀岗可是希吴苑,永叔何曾逊谢安”、“画舫轻移邗水滨,人思六一重游巡”、“西寺西头松竹深,欧阳旧迹试游寻”之句。康熙、乾隆的这些诗都被镌刻于石上,现存于平山堂后的“御苑”御碑亭内。 还是在清代,文人墨客们承继着欧阳修当年在平山堂诗酒唱和的传统,平山宴集、雅聚修禊,在扬州又留下了新的风流篇章,从曹寅的《早春泛舟至平山堂分韵》、郑板桥的《平山宴集诗》、陈章的《平山堂秋望》、黄慎的《平山堂看牡丹》这些诗歌的题目中,你便不难看出当时的盛况。 转瞬即千年,历史从未停下它前进的脚步。虽然欧阳修只在扬州度过了短短的一年时间,但他却在宽简不苛的为政之余,为扬州、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文化内蕴丰富的不朽建筑——平山堂,留下了文章太守的风流佳话。细看平山堂中高悬着的那块“风流宛在”的匾额,人们会发现,“流”字的笔划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据说,那是书写者的有意为之,他就是想借此悄悄地告诉后来者——文章太守欧阳修千年前在扬州平山堂所营造的风流雅韵依然如故,并必将世代流传、直至永远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