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体验式教学的步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实践方能出真知,结合诵读式体验式教学理念的研究,课题组开发了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的一系列课程,将诵读体验式教学理念应用于传统文化教学课堂实践中。

(1)整篇初读,知其文。 

  新课标指出:“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单一的传授知识概念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时,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比如观看视频,欣赏诵读片段等背景带入式诵读的形式,帮学生打开初读文本的大门。在《七律长征》中就用了诵读视频导入,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再经过教师的范读和点拨和讲解后自然能融会贯通、豁然开朗,在听读的过程中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节奏,进而缓解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畏难情绪,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出示毛泽东《七律长征》的书法作品让同学们挑战诵读,来进一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节奏把握情况。通过多种诵读方式和有趣的诵读引导,让学生沉浸在口、耳、眼等多重的感官体验中,让静态的、陌生的文本,在高低起伏的诵读声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既读熟了文本,又培养了语感,还让学生对毛泽东诗词的书法艺术有初步的感知。 (2)逐段细读,解其意。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余映潮老师的文言文诵读教学就非常细致入微,细到不仅对语音、语速、重音、停顿、等逐一落实,而且还会根据文本特点采用不同的读法指导,例如在讲授《唐雎不辱使命》一课中,采用背景带入式诵读,让学生从文中读出唐雎出使背景的部分,此外还有读出虚词、读出分号与句号等,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蒹葭》这一课例中,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也注意到了从细处入手,采用语句变化式诵读,首先慢读,找出描写主人公逆流而上的过程的词语,思考应该用什么语速读?读出什么效果?(学生试读)明确:读出道路艰险曲折,逆流而上的艰难。然后加字读,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苦苦寻觅,如果让你加一个语气词进去,你会选择加什么字?例:溯洄从之,哎!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哎!宛在水中沚。(学生试读)组后回归文本再读,诗歌是不能随意加字的,把感叹词去掉,把感叹的情绪放进原诗中。(全班齐读)这样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就更能理解并读出主人公的那份求之不得,追寻者寻觅而不得,迷惘中的坚守。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一定是文本主义的,一定非常关注文本内容的诵读品析,在这里决然看不到淡化文本,脱离文本的做法。朗读教学也一定是生本主义的,需要着力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阅读欣赏等语文实践活动。”

(3)文本跳读,品其韵  

韵,既是指韵律美,汉语言文字的音调、平仄通过丰富多彩的组合具有了音乐性,尤其是在讲究押韵和对仗的古诗词等文本的诵读教学中,语言押韵所带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无疑具有审美教育的功效。《蒹葭》一课例中,引导学生采用铺排反复式诵读来感受诗文的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有回环往复之美。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寻找小节的末字去发现韵脚的变换:第一节ang韵:开口度极大,读来有一种开阔昂扬之感,路途虽远,但时间还多,刚开始寻找伊人的追寻者内心充满了希望。第二节 i韵+平声:开口度变小了,调子也从阳平变阴平,这种上行的调子,有一种前行吃力的感觉。追寻的路途变得阻碍不易!第三节 i韵+仄声:开口度还是很小,而且调子变成上声调。ī í ǐ声调似乎逐渐弱小和不确定,主人公似乎越发迷茫。汉语中这曲折的上声调正好似追寻者曲折受阻的路途。从而读出在诗歌中随着韵律的变换,情绪也随之变换。 韵,又是指诗文的神韵,即对文本的文字和内容进行品味分析,从而感受其语言美。古人写作讲究锻字炼词,将其万千心绪凝于一字一词中。所以通过诵读品韵味,首先,品关键词,例如《黄河颂中》抓住“望、颂、赞”三个关键词来品味诗歌传达出来的对黄河母亲的赞颂之情。其次,品表达效果。例如《黄河颂》中“滚滚、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等词语赞颂了了黄河波涛滚滚、蜿蜒曲折、一往无前的特点。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此外还可以从修辞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诵读。再次品写法,四处“啊,黄河!”反复诵读,理解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对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之情。诗文中的写作手法很多,例如借景抒情、借物喻人、以动衬静等。运用这些品析语言的方法,带领学生在“品析——诵读——品析”的往复体验中,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亦或者品味文章的人性美,再者品味出大好山川的意境美,更有甚者品味出生命的思考。

(4)熟读成诵,悟其情(理) “熟读成诵”,既熟练地朗读到可以背诵(的程度)”,并且要明白文章的意思和含义。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我们在前面几个环节中完成了“读准——读通——读熟——读懂”之后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就能够实现当堂成诵了。这只是古诗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目标。根据一些文本的需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以读促写的目标。例如《黄河颂》课例中的当堂练笔:白衣天使颂、消防官兵颂等,以及第二课时的《长江颂》,都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用词、修辞、直抒胸臆等手法进行创作,并将所写诗歌配乐朗诵,表达自己对无私奉献的人们以及长江的赞颂之情,将所学知识内化成个人体验。 在《卖油翁》课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卖油翁或者陈康肃的角度来陈述事情经过以及个人心理,从而通过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式诵读吟诵自己的作品,以写代析、浅教深出,读写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明白待人接物的修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