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岛崂山之感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在我们中华民族东面环海的长长海岸线上,有一座最高的山,被称为是“海上第一名山”,它叫崂山。站在崂山之巅,来眺望大海,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与感动。“大海啊,大海,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海边出生,海边成长。”自己虽然不是生长在大海边,但这样的歌却一直会唱。一直相信,生长在大海边的人,受大海的影响,在性格中有一种豪迈与豁达。

        到达崂山,很想攀登到崂山的最高峰巨峰去看看山之巅的大海。但因带着两个孩子,行程总会受到很多限制。由于我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深喜爱,我便带着孩子们去参访了崂山著名景点太清宫。太清宫是道家的道馆,历史上曾经有著名的道士张三丰在这儿修炼过。“山有仙则灵”,据说在崂山现在还有一千多名道士在这儿修炼。

        崂山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叫“道士穿墙”,据说这个故事来源于蒲松龄写的故事《崂山道士》。当我们来到这处景点的时候,刚好有导游在讲解,说这一面墙,只有一生从未说过一句谎话或者心中无一丝毫杂念的人能毫不费力地穿过去。而拥有那样境界的人,天下又有几个呢?但在历史上,确实是有修炼到极高境界的道士,能轻轻松松穿越这道墙。在这座墙的附近,有一个亭子,是专门纪念蒲松龄而修的。导游讲解说,蒲松龄先生当年曾经坐在这一处写过《聊斋》。

        在游览太清宫的时候,有一处景点深深地吸引了我,那就是孔子向老子问道处。巨大的石雕,活灵活现地将老子与孔子两位圣人展现在游人的眼前。在这一景点处,有一棵唐朝时载得古树,经历了千年风雨的洗刷,依然郁郁葱葱。古树参天,它见证了太清宫一千三四百年以来所曾经发生过的种种故事。若果真能与古树“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话,一定能听它来讲述藏在崂山发生过的种种神奇的故事。

      遥想两千多年以前,孔子住在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老子住在陈国,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鹿邑。两处相隔千里,孔子为了向老子求教,不远千里,驾着车马,用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见到了老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说,他觉得自己见到的老子,像一条真龙,那样超然于世外。

      老子写的《道德经》,成为道家必读的经典,老子与孔子的思想极其地不相同。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主张少私而寡欲,主张“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觉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水能善下,故为百谷之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却莫能胜于水。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喜欢在出世的逍遥中,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在治国平天下中,他主张小国寡民,他觉得老百姓各安其分,各守其职。民乐其俗,安其居,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无须往来。

        据说,当年老子与孔子有这样一番对话,极其有名。当年孔子见到老子的时候,老子的牙齿已经脱落完了。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给孔子看,说:“你看,我的牙齿很坚硬,但已经脱落不见了。而我的舌头软软的,但依然还在。刚强坚硬的东西总是最先消失,而柔弱微小的东西却能更长久地存在。”老子主张的“柔弱胜刚强”,以柔来克刚,成为道家的中心思想理念。

      而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观念不太相同,他主张人活在世应该积极地有所作为。他觉得人活着,该争的还是应该争。比如当年周文王,周武王,如果不去争权争势,就不会灭掉无道的商纣王,而还天下一个比较太平安乐的周朝八百多年的兴盛。孔子主张推行周礼来治理混乱的天下,他积极主张统治者应该用中央集权的方式来治理天下,让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人人各安其分,不可以越礼乱伦,天下才能被治理的井然有序。

          他积极主张推行仁道,觉得老百姓人人倘若都能拥有一颗仁义之心,自然而然天下就能归于大治。他觉得让老百姓能做到“少私寡欲”是很难的事情,那就让老百姓在懂得礼与守礼中去让天下重归大治。

        老子苦口婆心地劝导孔子说,礼的在天下推行,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天下有一定的秩序,但礼的推行却无法使天下一直处于太平安乐之中。在《道德经》中,有老子这样一句话:“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在老子看来,当一个世道积极推行礼的时候,这个世道即将踏上大的混乱的开始。天地之间冥冥之中有一种势头是必然会发生的,是非人力可以改变的。

        但孔子太佩服周文王与周公了,他觉得周朝之所以能有八百年的兴盛关键在于推行了周礼,他觉得历史是可以借戒的。老子觉得自己说服不了孔子,就坦诚地告诉孔子,这个世界有太阳,就有月亮,有老子,就会有孔子,让我们各遵其道,好好修炼自己就好。

        老子的清净无为,少私而寡欲,绝妙的学问没有忧愁的出世思想,使得他成为神仙一样的人物,超然世外,不问红尘俗世中的种种争斗,不恋世俗之人所看重的富贵荣华。老子的一生,一直过着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无忧无虑,极其地自在而安乐。

     

        而孔子的一生,却在积极地有所作为中,要在尘世中有一番大作为,要教化统治者与老百姓能推行仁道,能克己复礼。因而他的一生,更多的是磨难,更多的是志向的难以实现中的郁郁不得志,更多的是体验到命运多舛中忧愁苦闷对他心的煎熬。好在孔子极其好学,因而在贫苦的生活中,也能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总得来说,老子的一生是洒脱自在安乐的,而孔子的一生却是充满困顿而一直活得颠沛流离,一直得不到统治者对他的接纳与信任。

        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一直留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灵魂深处。到底是该积极出世,有所作为呢?还是应该远离世俗,少私而寡欲,自在安乐,超然于世外呢?每个人性情不同,各自的行为自然也就不同。我们中华文化主张“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业”,这种思想观念,在每一个文人雅士的心中根深而蒂固。

       

        太清宫中最让我们震撼与留恋忘返的景点是太清宫最高处的老子的巨大石像,这一石像高高耸立在山顶。据介绍说,它是目前世界上所雕出来的老子最大的石像。只见老子高高站立在巨大的石坐上面,一手指天,另一手指地。如当年一出世的释迦牟尼佛一样,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就会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站在巍巍然的老子巨型石像面前,同时眺望着东方远处的大海,心中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我们站在山之巅,能看到千里景色尽收眼底,一览而无余。那当我们能将如老子孔子一样的圣人,他们的思想观念都能学会,能了然于心,一定会能拥有一种别样的人生境界,而借助圣人的思想,再来剖析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一定会有别样的情怀,对于天下的万事万物,即整个宇宙的看法自然而然会极其地不同。”

        在老子巨型石像所站立的下面,是一巨型的正方形石座,上面将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完好地雕刻在上面。我诱导自己的两个孩子将《道德经》各诵读五篇,而我自己这个书痴,却硬是将刻在上面的八十一章《道德经》全部诵读完毕,才罢休。孩子们呆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他们或者眺望远处的大海,或者看着山上的风景,或者听着他们的妈妈在认真地诵读《道德经》。

        有一种浪漫是写在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里的,在崂山太清宫老子的巨型石像前诵读一遍《道德经》,在品味老子的五千言中走近老子,来听老子对自己的一番衷衷教诲,那种感受是别样的。

      我自己这一生的性情,更多的是喜欢在出世的逍遥中不问红尘俗事,不恋世俗名利,不染俗世风尘。一种超然于世外的不争,使得我这个人看上去极其地傻,傻到一直喜欢事事让着他人,而从不喜欢与人争些什么。感觉自己的灵魂深处,更多藏着的是道家的思想。

        再加上这几年的攻读佛经,更让我自己不再留恋世俗名利。我自己这一生的命运,比较悲苦,总是事事难以如意,多病多灾的诸多不顺的经历,更加让我看破了太多太多。整个天下纷纷扰扰,灾祸不断,百姓正在水深火热之中。

          自己只是一介书生,深知没有什么本事能参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之中,但至少可以在“穷则独善其身”中首先修炼好自己,让自己能越来越远离恶劣情绪与习气对自己的纠缠,而让自己的过与错能越来越少。没有权利去管好别人,但至少有权利首先管好自己!

   

        在老子巨型石像的西边,同时有一巨型石牛。据说当年,老子老喜欢倒骑着青牛,行走在人世间。后来,老子骑着青牛,路过陕西函谷关时,写下五千言,最后在函谷关出关,不知最终去了哪儿。

      牛,象征着顺从,象征着忍辱负重,象征着勤劳善良,象征着坤道的厚德载物。在老子看来,人只要能修炼出深厚的德行,在能远离私欲的纠缠中去积极有所作为,自然而然能为天下之先。

        我自己最喜欢老子的这一句话:“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夫检,故能广。夫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前先。”想想人活在世,当拥有一颗慈爱之心,天地与我本为一体,万物本与我同根。

          执著于小我的私利、恩恩怨怨与是是非非中,是心胸的狭窄,只有将心胸拓开来,以爱己之心来爱人,以利己之心来利人,才能拥有“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的人生境界。

       

        人活在世,当善于检点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当反省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是否合于道,是否合于礼。人只有在不断地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中,才能真正成长好自己。所有的苦难与灾祸,都是自己错误的行为所感召而来。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若我们果真渴望着幸福如意的生活能降临,那一定得学会让自己能在远离与放下种种欲望的纠缠中才能让自己从苦难中得以解脱。

      一切罪恶,兼因贪着有我而生。贪着有我,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一切罪恶与灾祸的根源。摆不脱、放不下的我执,犹如困着我们的牢笼,使得我们生生世世在苦海无边中沉沦,倍尝种种劫难对我们的折磨。

        吾不敢为天下先,是指人活在世,当与人无争,与世无求,超然于物外中,就能不被物所累。想想我们凡夫俗子,活在这滚滚红尘中,每日起早贪黑地忙碌,苦了一生,累了一生,到底为了什么?无非是“天下熙熙,兼为利来。天下攘攘,兼为利往。”活了一生,所执著追求的无非是名利。

       

      我们都以为有了名利就有了幸福,可是却往往忘了:“名是僵来利是锁。”是名僵利锁一直害得我们身心一直在五花大绑中难得自由,难以解脱!是因太过分贪求名利,而让我们在与人争与斗中,与人产生了怨恨中的矛盾,而心伤痕累累!

        老子主张不争,主张在与世无求中去积极有所作为,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天下百姓,而不是为了去贪求私欲的满足。只因一心想着为服务于众人,一心想着为天下人谋福利,而在忘我与无我中,远去了小我的纠缠与狭小,而走向了大我的宽广与博大!大气的人,才能成为国之大器,成为国之栋梁,成为造福于天下黎民百姓的勇者、仁者与智者!

          我自己在老子五千言的一遍遍诵读中,深知自己的灵魂已经被老子的思想所同化。今生今世,我愿做那一只孤飞雁,不与红尘谁结怨。纵然如何地独来独往,但却从不寂寞与孤独。只因,这颗心一直是在充实与喜悦中。唯愿自己能越来越经营出无怨无悔的人生,而让自己这一生不白活一回!

        当我们娘仨从太清宫出来时,我们坐了大巴,停留在一处叫八水河的地方,在那儿我们吃了午餐。孩子们都有点累了,但崂山秀丽的风景依然吸引着我们,我们从这一处再次爬上山。

       

          没有想到,我们在这一处,看到了那一泻千里的瀑布,也看到了那静如止水的翠绿湖泊,也看到了在一处爱心桥上,桥的两面拴着数不清的铁锁,上面雕刻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向往着能拥有一份心心相印的爱情来走过这一生,总是向往着能经营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来作为自己身心的港湾。于是人们将这些美好的愿望镌刻在锁上,总是希望这一切美好的向往能一直如愿,长长久久地能存在着。

        站在八水河的山中,观望着云山缭绕,感受着丝雨的绵绵,听着泉水在山间的欢快流淌,以及同时听着知了在树丛与草丛中相继不断的嘶叫,对着一湾翠绿的水,以及那从绝壁上毫不犹豫直冲而下的飞瀑,我的心又一次深深地被震撼!远处海雾萦绕,雨声淅沥,打在我们撑起的伞上。

        这一生命运多舛的我自己,一直以来,在风雨来袭时,没有谁一直在为我撑起一把伞为我阻挡风雨。我自己只能让自己长成一棵屹立在风雨中的大树,不惧凄风苦雨中的一切苦难,唯愿自己能长成一棵千年不老松,在咬定青山不放松中,任尔东西南北风,千年的风霜又能将我耐何?

       

        对着青山隐隐,绿水悠悠,最能洗涤去心中所有的尘垢。多日来一直缠绕着我的忧愁郁闷与苦痛,渐渐消去。唯有绿水青山、明月清风与诗词歌赋与我相陪伴,在心中有一处桃花源,远离了人间一切的尔虞我诈、薄情寡义。心在寂静处,心即在彼岸的花开中见佛在听佛讲经说法。

        其实,一山一水,一木一草,一虫一鸟,一雾一云一雨,一塔一轩一阁一楼,哪一个不是佛所化,而在寂静中讲着经说着法呢?心果真能做到了如如不动,在看破了“一切有为法兼是梦幻泡影”中,又何来那么多的放不下、看不破而让自己被烦恼苦痛所纠缠呢?

          青岛崂山之行,让我自己更加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愿往后余生,能一直活在自自然然的自己中,不再老强求自己,不再老委屈自己,尽自己所能为而为,在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中,无所求,让一切来的来,去的去,顺境逆境兼欢欢喜喜而面对。

        做一个最自自然然的自己,如那一湾翠绿的止水,不被世俗所惊扰,在静静中明澈而通透,灵水照物,让三千大千世界兼入我心,此乐何及!

碧荷甜田初稿于2021.8.9清晨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