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和代表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21
1. 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 谭派: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 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 刘派: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 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 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 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
- 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 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 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 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 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 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 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2.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刘毓中、刘箴俗。
- 晋剧:也叫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
-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
-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马师曾、红线女等。
- 汉剧:也称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等。
-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
3. 戏曲剧种及其特点
- 昆曲: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 高腔:起源于江西弋阳,特点为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 梆子腔: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 京剧:形成于北京,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兼唱地方小曲调,形成于1840年前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流行于东北地区,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
-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
-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
-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
-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源于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
-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
-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
-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
-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
-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
-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
-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
-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
- 湖南花鼓戏: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
-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
-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
-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
-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
-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
-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
-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