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声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3

古代四声调平仄调整的原因历史

网上淘的,但愿对你有点用处!! 一、平仄的划分须按古四声,按现在普通话四声划分不成立 “平仄”是一个历史沿用概念,一提到“平仄”,就必然是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归类,而不是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归类。

为什么叫“平”和“仄”?“平”就是平读,不升也不降;“仄”就是不平读,读音不是上扬就是下降,或者弯曲、短促。四声中只有“平声”是平读的,所以独自作一类,叫做“平”;其他上、去、入三声都不平读,故合并为一类,叫做“仄”。

明代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是这样描写四声的:“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平声平道”就是平平地读,“莫低昂”就是念的时候不要降低,也不要上扬;上声就是往上扬的声调,所以要“高呼猛烈强”,相当于今天我们读阳平(第二声)的调子;去声是往下降的声调;入声短促,韵尾还有堵塞,不能拉长。

根据他的描写,模仿普通话的标调方法,可以表示如下: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 ↗ ↘ – (平) (仄) (仄) (仄) 再比较现在普通话的声调情况: 阳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 √ ↘ (平) (仄) (仄) (仄) 今天普通话的阴平是平读的;而阳平是往上扬的;上声是先降后升,是弯曲的;去声是下降的。如果按照声调的实际情况划分平仄,那么,现在普通话的阳平就应该归到仄声,因为它是个往上扬的调子,相当于古代上声的调子。

这样一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的说法还能成立吗? 我们平时说的“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是运用现在普通话的四声来辨别平仄,而不是按它来划分平仄,这两个问题不能混淆。况且,以这种方法辨别平仄并不彻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9月21日 续:) 二、自唐宋以后,实际读音的平仄,已逐渐演变为概念上的平仄 上文说了,一提到“平仄”,就必然是古“平、上、去、入”四声的归类,而不是现代“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归类。这是指近体诗、楹联和词的平仄。

南北朝齐梁时期,文学家沈约发现了汉字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将其进一步归纳为平仄两类应用于诗歌的创作上,于是产生了近体诗,也因此形成了近体诗的声律。近体诗中有对仗,因而又形成了对联的声律。

唐宋时期产生了词,词应用了诗、联的平仄,便形成了词的声律。平仄声当时的确是按实际读音来分的。

但是,语音是在不断地缓慢变化的,除了共同语(相当于现在所指的“普通话”)本身语音在变化之外,还分化出许多方言。因此,平、上、去、入四声自唐宋以后,其实际读音就未必是上述所描写的那种情况了。

如平声本来是读平调的,可能变成了降调;上声本来是读升调的,可能变成了平调;去声本来是降调的,可能变成升调。如此等等。

但不管四声的实际读音如何变化,其声调系统却没有变化或变化甚微,即无论共同语还是方言,声调仍然是那几类,每一类仍然是那些字。这时的平仄已经不是实际读音的平仄,而是概念上的平仄了。

正因为如此,诗人不管生于何籍,用什么方言来创作,只要按照原来声调系统对平仄声的划分和已经定型的诗律、联律、词律来写,就能合律。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按原来实际读音来划分平仄,诗、联、词的声律是和谐的,语音改变以后如按概念的平仄写作诗、联、词,声律岂不是不和谐了? 回答是:不必如此担心。

原来实际读音的平仄,在应用于诗、联、词时,其实是造成一种声调高低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同和异交替,形成抑扬顿挫的变化。语音变化以后,按照原来的格律安排字词,便形成另一种高低变化、抑扬顿挫的规律。

美感是长期培养出来的一种习惯,如果说按照原来实际读音的平仄依律入诗、入联、入词能给人以音乐的美感,那么,在语音的渐变中,审美标准也在渐变,人们同样感到以概念平仄依律入诗、入联、入词也是美的。 (9月23日 续) 三、入声作仄不仅有诗、联规则维系,还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诗、联作品作支撑 上述所谓“概念平仄”,就是按传统平上去入四声划分的平仄,而不是以某时某地声调的实际调值划分的平仄。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的分法,同样是概念平仄,因为归入平声的阳平,其实际调值并不平。 “平仄以平上去入四声划分,入声作仄声”,这已经成为一条规则紧紧地与近体诗、对联、词等文学体裁连结在一起,成为这些体裁的特征了,人们要么不写近体诗或联、词,要写就必须按照这些规则去写。

反过来说,若不按这些规则去写,就不能成为这些体裁。 诗律、联律、词律等,作为一种体裁的规则,经过一个朝代的酝酿阶段而形成,又经过若干朝代磨合、考验、完善而成熟,期间一千五百多年,是历史和社会的约定和俗成,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不可能轻易被更改和突破的。

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因为现在普通话入声的消失而轻率地改变近体诗、对联和词格律。北京话入声的消失不是近代、现代才发生,至少在六、七百年前的元朝就已经发生了;动过不考虑入声、“让它在研究室中凉快去”的念头的人也不是现。

格律诗的形成历史和格律模式的形成原因

诗词声韵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什么?怎样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多少年来众说不一,至今没有定论.在此,我发表几点浅见,求教于诸位诗家.虽系一家之言,难免有失偏颇,但对于推动诗词的创作与发展也许不无益处.一、改革什么?所谓诗词声韵,就是格律诗中字音的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诗词声韵改革就是革除或更改诗词用字的声、韵、调不适宜的成份,以求得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直接地说就是对四声、平仄和用韵进行改革.二、怎样改革?简言之,就是对传统格律诗的四声、平仄、用韵进行改革以后,形成一种格律诗新品种,我暂且称之为“新格律诗”,以区别于传统格律诗,特别是区别于“近体诗”.传统格律诗已经形成自身相对固定的体式,今后写作当然仍要按其固有体式的要求进行,严守格律,讲究平仄.对于“新格律诗”,我们认为,为形成其自身的特征与体式,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1、四声.我国六朝以前,没有四声的具体名称.至齐梁,沈约等人才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沿用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归化,古代四声就演变成了现在通用的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入声字则归入阴、阳、上、去四声.眼下,诗人和词人写诗填词,有用古四声的,也有用今四声的,还有两相混用的.我们主张:“新格律诗”以普通话四声为准.也就是说,在用字时,其四声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依据,不再单独保留入声字.2、平仄.平仄是汉字的声调,旧时,平指汉语四声中的平声,仄指汉语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其他韵文中所用的字音,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协调,谓之调平仄.由于我们主张用字的四声以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准,那么,对平仄的要求也应与之相吻合,即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划归阴平、阳平的入声字不再归入仄声.至于古音中的阴阳对转不再加以考虑.甚至,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格律诗平仄的调节及对转要求,在适当考虑用字的平仄关系的情况下,可以用音节调整来求得诗句的声调协调和节奏变化,象新诗、歌词那样.3、押韵.韵,古为“均(yun)”,意即和谐的声音.格律诗押韵,虽有少数变格,但一般韵部须相同或相通.为了检查诗词句末和联末押韵与否,古人编著了不少韵书.现存韵书中,大。

想知道平仄声的实质性作用是什么,尤其在现代汉语中

哈,LZ能够思考这些问题,着实可贵。

这些属于律学问题,要完全搞清楚,就必须同时具备音乐学和音韵学的相关知识,当然对文学的了解更是少不了的。潇雪简单说一下吧,个人虽然很感兴趣,但仍然所知有限。

汉语声调的内涵,实际上就是音高,也就是音调的高低。音调的高低组合,能够形成旋律线条。

我们平时说的所谓抑扬顿挫,前面“抑扬”二字,指的就是音高。一句话中字音高低起伏,念起来、听起来才会觉得顺耳,不信的话,潇雪胡乱诌几句,LZ可以试试看:天高风清听松涛,谁弹瑶琴吟渔樵。

我有美酒五百斗,唱醉落日对月笑。每一句都是用同一种声调的字组合,读起来就觉得比较不好听。

尤其是全是平声的句子,呆板无味。其实稍微变换一下,声调组合的美妙就能体会到了:天高云淡抚松涛,谁奏瑶琴唱渔樵。

美酒将出三百斗,唱醉晚霞向月邀。随便写的,也不管合律之类,只求改换几个字的声调。

这样一对比,应该能体会到平仄安排的意义了。当然,近体诗格律所定的格式,自然有其内在的规律束缚。

这个要说起来,就不知道要说道什么时候了。总之,古人对平仄格律的安排,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所以词和曲的平仄就和律诗有差别。词曲的格律远远比律诗复杂,不过道理却也相通。

实际上,诗词曲之所以要有格律,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旋律演唱,不仅仅是为了吟诵的方便。不过到了后期,单纯的诗词曲不入乐演唱了,却还要遵循格律,就是为了诵读的抑扬了。

至于乐曲旋律如何与字音相配合,这个问题也是很复杂的。用现代的流行歌曲来举例吧。

我们听歌的时候,有时会听不出来歌词。正好旁边同学电脑里面在放《千里之外》,有一句歌词是: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但我听起来却像是在唱:我松你离开,倩里之外。如果改成:我千里之外,送你离开。

反而感觉好很多。这就是字音和旋律没有配合好的问题。

普通话还好,如果换成粤语歌就更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有经验的作词人都知道,应该如何配合旋律才能令自己的歌词发挥效果。否则听众根本听不出来唱的是什么,那还不如不配歌词。

粤语歌大多数是先谱曲,再填词,为的就是用歌词去配合旋律,而反过来让旋律配合歌词是比较难的。因为歌词要换一个字很简单,可是旋律要换一个音却很麻烦了。

而根据语音学的研究成果,粤语是比较接近古代汉语发音的,某些方面(例如入声韵尾和声调)大概可能跟两汉甚至先秦的语音相近。而了解戏曲的人也知道,唱戏不能唱倒字,也就是要字正腔圆。

实际上也是强调字音和旋律搭配的问题。由此也可以推想,古代诗词曲要讲究平仄,是极有意义的。

至于说平声和仄声的区别,这个就更难说了。《康熙字典》收录了一首《玉钥匙歌诀》里对古代四声描述的诗: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升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是古代四声,现代普通话四声的话,大概可以这么认为:阴平舒缓平衍,适合抒发清悠超脱的情感;阳平昂扬向上,适合描摹欣喜愉悦的心情;上声曲折低回,适合刻画婉转掩抑的思绪;去声激越不平,适合表现波动高亢的情绪。

但这并不绝对,只是大致有这么个倾向罢了。譬如,我们经过艰难险阻终于登上泰山之巅,此时心情激动,一定用去声的“啊”来抒 *** 感。

而当我们沉思的时候,如果与人交流,整个的语调会趋于平缓。大致如此。

说到古代四声,也是个大麻烦。音韵学对中古上古的声韵研究已经比较丰富了,但对于声调的研究一直都很欠缺。

原因无外乎材料稀缺。古代不是不分第一声第二声,而是有不同的声调。

我们需要有点历史眼光来看待古今语音。呃,零零碎碎说了这么些,也不成系统的。

总之吧,如果不先了解音韵学,掌握一些音乐学的知识,律学问题也确实很难明白。关于这方面的书,LZ可以参考龙榆生先生的著作,这位先生是词学大师,对律学很有研究。

任半塘先生的《唐声诗》也是极有价值的力作,值得一读。王力先生有《汉语诗律学》,也很不错。

竺家宁先生专门建立了一门学科,叫做语言风格学,很大一块内容是关于律学的,他有本《语言风格与文学韵律》(好像是叫这个名字),里面有专章讨论,极有价值。不过竺先生是台湾学者,他的书大陆好像不是很好找。

至于讲近体诗格律的书,启功先生的《诗文声律论稿》深入浅出,窃以为比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更有参考价值,值得参看。对古代音韵感兴趣,那么音韵学方面的书籍可以参考的也很多。

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是大陆各大高校通行的音韵学教材。台湾那边好像比较多的用董同龢先生的《汉语音韵学》。

胡安顺先生的《音韵学通论》也很不错。音乐方面的书籍,因为是探讨古代诗词格律,所以主要还是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要稍微了解。

当然,首先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然后可以参考杨荫浏先生和邱琼荪先生的著作。

古代音调的 平仄中

要了解古代音调的平仄,先要了解古代声调的辨别。

平仄(píng zè)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在古代,四声是如下四种声调。 1.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 )。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 \ )。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ˉ)。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除少数地区至今在方言里还保留着入声外,就普通话来说,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了。

而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