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有感,800字

如题所述

公元278年,在汨罗江上,一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目送的涛涛的江水,不由心情沉痛,因为屈原深知在这一刻,楚国已经到了朝不保夕、无法挽回的地步,他不由叹了一口气,泪水不知不觉地模糊了双眼,哭着哭着,屈原似乎又平静下来,目睹了那铺天盖地的云朵把夕阳团团围住,他微微皱起眉,那沉陷的眼眶中,那双忧愁悲痛的眼睛,望着波涛汹涌的江水,屈原或许感到了一丝悲哀与叹息,会想起他在多年的流放中,与老百姓众同欢乐的情景,或许,屈原会想起他那首《招魂》的诗词,或许……
西沉的夕阳渐渐落了下去,涛涛的江水仍然滔滔不绝地流着,但此时此刻屈原对楚国将要灭亡之际的痛楚,是谁也体会不到的。这时,屈原心中极为愤慨,长叹一声,“扑通”一声,屈原跳进了汨罗江中,江水仍然咆哮着,翻滚着,似乎对屈原那种爱国的心情所感动了。屈原沈江的那一目,卓然使我心头一震:屈原这位伟大的诗人竟为了自己的祖国宁可把生命都至之度外,他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令我们敬佩吗?但是,当时中国的爱国诗人的悲哀总是在报国无门,被小人排挤而只好面对祖国的灭亡只能爱莫能助,此时,身处乱径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如此透彻无稽的爱国风情,为那片深沉忧郁的天空中抹上一道闪闪的曙光。
没有了戈盾撞击的声音,没有了战马奔驰的嘶鸣,没有了血与泪的战场,不要以为这样就没有了历史的进步,李时珍,在明代那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医药大师。早在14岁时,李时珍就可以钻研医术,经过李时珍长期的努力,阅读了不少医书,写下了不少记录,不过,李时珍没有满足于一时的记录,他深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宝剑锋从磨砺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成功,就要先尝尝失败的苦味,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要想收获,必须春耕,在这一段艰苦的日子中,李时珍不管风吹雨打,不管严寒酷暑,他长途跋涉,到处采药,并开始实验,他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整整27年!在这里面李时珍流淌了多少汗水,凝聚了多少心血,谁能数得清!为了在医学方面有所成就,李时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呀!赞叹之余,不由想起他在名山峻岭之中不辞辛苦地亲自考察中草药,想起李时珍在油灯下全神贯注地写书,这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少年易 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早梦,阶前梧桐已秋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时珍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书写成不入就去世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追忆,不要在留恋;让我们埋头努力,把所握抨少;让未来听其自然,不要空盼。“枯木迎春犹可发,人无两度少年时。”我们要像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学习,不要虚度此时的光阴,让我们都能采撷到丰硕的果实,珍惜眼前的时光。追问

这个行吗?

这个行吗?

这个行吗?

追答

应该行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09
一场悲剧除了让人感到惋惜与悲伤,更重要的应是让人看到悲剧后的原因。有的悲剧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圆满的结局,而有的悲剧葬送了自己也误导着更多的悲剧。
即使铸就了悲剧的人生结局,在我看来,李杨二人之间伟大的坚贞爱情依然充满了不可多得的魅力。人的一生有很多使命,但是否适合自己则另当别论。我不愿说唐玄宗是位昏君,或许他只是不适合做个君王,又或者他不适合在遇到杨贵妃后做个君王。作为旁观者,客观而言,一位真正智慧的君王应懂得如何平衡江山与美人,只取其一或多或少会造成人生的缺憾。可对于当局者而言,一切并非“平衡”二字那般简单。联系到课堂中同学们对于“青春”的发言,我得出一些个人看法。有的人对青春被学习填满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正如同学介绍的网上流传的那条“动态”,可对于用这种方式生活的人而言,又如何?
我想,每人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价值观,对一些人而言,青春的舞台应丰富多彩,充满各式表演,只因这于他们而言远比“学习”本身来得更有价值。韩寒有句话说人们只会因未做的事而遗憾,而非为做过的事。我想他也并非意在鼓励人们尝试所有的事,而旨在让人勇敢尝试自己认为值得的事。若在有些人眼中,学习恰为青春中最有价值最可爱的事,我相信多年后,当他们回首青春,也不会因看似单调的形式而悔恨。在旁人眼中,失去品味生活更多乐趣的机会不失为一种莫大的损失,可在另一群人心中,若从无尝试的欲望,又何来遗憾?如此说来,看似我是赞成用学习堆砌青春全部的一派,其实不然。我一直相信也坚持用不同的经历丰富人生,也一直眷恋着生活不同领域的独特魅力。但我同样能够理解许多人眼中看似荒谬无趣的选择。各人的价值观不同,各人的抉择与倾向也不同,如同世界多元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共存。理应坚持自己的坚守,也应尊重迥乎不同的行走。
唐玄宗的抉择亦如此。他在江山与美人间作出的近乎偏执的选择使他在别人眼中变得昏庸无能,但我坚信在他心中如此的抉择便是不可替代的执著,只因于他而言,那知音般的爱情远比一片江山来的更有意义。若说江山能因求而遇,美人却可遇不可求,他的做法或许变得更容易被理解。我不能断定李杨二人犯了大错,但他二人的谋略的确不足以成就一位明君与一个圣朝。若杨玉环是位理智的贵妃,胸怀天下人,若能利用自身的独特作用劝诫玄宗智理天下,唐玄宗会不会有另外一番作为?若李隆基是位情智兼备的男子,在江山与美人之间他或许能成就二者兼得的人生而非两者皆无的悲惨下场。诚然,一切只是假设,假设的结果也有无穷种。
理智的说,一个人除了选择内心的向往,还应立足所处的生活位置,玄宗本人正是没能意识到这个道理,只追求情感,却忘记肩上的使命。试想李杨二人只是民间平凡的夫妻,他们的誓愿想必会成为千古传唱的佳话,然而当如此的感情变为君王的牵绊,评价也另当别论。回想我们的青春亦如此,可以疯狂,可以“无所恃”,可以勇敢去闯,可身处家庭、校园、社会,有些原则不可缺失。
多姿的生活抉择遍布,各自的价值观不同,各自的选择不同。
尊重不代表会选择,不选择也不代表无尊重。
第2个回答  2014-02-09
  作品欣赏
湘夫人

整体感知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楚国。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时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强盛起来。但遭到保守势力的陷害和打击,曾两次被放逐。在第二次被放逐的20年间,他最终修订完成了长期以来收集并整理的民间乐歌《九歌》。《九歌》是一组想像力十分丰富、文辞非常优美的抒情诗歌,带有浓厚的楚国民间文学色彩,反映了当地巫风盛行的情况。《湘夫人》就是《九歌》中的一篇。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的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心情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湘 夫 人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驰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置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盼,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语言品味

一、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品味。

这两句纯属白描,表现出一种广阔而雄浑的景象。诗人捕捉到了一些最富于典型性的事物,用轻灵的笔触写了出来。因此,这两句被广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林庚先生说:“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唐诗综论·说木叶》)

二、对“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的理解。

一种理解(郭沫若):九嶷山的诸神都和湘君一起来迎接湘夫人,连绵不断,犹如天上的流云一样,场面十分热闹,可是湘夫人并没有来。又一种理解(胡念贻):九嶷之神纷纷都来迎接,众神像云一样地来到。(我则归九嶷,湘夫人不得见了。)第三种理解(陆侃如、龚克昌):九嶷山上的众神啊都来欢迎,你和侍从们前来啊像流云一样。在这三种理解中,第一、二种理解都把句子中的“灵”解释为九嶷山上的众神,而第三种理解则把“灵”解释为湘夫人及其侍从。与第一、三种理解不同,第二种理解是九嶷山众神把湘君迎走了。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