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虽好,但故事中却是各种的相互欺骗,仿佛所有美好的结果都必须有欺骗才可以成就,因此让很多人觉得“完璧归赵”的故事是毒鸡汤。
“完璧归赵”寓意很好,且让我们从小懂得应该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养成有借有还的美好品德,可很多人却忽视了“完璧归赵”故事过程发展中的相互欺骗元素,一点儿也不“心灵鸡汤”。
“完璧归赵”并不是故事的本意让人觉得是毒鸡汤,而是这故事的过程充满了各种的毒鸡汤感觉。
一、“完璧归赵”故事,教会我们懂得有借有还的品德
“完璧归赵”故事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因为战国时期的一块和氏璧,而出现了蔺相如代替赵国送和氏璧给秦国谈用城池换璧的事,却后因发现秦王根本无心用城池换璧而机智取回宝玉归还赵国的故事。
了解历史都发现,故事中提及了蔺相如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机智,不但把和氏璧完整地归还了赵国,还避免了秦国各种利用借故开战的情况,可以说一举两地地化解了秦国“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心思,挽救了一次重大的战争转折时间。
可以看得出“完璧归赵”故事本意确实真的很好,教会我们面对每一件事情都要多思考,而且必须懂得有借有还的道理。
二、“完璧归赵”故事本意是好,而过程则是各种心灵刺激的“毒鸡汤”
我们不去否定“完璧归赵”故事本意是好,也让很多孩子从小懂得有借有还道理,可这成语故事里面的过程都充满了各种的欺骗甚至错误的思想。
“完璧归赵”故事中,虽然说是富含了历史背景,但是涉及的相互欺骗成分确实太多,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必须欺骗才可有好的结果”感觉。故事中提及到秦国借“用城池换璧”而想引发战争、蔺相如借有瑕疵而夺回和氏璧、蔺相如提出斋戒和九宾大典却出尔反尔地送走和氏璧等行为,都是相互地欺骗的行为,那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机智行为,在当今确实充满了负面的信息。
特别在故事里面,蔺相如曾经以“假如今天大王开始苦苦相逼的话,恐怕大王今天只能得到了我的尸体还有一堆碎玉了!”威逼秦王,换在在今天,就是容易让孩子产生“以死要挟”的错误思想。
“完璧归赵”这成语故事寓意确实很好,只是故事的过程中涉及的负面思想实在太多,容易错误引导孩子而被认为属于毒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