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四个核心素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5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思维调整是确保核心素养巩固的要点

要想让学生学生完善核心素养,教师还应注意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语文教学以文章为载体,而学生核心素养之下的思维发展即要看其在文本阅读方面的体会效果。为此,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理解能力,借助师生、生生的充分互动,以及有效的情境对话等,带动学生参与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相信学生得以从既有文本理解经验出发,做出有效的反思,形成独特的观点。

以《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为例,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下述几项:一是学习生字、理解生词,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渺”等;二是可以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重点段落;三是大致体会由总至分的篇章结构;四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及爱国情感。然而,在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注意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因而花很多无谓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字词读音、字词意义,强硬地督促学生朗读背诵,并且不厌其烦地分析篇章的结构、内容情感,这就使得学生一味地听教师说,思维得不到锻炼,对文章未能形成个体化解读。要想改变这种教学误区,教师应当积极调整课堂教学方法,把教学精力放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上,让学生自行划出生字词,并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后尝试概括内容、归纳文章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艺术审美是拔高核心素养水平的措施

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过程中,有的教师比较容易把艺术审美鉴赏方面的内容遗漏。事实上,艺术审美鉴赏同上面提到的思维调整一样,都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帮助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换个角度来分析,因为语文学科同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基本特点,但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只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新课程标准指出:需要让学生在审美情趣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此,教师应当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做好艺术审美鉴赏的强化工作,并有机协调到平时教学过程中去。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后面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极为瑰丽雄奇的描写,优美的风景、大胆的夸张,仿佛把庐山视为一幅极其优美的画作。而生硬地翻译字词显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它需要学生从艺术的视角去鉴赏。也就是说,依靠对自然景物的认真观察和鉴赏,学生得以增加思维深处的美感存量,并由此形成更具创造力的想象。除了自然景观鉴赏之外,人文景观、生动事件方面,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实现核心素养教学的措施

注意教学方式创新

小学生的一个特征就是较为活泼,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能注意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融入各种新型教育理念教学方案之后,教学手段也有了质的飞跃。和过去仅提升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教学方案对比,现代小学语文中的各种教学方式能从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从多方面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班级展示交流、课本剧表演等众多形式进行教学培养,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的时候,既可以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上创新,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系统,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中找寻各种知识,促进教学创新的效果。

推进学生阅读量的提升

小学阶段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由内至外的教学小学语文培养。而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阅读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方式,但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应试教育的成绩,有时候会强制学生阅读某一本书籍,甚至还可能将完整的文章拆分开来,让学生零碎的阅读文章,这种阅读方式直接就导致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内容有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因此在开展核心素养模式的教学工作时候,要将阅读培养工作放到教学工作的关键位置,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文学书籍,增加阅读量。

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阅读培养教学的时候,应能结合阅读培养的需要,采用多种培养方式。比如“扩大阅读量、课外阅读课程化、引领读整本书、推进亲子阅读和全民阅读、让阅读成为习惯和生活、时尚”等阅读教学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新目标、新境界等教学方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