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1. 古代汉语即为中国古代的语言用文言文怎么说

很简单的,用文言文来说也就是古语或者古文,其实语言从古至今变化率不过30%,然则为何给人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呢?其实一部分是因为通假字较多所以难以把握真实含义;另一部分是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文盲率非常严重,所以写的稍微复杂一点极易引起断句不当造成非常大的误会和麻烦,所以读书人尤其是学者们喜欢用词精炼,简单的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往往蕴含丰富的内容,造成我们读起来如果不明了当时情景和背景往往很难理解,简单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没有句读,怎么断句怎么对;第三就是古代引经据典现象多见,许多典故我们不懂所以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和观点,比如有官员提到见微知著来提醒君上,这个典故指的是箕子与纣王的故事,如果不懂这个典故就不会明白到底是说的什么;第四就是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距使得我们不明白文言文里面的许多名词或者动作指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比喻陈涉是瓮牗绳枢之子,什么意思?贫民百姓啊!再比如说古代的更衣,其实是如厕。

所以说大家不要把古代汉语想的太复杂,也不要觉得文言文好难懂,其实变化真的不大,只是要记得学习古代汉语要了解一些古代的常识,这都是国学的一部分啊。

2. 古代汉语即为中国古代的语言用文言文怎么说

很简单的,用文言文来说也就是古语或者古文,其实语言从古至今变化率不过30%,然则为何给人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呢?其实一部分是因为通假字较多所以难以把握真实含义;另一部分是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文盲率非常严重,所以写的稍微复杂一点极易引起断句不当造成非常大的误会和麻烦,所以读书人尤其是学者们喜欢用词精炼,简单的几个字或者几句话往往蕴含丰富的内容,造成我们读起来如果不明了当时情景和背景往往很难理解,简单的例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没有句读,怎么断句怎么对;第三就是古代引经据典现象多见,许多典故我们不懂所以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和观点,比如有官员提到见微知著来提醒君上,这个典故指的是箕子与纣王的故事,如果不懂这个典故就不会明白到底是说的什么;第四就是古代和现代的巨大差距使得我们不明白文言文里面的许多名词或者动作指的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比喻陈涉是瓮牗绳枢之子,什么意思?贫民百姓啊!再比如说古代的更衣,其实是如厕。

所以说大家不要把古代汉语想的太复杂,也不要觉得文言文好难懂,其实变化真的不大,只是要记得学习古代汉语要了解一些古代的常识,这都是国学的一部分啊。

3. 古汉语和文言文

单就概念论,古汉语包括的内容更多,知识更广,比如文章、语法、诗律、词律、天文、地理、古人的衣食住行、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等;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形式。范围更窄。

如果要买古汉语字典的话,

小型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四版);

本字典特色是:

·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麒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在第3版的基础上增补修订。收古汉语常用字和复音词约一万条。

·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

·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附录有《中国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简介》、《怎样学习古代汉语》等,可供读者学习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由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岑麟祥、林焘、戴澧、唐作藩、蒋绍愚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编写,是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主要收古汉语常用字,兼收难字、双音词,共计近万条。释义权威,审音准确,例句精当,难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讲。本书专设“注意”、“辨析”内容,对疑难字词加以提示和辨析。

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4200余个(不包括异体字)。古今意义相同而且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的字,古书中很少出现的生僻字和意义,古白话和现代汉语中才出现的字和意义,以及诗词曲中特有的意义一般不收。并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2500多个。本字典附录有《难字表》、《中国历代纪元表》两种。其中《难字表》收2500余字,只有注音和释义,不举例,作为字典正文的补充。难字表中的字和正文的字统一列在检字表中。

中型 的可买 商务印书馆 的《古代汉语词典》。

这部《古代汉语词典》是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古代汉语

和阅读古籍使用的中型语文工具书。

本词典由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全体教师和商务印书馆汉语工具书编辑室儿位同志集体编写,开始于1985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问先做卡片,对古代以正统书面语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典籍,诸如《论语》、《孟子》、《国语》、《战国策》、《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吕氏春秋》、《论衡》、《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庸宋文举要》等等,都做成卡片。确定收词的范围和原则,主要是根据本词典的性质和读者对象,从实际需要出发。收单字10000余个,除常用的单字外,还兼收一些难字和常用的异体字。收复音词24000余条,在以语浏为主的原则下,又兼收了少量的百科性条目。对于义项的确立,我们力图突破先人为主的框框,从语言的实际材料出发,进行客观的归纳。在释义方面,尽可能做到准确、简练,一般不采取两说并存或模棱两可的说法。

4. 【古代汉语中的“是”想要古代汉语中“是”这个字的所有意思,以及

古代汉语中的“是”有以下义项:一、作形容词,意思是“对的”、“正确的”.例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二、作代词,意思是“这”.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三、作动词.(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2) 表示肯定判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四、作名词,意思是“国务”.例如: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五、作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5. 古代汉语语法有哪些

文言句式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洗扛浮!保ㄍ醢彩?队伟?郊恰罚?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

6. 下面所有字的古文意思,文言文中的,就是古汉语词典上的意思.也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

7. 古代汉语文言文

开创大唐盛世基业的李世民有一篇留给他子孙的《百字箴》,箴云:“耕夫役役,多无隔宿之粮;织女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寸丝千命,匙饭百鞭,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交有德之朋,绝无益之友;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欲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斯言,富贵功名可久。” 这篇《百字箴》,字字殷殷,句句切切,饱含着君对臣、父对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期许。 北宋初年,宋太宗赵匡义亲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箴颁赐州县,令州县刻石立于衙署大堂前,称为“戒石铭”,后世各朝都将上述十六字列为各级衙门必不可少的官箴。 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著名清官山东巡抚年富,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 *** 不可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制成官箴放在大堂左侧,把自己的为官之道彰明于世。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大堂之上有一匾,是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亲制的:“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官箴语句通俗,意义深远。 还有康熙时代的著名廉吏于成龙和张伯行都有自己亲制的官箴,于成龙手书一楹联贴在衙署大门两侧:“累千盈万,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锁;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张伯行在江苏巡抚任上制有《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上述官箴,语言精炼,内容丰富,除隐含贪与廉、荣与辱、权与责、福与祸的辨证关系外,还折射出可贵的民本思想。在这些明君贤臣心目中,民为邦本,民是水,官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当政为官者,一定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爱民、亲民、养民,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决不可愚弄和欺压他们。 古代官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富有哲理,蕴含政治,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为政者的宗旨;群众利益无小事,一定要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日常政务工作的一把尺子;多办固本兴邦的实事好事,让老百姓心中觉得我们 *** 的干部比历朝历代的清官都强,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记得采纳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