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先立意还是先构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5

1. 写作文,先审题,之后是立意还是选材

审题。

立意,选材语文是一门基础文化课,相对于数学、英语这两门文化课来说,语文是比较容易学的课程,但是大多数人在语文考试中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从教几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份语文试卷,题型可能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两大项:一是基础知识部分,这包括书本上学的知识和与书本有关的课外知识;二是作文。

很多学生在学习、复习语文时,往往注重的是基础知识,把老师课堂上讲的、写的全部记下来,那么在考到这部分内容时,就很少在这上面失分;而对于作文却不加重视,认为不就是写一篇文章吗,东凑西拼就成了。其实,这恰恰是本末倒置了。

在语文试卷中,作文总是单独列为一项,分数在整份试卷中的比重最大。有的学生在基础知识部分做得好,但作文不一定写得好;相反,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前面基础知识部分通常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近几年来,试卷中的作文大多数是话题作文,这往往是为考生展开联想、想象提供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考生在写这类作文时,发挥的余地较大,但要写出一篇有水准的文章,也不是一件易事。虽然这样,但话题作文并意味着可以随便写。

出题者依然有一个评判标准,因此考生也不能任意去写。也就是说,不管出题者还是写作者,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和较大的自由性。

乍一看,这两个特点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出卷人的限制性在于不能胡乱命题,不能不考虑社会的因素和考生的情况;而自由性则表现在命题方式可以灵活多变:给材料或给题目,考记叙文或考议论文,考一篇或考多篇。

写作者的限制则相对多一些,话题、考场、时间等都是限定和制约写作的因素。当然,考生也不是一点自由都没有,写作角度的确定、材料的选择、技巧的运用等,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自己敲定的。

下面就平常作文教学中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的一些情况,谈一谈如何写好话题作文。练习或考试中拿到作文题时,千万不能不加思考动笔就写,必须要有正确的步骤。

虽然写作一篇文章是困难的、复杂的,几个步骤相互交叉,但仍然可以切分为审察题意、确立题旨、选择材料、谋篇布局、运用技巧、连缀成文、复看修改等环节。认识和掌握每个环节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加快写作速度和提高写作质量,现将几个步骤简要说明如下。

一、审题审题,即审察题意,弄清命题对写作的要求,揣摩命题的意图。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或文字、图画等材料时,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命题者通过这个题目或这则材料究竟想考自己什么。

大多数人拿到题目,并没有仔细阅读题目,或只看到表面的内容,而没有用心体会命题者的深意,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走题了。要做到审题准确,必须懂得审什么和怎样审。

1、辨明体裁即看命题要求写什么样式的文章,是应该写记叙文、说明文,还是应该写议论文。其方法有二:一是看命题有没有提出体裁的限制。

有的命题已经指明是写议论文,那么你就只能照此办理。二是看题目中有没有表示体裁的字眼。

记叙文常带“记”、“忆”、“游”、“一件”、“一场”等;说明文常带“介绍”、“自述”、“怎样”等;议论文常带“论”、“说”、“小议”、“有感”、“启示”等。2、确定范围这里所说的“范围”,是指所写文章内容的宽窄。

比如写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是写一个还是写几个;写事,涉及的时间、地点要具体、清楚。3、把握重点就是掂量一下要写的重要内容。

对于给定的题目,要抓住关键字眼,即所谓“题眼”,要善于进行语法成分分析,短语的附加成分和句子的谓语成分,一般是写作的重要内容。对于自己拟题目的作文,要能围绕自己所拟的题目写出主旨。

有些材料作文,可以确立的论点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那么一旦你确定了一个中心论点后,就要对此进行充分论述,不能围绕这个中心论述后,再围绕另一个中心论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是“多头多脚”。二、立意古人云,“意在笔先”,即在动笔之前要确立好文章的题目。

如果写记叙文,就要确定其主题思想;如果写说明文,就要确定说明的主要内容和说明的意图;如果写议论文,就要确定中心论点。正确、积极、深刻、新颖,是对立意的基本要求,而立意正确是最重要的一条。

其方法是:就题立意。同一个题目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写,立意的方法是大致相同的。

材料作文的立意方法是抽象,即把材料的具体内容的意义推而广之,上升为一个普遍性的道理;而不能抓住材料的片言只语、细枝末节而不及其余,也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不作理性的概括,否则,不是失之肤浅,就是若即若离,甚至不着边际。三、选材即选择适合于主旨的好材料。

一篇文章的主旨确立后,就要考虑有哪些材料可以用到文章中。有些学生写的议论文,从头到尾都是事例,从不考虑是否每个事例都符合主旨,而且事例与事例之间没有任何语句衔接。

那么什么是好材料呢?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新鲜感的材料就是好材料。所谓针对性,即文章中心与材料具有一致性,材料能表现或证明中心;所谓典型性,就是选用的材料有代表性;所谓新鲜感,就是尽量回避别人用滥了。

2. 写作文时,要怎么构思

1、审题,是习作重要的一部分。

我每一次写作文时,都会先认真地看清习作要求,然后按照要求来构思,写作。举个例子,如果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并且要求通过对某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一个人的特定品质,假如你没有认真去看和理解,也没有抓住这个人的本质特征去描写,那么即使写得再好,也得不到高分。

2、选材,同样十分重要。选择材料时,要避免选择一些很老套的材料,多选择一些很新颖、很鲜活的材料。

例如:老师布置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你如果写了让座这件事情,我想,别人看了,一定会觉得十分乏味,不想再看第二遍。因为这篇文章单从选材这方面来说,就已经失败了。

那么,怎样才能选好材料呢?应该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自己身边点滴小事,捕捉那些生动引人的细节,也许你就能够发现很好的写作材料了。3、拟提纲,可以使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

在没有写作之前,提纲是帮助你理清思路、分清层次,这样文章就会更有顺序,更有条理。 接下来,便是最重要的环节了——动笔。

3. 在这里找到答案的作文怎么构思立意

中考作文怎样立意第一篇:文章的宝塔结构

我们的生活是一段一段的。以吃饭为例,总是先做饭炒菜,把饭菜端上桌子,放好碗筷,再享用;即使以吃一口饭菜为例,也可以分为张嘴、把饭菜送入口中、咀嚼、下咽。以上课为例,总是先打预备铃、再打正式上课铃、教师走进教室、开场白、讲课、下课铃响、宣布下课、教师离开教室、下课。即使是教师"走进教室"这个动作,也还可以分为听到上课铃、教师开步走向讲台、站定、略略整理他的教科书和教案、立正,扫视学生、面向大家问好、同学们向教师问好,教师说"请坐"、开始上课这样几个段落。

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简直就象是宝塔、象是高楼,象是火车的车厢、象是竹竿的竹节,永远是一层层、一段段、一节节的。

生活的段落,决定了作文的段落。因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作文也必须有段落,有层次,这样才能确切地反映生活。

许多同学作文时不喜欢或者说不善于分自然段,文章一开头,就再也收不住了,一页写完,还没有分一小段!密密麻麻,漆黑一团,仿佛要把人闷死!

不分段的文章,是不爱护读者的表现。何以见得?因为文章没有段落,就等于没有让读者换一口气的标记。在读这样的文章时,必须先深深地吸一口气,拼着命往下读才行。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但是,读了三四行,也已面红心跳,上气不接下气了。

有不少同学的文章也是分段的,那可以叫做"老三段",就是永远分为"开头"、"中段"、"结尾"这么三段。虽然这样的文章比"一泻千里"或者"一气呵成"或者"漆黑一团"或者"密不通风"要好些,但是还是不够完美。因为事实上,即使一个大段也是还可以分为许多的小段来的。就譬如一个人,基本上可以分为头部、上身和下身,但是,仅仅头部就又可以分为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胡子等等一样。所以,写文章的时候,还必须把"眉毛段"、"胡子段"也都分出来。

多分段,除了可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段落和次序,还有一些别的好处。首先,就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论雷锋塔的倒掉》的杂文,欢呼传说中的白蛇娘娘因压在她身上的雷锋塔倒掉而获得了自由。文章的最后两段,这样写道: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你看,最后的两个字,鲁迅先生就让它们足足占了一行!这样,才充分地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白蛇娘娘得救,而法海和尚永远待在螃蟹里出不来的欢欣。

其二,可以突出你要表达的重点。

你看,我现在写"其一……","其二……"的时候,就是采取另启一行的形式的。这不就突出了我要说的"提纲"的重要性,而且也比较醒目了吗?所以,几乎可以说,只要是标题、提纲,都应该另启一行,成为一个自然段。

其三,可以使文章富有节奏。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读者在读你的文章的时候,有喘息的时候,有停顿的时候,这就是节奏感,就象唱歌一样;二是从整个的卷面来看,有层次、有参差,就象山脉一样。没有黑压压的感觉,使读者觉得卷子有窗户,从而利于他们的呼吸。

其四,哎,这点是说好还是不说好呢?还是说吧。那就是,考试的时候可以减少书写的字数,同时也就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许多同学在做作文试卷的时候,看到发给的考卷上印上500格,而作文的要求是"不得少于400字",为了不少于400字,就把稿纸的格子给填得满满的。数一数,已经有400多字了,才放心。结果是,字写得多了,时间费得多了,倒落得个层次不清。其实,批卷子看字数,是把标点和空格都算进去的。所以,如果多分自然段,字不是就可以少写一些了吗?时间多出来还可以作修改文章用,文章的层次又比较清楚,还可以避免写错别字,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相似回答